超声医学研究专题
2016-12-23曹礼庭
超声医学研究专题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 US)是应用超声波(频率大于20 000 Hz的机械波)在人体内传播所产生的各种回声信息为基础,以不同的可视化模式进行临床诊断的一门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医学诊断技术。上世纪40~50年代,是A型(amplitude modulation)和M型(motion-mode)超声阶段,以后经历了二维或灰阶超声(brightness modulation)阶段、多普勒超声(Doppler ultrasound)和当前的新技术发展与应用阶段。后者包括实时三维超声显像技术(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aging)、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ltrasonic elastography)、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斑点追踪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等。US的主要功能是器官或病灶的形态学检测、功能学检测、血流动力学检测和介入超声(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等。例如可以检测肝脏、胆囊、甲状腺、胎儿各器官的形态、大小;可以准确测量心脏的收缩功能;可以准确测量血管的血流参数如流速、阻力指数等。US诊断的主要特点是无创性、准确性、实时动态性、便捷性和经济性等。在诊断准确方面,其声像图与人体解剖结构一致,可检测出毫米级病灶,可检测出小于10 cm/s的低速血流;在诊断便捷方面,仪器可移动,可携带,适用于床旁危重病人。US已成为临床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包括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本期专题栏目涉及了心血管疾病(不同超声方法测量心功能的比较、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表浅器官疾病(超声在BI-RADS 3-5类乳腺病变中的临床应用)、造影超声(实验性睾丸闭合性损伤的造影表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技术诊断乳腺疾病)、超声介入(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等论文,也探讨了超声对少量气胸的诊断价值。这些论文的集中发表,将为临床医师进一步诊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超声医学研究专题策划顾问曹礼庭教授简介
曹礼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川北医学院第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事超声诊断、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心血管疾病、表浅器官疾病的诊断与研究。负责或参与省厅级、院级等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教材3部。获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项,南充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