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昶屹:博士后基层法官的坚守与理想

2016-12-23王义正夏镇龙黄开堂发自北京海淀

清风 2016年10期
关键词:案子中关村法庭

文/图_本刊记者 王义正 夏镇龙 特约撰稿人 黄开堂(发自北京海淀))

陈昶屹:博士后基层法官的坚守与理想

文/图_本刊记者 王义正 夏镇龙 特约撰稿人 黄开堂(发自北京海淀))

陈昶屹有一位交警朋友常在天安门广场执勤,一次这位朋友开玩笑地说:“我每天是在守护祖国的心脏。”陈昶屹毫不逊色地回敬了一句:“我守护的可是祖国的大脑。”陈昶屹所说的“祖国大脑”指的是北京中关村。2015年刚过完35岁生日的陈昶屹从海淀区法院民事庭调到中关村法庭。对于他来说,只是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法律还是那些法律,陈昶屹还是那个陈昶屹。”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他笑着对本刊记者说。

在2015年调到中关村法庭从事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工作之前,他已从事法官工作10来。这十多年来,陈昶屹一直坚持扎根基层法院及派出法庭审判一线,共审结民事案件2300余件,大多数案件属于名誉权纠纷、医疗纠纷、拆迁补偿等疑难复杂案件。曾主审了“某明星漫画肖像权案”“某教授蔡某诉百度公司名誉权案”“某知名大学诉邹某名誉权案”“搜狐门事件案”“财经名嘴诉百度公司姓名权案”等一批具有司法前沿性和社会关注度的案件,审理的案例多次入选《北京审判指导案例》、最高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及民事十大案例。2016年,在全国百家网站“政法英模榜”展播活动中,陈昶屹又榜上有名。

“为百姓普法也是方便执法者自己”

2005年,陈昶屹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有的同学选择去最高人民法院谋职,与那些“居庙堂之高”的同学不同,陈昶屹来到了海淀区人民法院,“想体验一下‘江湖’的滋味。”这一体验他就将自己深深扎进了基层的“泥土”。从2005年到2015年,陈昶屹在海淀区法院的10年间不但履行了一个合格法官的责任,也诠释了什么叫做“学霸”。

这10年里,陈昶屹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网络法方向博士后,成为北京基层派出法庭的唯一一名博士后法官。

在基层法院,几乎所有的案子都是与民生息息相关,今天“张家长”明天“李家短”,有人因为在胡同里修了个鸡窝被人起诉,也有人因为空调老旧噪音太大而被告上了法庭。对于有的法官来说,这些“琐事”避之不及,但对于陈昶屹而言,这些看似琐碎的起诉却无异于帮他找到了一片可以大展身手的天地。

“战场是士兵最好的军校,办案是法官最好的课堂。”陈昶屹对本刊记者说,在基层民事法庭工作的那些年里,他“爬过墙头”“蹿过胡同”,为辖区居民们解决了大量看起来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正是那些年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对一个法官而言,具有丰富的经验有时候与娴熟地掌握法条一样重要。

“很多老法官在解决一些民事纠纷时很有一套,但很少有人将这些经验总结成文字。”陈昶屹在办案之余喜欢写作,他经常把一些办案中的心得体会及一些常见的法律问题结合案例写成文章,发表在媒体或者博客上。在陈昶屹看来,老百姓到法院来不仅仅是为了利益,还有心中的疑惑和心结,如果老百姓对法律足够了解,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就不会发生。陈昶屹说,十八大提出了“谁执法谁普法”的精神,让大家懂法,其实也方便执法者自己的工作。

2012年,陈昶屹写了一篇关于旅游维权的文章,被广为传阅。一对老夫妇自认为在旅游中遭到了不公平待遇,他们在看到陈昶屹的这篇旅游维权文章后,也到海淀区法院起诉旅行社,并点名要陈昶屹主审。在被告知不能选择主审法官后,这对老夫妇很不乐意。最后由于证据不充分,这对老夫妇败诉了。在主审法官向老夫妇解疑后,老夫妇还是不满意,仍然坚持要求见到陈昶屹才罢休。最后,陈昶屹找出当时写的那篇文章,结合事情本身详细地跟老夫妇解释,终于打消了他们心中的疑惑。那对老夫妇决定不再上诉。“这对老夫妇在走之前对我表示感谢,说他们要是旅游之前看到我的文章就好了。”

2010年7月1日,被称为“维权圣经”的《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陈昶屹结合自己的办案经验和自己的理解,在媒体上发表了多篇关于这部法律的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又引起了广发关注。一位75岁的老人张某专程从辽宁赶到了北京海淀法院,拿着报纸指名要见陈昶屹。张某身患糖尿病,在治疗的过程中被黑心诊所骗了很多钱,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许多。张某在读了陈昶屹的文章后有了底气,毅然走上了维权的道路。“这是我做普法工作后,第一次遇到有读者拿着我的文章来找我,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更有动力。”陈昶屹说。

“当法官并非写下几页判决书那么简单”

在过去的10年间,陈昶屹办理了超过2300件疑难复杂案件,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案之道和他对法律的独特理解。“书本上的法律知识关注的重点是利益分配,法官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就等于只是做对了一半。其实,另一半必须在实践中自己把握。”陈昶屹说,这是一种衡平,是要在众多逻辑路径中,选择最优化的那一条,无论是以前在民事庭还是现在在中关村法庭。

“这有点像《射雕英雄传》里周伯通的左右互搏。”在写判决书时,陈昶屹经常会先站在原告的立场进行思考,按照一套逻辑推理出结果,再站在被告立场思考,还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最终三者比较,选择一个对各方都相对合理的判决。

陈昶屹说:“有人说,法律是用来衡平利益的。在利益面前,有些人会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有的事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法官需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而不是只写下几页判决书那么简单。”而陈昶屹认为,用法律“衡平”利益,不是简单地从量上去取得一个“中庸”的结果,而是要在法律底线的基础上考虑“石头到底能激起几圈波纹”。

2012年8月,国内某知名大学教授邹某在其微博中言辞激烈地指责该校院长、教授师德沦丧、作风不正,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一个月后,该校将邹某诉至法庭,告其侵犯该校名誉权。当时接手这个案子的正是在复兴路法庭任职的陈昶屹。

那段时间,每天面对雪片纷飞的负面舆情和网友的狂轰乱炸,复兴路法庭庭长马克力“顿感压力山大”,而陈昶屹却气定神闲,显得胸有成竹。“法官要尊重民意,但绝不能被民意所主导!”在审判过程中,陈昶屹开启了“闭关”模式,努力保持独立思考,要在网络的一片嘈杂中觅得些许宁静。

庭审开始时,陈昶屹还是不由自主地紧张了一回,毕竟判决的结果涉及法律的独立审判和社会舆论间的平衡。开庭后,陈昶屹故意将语速放慢了一些,以此来缓和自己内心压力。

2014年8月20日,一审法院判决邹某的行为构成侵犯名誉权。宣判后,陈昶屹的心里更难平静了,他在等待舆论对于他判决的评价,那时陈昶屹的心里就像一匹钉了铁掌的马快速跑过木桥一样,“咚咚”直跳。直到看到多数网友留言称这是“一份有理有据的判决书”后,陈昶屹才松了口气。

该判决也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典型民事案件之一。

陈昶屹被同行与群众称为一名“有理想的法官”。其实,当法官的理想早在幼年时就根植于陈昶屹的内心了。在他小时候,一位朋友借走了母亲3000元钱,由于没留字据,全家的积蓄打了水漂,母亲只能把自己关在屋里偷偷地摸眼泪。时至今日,陈昶屹对此事仍然历历在目。陈昶屹认为,他母亲本来是债权人,却苦于没有法律意识,加上善良的本性然她只能以闭门以泪洗面。

这件事深深刺激了陈昶屹,他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名公正的法官,做一名尽己所能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的法官。所以陈昶屹在海淀区民事庭工作的10年里,对每件案子都拼尽全力地去“衡平”利益,在法律的范围内尽力去保护那些“无力者”。如今调到了中关村法庭跟知识产权方面的案件打交道,虽然案件当事人的身份与普通老百姓有了很大区别,但同样是为“弱者”——权益受损一方赢得法律的保护,这个宗旨是不能变的。

陈昶屹特意回忆起了6年前的一桩案子:8名农民工遇到了与他母亲当年类似的情况,他们状告一家餐厅未支付离职补偿金和工资,却拿不出证明劳动关系的任何证据。如果只是按照法律条文,这桩案子很好判,因为连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都没有,那8名农民工很难胜诉。但陈昶屹不甘心,他亲自去餐厅了解情况,最后帮农民工找到了有利证据,打赢了这场农民工维权官司。

“一个好的法官必须是‘杂家’”

2015年,考虑到陈昶屹在信息网络法方面的专业背景,法院领导觉得陈昶屹已经“锻炼”得差不多了,于是将其调入海淀区中关村法庭。中关村法庭主要审理的是信息产业和网络知识产权方面的案件。对陈昶屹来说,虽说“专业对口”,但却并非熟门熟路,因为在这里,很多都是“第一次”。

不久前,陈昶屹就审理了被称之为中国首例“被遗忘权”的案件。从事教育培训方面的从业者任某将某网络公司告至中关村法庭,起诉内容为目前网上检索任某的信息时,任某的姓名经常与其以前工作过的某教育公司一起出现,而任某认为,该教育公司在业界的口碑太差,这样做有损其个人名誉权,任某要求该网络公司删除相关信息。

陈昶屹最终没有支持任某的诉求,在此案中除了涉及私人的名誉权,姓名权外,还涉及公众知情权及言论自由权。“口碑不好的任某目前仍然在从事教育培训相关的工作,这些基础信息将能够为那些潜在学生和客户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在分析这起“被遗忘权”案件时,陈昶屹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大家都把自己不愿为人所知的有效信息抹掉,大家都报喜不报忧,那么这个社会就可能会陷入集体的“掩耳盗铃”窘境。况且,任某目前还在面向社会招生,如果支持了任某的诉求,那就可能侵犯公众应有的知情权。

其实,陈昶屹决定不支持任某的诉求还有更深远的考量。“我们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是十分发达的,它正处于追赶美国的上升期,如果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跟谷歌一样,被过多、过重的负担禁锢,那么国家的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就必然会受到影响。”陈昶屹说,以前在民事庭审案子,可能只用考虑案件双方所涉及的利益就可以了,但中关村法庭的许多案子需要考虑得更多,除了个人层面,还需要考虑产业层面,乃至国家层面的东西。

“法庭审案子就像往水里丢石头,石头砸进水里会荡起涟漪,以往审民事案件可能只要盯紧最核心的一圈就可以了,但现在需要考虑往外几圈会有什么影响。”但陈昶屹同时也向本刊记者强调,不管怎么考虑其他因素,法律的底线都不能变。

到了中关村法庭后,陈昶屹每审一个案子,一如既往地要前思后想。“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想得太多反而会有些困惑,但是作为一个法官,你必须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陈昶屹认为,一个好的法官必须是一个‘杂家’,只有知识面广了,视野才会开阔,才能站在整件事的制高点上俯瞰全局。

不久前陈昶屹审理了一起涉及某款网络游戏的案件,为了弄清楚案情,陈昶屹甚至专门下载了那款游戏玩了好几天。“我可不是偷懒,真的是为了案子。”陈昶屹笑着告诉本刊记者。

在陈昶屹看来,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法律也在不断完善,法官更需要跟上时代的节奏。陈昶屹学习的脚步一直从未停止过,10年间他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撰写了1200余篇普法文章,完成了3部总共150万字的法学著作,获得各类奖项45项,与此同时还“顺便”办理了2300多件疑难复杂案件。每天早上,陈昶屹坐在前往单位的地铁上,只要能找到座位,必然会读上几页。

在一次与美国律师交流的过程中,多年坚持不懈的学习让陈昶屹着实为中国法官争了光。“美国的法官一般都年纪比较大,知识更新比较慢,很多美国律师有时候甚至要给法官解释一些新的知识观念和技术构架,反而是在跟中国的年轻法官交流时更加流畅。”一些美国律师甚至感到很不可思议:不少中国法官,而且还是诸如陈昶屹这样年轻的中国法官,对于国际最前沿的一些关于网络和技术的司法理念的了解程度,竟然超过了一些美国法官。这让那些美国律师不得不对中国法官刮目相看。“我坚信,总有一天中关村法庭审理过的案子,会成为影响世界的案例。”陈昶屹则如是说。

在潜心办案的这些年,偶尔也有一些嘈杂的声音出现过在陈昶屹的生活中。有的同学已经在某些部委里晋级升职,有的法官朋友辞职下海,也曾有企业主动向陈昶屹伸出橄榄枝高薪请他,但陈昶屹从未动摇过。一次,陈昶屹在大街上遇到当年一起毕业分配到中央某部委的同学,闲聊中,陈昶屹获悉很多同学已经升迁,有的已经在商业方面收货不小。“但我从不为自己选择当一名基层法官而后悔。”陈昶屹说,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个法官、当一个好法官——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仍是。

陈昶屹(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猜你喜欢

案子中关村法庭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我的梦
法庭不需要煽情的辩护词
上法庭必须戴假发?
金块藏匿在哪儿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我被告上了字典法庭
QQ包青天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