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苜蓿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6-12-23杨云贵李广艳昝林森
杨云贵,李广艳,昝林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专 论
陕西苜蓿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云贵,李广艳,昝林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陕西省苜蓿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地区。在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关于振兴苜蓿产业的政策后,陕西省苜蓿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陕北和关中地区地形多变,气候、水分、土壤各异,因此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论述了陕西省苜蓿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就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些许建议。
陕西省;苜蓿;发展现状;现存问题
苜蓿是我国栽培牧草最广泛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科牧草。苜蓿属多年生豆科牧草,枝叶繁茂,根系发达,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糖类、蛋白质和矿物质,在畜禽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在牛的饲粮中添加适量的苜蓿,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改善乳品质,增加干物质摄入量,改善脂代谢,提高肉牛日增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在家禽喂养中以苜蓿草粉的形式添加到饲料中,家禽的吸收率和消化率都有明显提高[1]。同时,苜蓿可以固氮,可培肥地力,在环境改良、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养分中起着重要作用。
苜蓿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生长在多种类型的气候和土壤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陕西省是我国最早栽培苜蓿地区之一,西汉时期引进,开始在关中地区种植。由于关中地区与西域气候条件相似,所以苜蓿在关中地区正常生长,随即向陕北、陇东等全国各地传播[2]。陕西省苜蓿种植虽历史悠久,但由于苜蓿生产的管理水平、国家相关政策、奶业市场等因素,苜蓿产业的发展几经波折。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牛企业对优质苜蓿的需求量加大,刺激了陕西苜蓿产业的发展。2014年,国家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 年)》,提出到2020年,人均奶类消费要达到36 kg,而我国2013年人均奶类消费26 kg,与之相差甚远。从2012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进一步推进了陕西省苜蓿产业的发展。
1 陕西省苜蓿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据统计,2014年陕西省苜蓿种植面积达到约49万hm2,占全国苜蓿种植面积11.7%。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地形自北向南依次为沙漠、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地带,分为三大自然区域:陕北、关中、陕南。地形多变,气候、水分、土壤各异[3],苜蓿种植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地区。
1.1 关中苜蓿发展情况
关中平原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9%,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 mm,为苜蓿的生长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条件。种植苜蓿面积约14万hm2,分布在渭南、宝鸡、铜川、咸阳、西安,平均亩产干草450kg。据韩博等经过8年的努力,通过对关中地区8个紫花苜蓿品种性状的研究,发现三得利适宜在关中地区种植[4]。牛小平等分析比较了关中地区22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也发现三得利生产性能最好,其次有维多利亚和放牧者等[5]。经我们测得渭南种植的三得利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18.9%。铜川市饲料工业建立苜蓿试验基地,引进了WL343、WL3010、巨能551、巨能7号、巨能601、皇冠、金皇后、42IQ、32IQ、三得利、赛迪5等11个优质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苜蓿品种。咸阳牧草试验站通过对当地苜蓿和新牧1号、新牧2号以及新牧3号等紫花苜蓿品种的研究,发现新牧1号和新牧2号生产性能较优于当地苜蓿。紫花苜蓿产草量在生育期内,呈现缓慢-快速-缓慢的“S”型曲线,第一茬地上生物量最高,占当年总产量30%~50%。干草产量年度呈现二次抛物线型,第三年产量达到最高,最佳利用年限为4~5年。收割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产草量,二是苜蓿营养物质的含量。在苜蓿的生育期中,产量和营养物质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返青期和营养期粗蛋白含量最高(返青期20.07%,营养期20.09%),粗纤维含量最低(返青期13.30%),营养价值虽高,但产草量低。随着苜蓿的生长,结荚期粗蛋白含量降到10%以下,粗纤维含量升高到38%,苜蓿品质下降。因此综合各种因素,最佳刈割时期是现蕾期。
表1 三得利苜蓿经晾晒处理后粗蛋白含量比较
渭南种植苜蓿品种以三得利、维多利亚和巨能为主。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实验室测得渭南大荔黄河滩地种植的紫花苜蓿,经过3天晾晒后粗蛋白含量变化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经3 d晾晒后,苜蓿粗蛋白含量较低,五年龄的维多利亚仅为13.23%。苜蓿收割方式、打捆前处理等都会影响苜蓿品质。苜蓿晾晒前后粗蛋白损失较大。因此实践生产中,翻晒时要在傍晚,避免叶子大量掉落。
其他不同苜蓿品种不同刈割茬次草捆的营养成分如表2:三得利苜蓿第三茬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第一茬及第二茬,无氮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第一茬及第二茬。维多利亚苜蓿第一茬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第二茬及第三茬,因为第一茬刈割过迟,已经到了苜蓿初花期,粗蛋白含量严重降低,同时粗纤维含量高。巨能551苜蓿第二、三、四、五茬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巨能601苜蓿第一、二茬。苜蓿在晾晒后,营养损失较严重。生产上苜蓿刈割后自然晾晒方法最为普遍,但营养物质损失严重。相关研究者建议烘干压扁处理,可降低粗蛋白的损失,但成本较高,不易在规模化生产中应用。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广大研究者继续努力。
表2 不同苜蓿品种不同茬次营养成分比较
目前,陕西关中地区苜蓿种植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农户,自家种植养畜。二是牧草生产企业,种植的苜蓿销售流通到市场。三是牧场以及养畜专业合作社,种植苜蓿用于饲喂牲畜。陕西关中牧草生产企业有7家,加工和出售的草产品超过20万t。苜蓿可以加工成草捆、草块、草粉、草颗粒等牧草成品,牛羊主要用草捆,草捆的生产对机械要求比较高,商品苜蓿草捆具有密度高、方便运输等特点。商品草捆密度为100~200 kg/m2, 草捆尺寸为(宽×高) 450 mm× 350 mm,单个草捆重量约50 kg,也有大的草捆单个草捆可达500 kg。一级的苜蓿草捆售价为2300元/t,粗蛋白含量为19%,含水量15%以下。而农户一般没有大型专业设备,所以生产不出标准商品草捆。
1.2 陕北苜蓿发展情况
陕北指延安和榆林地区。地貌多变,由东向西依次为黄土基岩丘陵、黄土丘陵、风沙区,降雨量为400~500 mm,属半干旱气候。2014年,延安市苜蓿种植达到20万hm2,干草产量为400 kg/亩,种植品种以陕北苜蓿、阿尔冈金、金皇后为主[6]。主要在该市的吴起、子长、安塞和宝塔区等地区的坡地、农闲地、林间隙地、河滩和退耕地等种植。陕北地区气候适宜苜蓿生长,但因其地貌多山地,以至限制了苜蓿收获方式,多以人工为主。管理方式简单粗放,苜蓿商品化率较低,多自产自销,制约了陕北苜蓿产业的发展。
2014年榆林市苜蓿总种植面积约为12万hm2,主要分布在该市定边、榆阳区、神木、靖边等区县。榆林市响应省级农业专项资金优质牧草产业项目、农业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等,大力发展当地草业,使榆林草业初具规模,同时培育出多家草业龙头企业[7]。
2 陕西省苜蓿产业面临的问题
2.1 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
无论是地方政府、牧草生产企业还是农民都没有深刻认识到种植苜蓿的重大意义。陕北地区多在贫瘠地、山坡地等种植苜蓿,而肥沃的地用来种粮食,从而生产不出优质苜蓿。关中地区虽拥有发展苜蓿的天然优势,但因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因此不具大规模化,欠缺科学的管理制度,低劣的牧草种子质量。
2.2 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陕北黄土高原区以农户苜蓿种植形式为主,多是自种自用,具有规模小、效率低等特点,严重制约了陕西省牧草产业发展的进程。并且当地龙头企业少,辐射动能力弱,牧草产品加工工艺起步较晚,且效率低,种植栽培缺少科技技术的指导。
2.3 产业链不完整,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苜蓿产业链还没有建立完整,尤其是销售经营环节严重脱节,限制了苜蓿产业的发展。同时苜蓿加工仅多限于草捆生产,缺少多种形式的加工工艺,没有草粉、草块等高档产品,局限了苜蓿产业的发展形式。加之没有政府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指导,牧草的外销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2.4 苜蓿种植形式单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无论是农户、牧草生产企业还是牧草生产合作社,在生产实践中都与科研脱节。不能及时应用最新科研成果,盲目自选品种种植,最终导致企业本身的损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3 对策建议
针对陕西省目前苜蓿产业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3.1 加大科研成果的开发并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
科学技术是现代精细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牧草生产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有关苜蓿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收获以及后期加工等常规技术的研究。企业应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方面研究以及苜蓿衍生物产品的投资力度,科研机构应着力在苜蓿基因育种以及根瘤菌方面的研究。
3.2 在适宜种植苜蓿的地方建立苜蓿试验基地
基地建设是苜蓿产业化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发展的基本形式。苜蓿试验基地为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保证科研成果和实践的及时结合,避免科研和实际生产脱节。在试验基地的带领下,建立不同模式的苜蓿产业带示范工程区。
3.3 开展协同攻关,实现基地农牧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
组织管理方式以“政府+科技(基地)+龙头企业”为主,大力发展粮食、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改良河滩地、盐碱地,建设大型绿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是一个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路径之一。
3.4 建立营销体系以及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准确搜集国内苜蓿产业市场信息并做精准分析,预测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宏观调整全省苜蓿产业,同时开拓国外市场。在营销体系中,及时疏通产品流通渠道,建立并完善市场营销体系。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国家相关政策、最新科技、金融和生产信息。引进国内外优良苜蓿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
3.5 政府应加大对苜蓿种植的补贴
目前,对苜蓿生产的补贴相对于粮食补贴非常少,直接影响了企业和农民种植苜蓿的积极性,要加强陕西省苜蓿产业的发展,完善政策补贴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陕西省苜蓿种植历史虽然悠久,但种植管理体制不健全,需要在政策积极引导,把苜蓿与粮食作物看作等同的大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和农民对苜蓿种植的认识程度。
4 陕西省苜蓿发展前景
苜蓿产业是新型复合型产业,由于近年来中国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绿色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蛋白质饲料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国饲料工业的发展,2020年预计缺口在1 200万t。而有“牧草之王”之称的优质饲草-苜蓿,综合考虑能量和蛋白质,1 kg苜蓿干草可替代0.85 kg粮食。苜蓿是高蛋白饲料,为畜牧业提供更多优质牧草。同时草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有效的将科技成果转换,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8]。
陕西省已将苜蓿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开发,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改善生态环境, 振兴全省经济的重要举措及新的增长点, 从政策上给予特别的优惠。2015年陕西省畜牧兽医局确定了陕西省爱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7个单位为本省建植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承担单位,建植优质6.67万hm2优质苜蓿基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苜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陕西省苜蓿经营管理模式为“政府+科技+企业”,由政府牵头予以政策鼓励扶持,研究团队从农牧业发展需要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从牧草品种选择、播种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等田间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刈割期及刈割次数到后期加工品标准等集成技术创新体系,以提供指导,力争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到大田生产。
苜蓿抗盐碱、耐贫瘠能力强,在陕西渭南黄河滩地盐碱地种植,不仅能有效改良盐碱地,增加耕地面积,还能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对强化农牧结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面对目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生产粮食的高额成本以及生态资源的严重透支,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粮食种植结构,把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应用到作物轮作系统当中,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同时增加当地经济效益。陕西省具有生产苜蓿的绝对优势,应充分了解国内外苜蓿市场潜力,宏观调控全省苜蓿生产,建立完整苜蓿产业链,强化农牧结合,促进牛羊等草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1] 李彦品,杨海明,杨芷,谢燕娟,丁文骏,靳世磊,行浩.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15(9):14-18.
[2] 郭建新,朱宏斌.苜蓿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及渊源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5(21):390-392.
[3] 谭宽祥.利用遥感信息分析陕北地区地貌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国土资源遥感,1990(4):31-35.
[4] 韩博,张攀,王卫栋,孙伟泽,呼天明.关中地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利用年限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1-56.
[5] 牛小平,呼天明,杨培志,王栋,郑红梅.22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45-49.
[6] 杨惠文,卢得仁,刘永旺,等.陕西省苜蓿品种鉴定试验[J].畜牧兽医杂志,1991(2):3-5.
[7] 刘云,王彦竹.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优质牧草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6):61;106.
[8] 任榆田.苜蓿产业发展任重道远[J].中国畜牧业,2014,03:82-83.
Development of Alfalfa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YANG Yun-gui, LI GUANG-yan,ZAN Lin-sen*
(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
Shaanxi province has a long history,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Guanzhong and Northern Shaanxi.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alfalfa industry,Shaanxi Province, alfalfa industry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Due to the varied terrain, climate, water and soil,the problem is not the same.Weneed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different solution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lfalfa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Shaanxi province;Alfalfa;curr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2016-05-06
2016-05-16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2B07),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2014KTZB02-02)
杨云贵(1965-),男,甘肃平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草地生态及牧草营养价值评定研究。
*通讯作者:昝林森(1963-),男,陕西扶风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产业化工程研究。
S823
A
1001-9111(2016)04-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