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期间红军凝聚力增强的原因探析

2016-12-22张卫鹏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增强凝聚力长征

张卫鹏

[摘要]长征时期是红军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红军从30多万迅速下降到几万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迅速改变革命战略,调整领导班子,积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内外关系。经过努力,虽然人数减少,但凝聚力迅速增强,最终打破“围剿”,战胜强大的敌人,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

[关键词]红军;长征;凝聚力;增强;原因

长征时期处于土地革命的后期,抗日战争的前夜,是我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在战火中实现了浴火重生,是一次伟大的凤凰涅槃。“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角度对长征进行高度评价。同样长征在红军发展的历史上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红军凝聚力迅速增强的重要时期。

一、逐渐形成正确的革命战略

红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面对的敌人异常的强大,非常凶残。没有正确的革命战略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长征时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革命战略。这是凝聚红军军心士气的重要思想基础。

长征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经历了两次成功,两次失败。长征中,“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成为当务之急。长征初期召开的扎西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扎西会议上,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央对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反思了“反围剿”过程中红军战略上的错误,全党深刻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鲜明的革命战略。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与此相关的战争实践和根据地时期相比更加艰苦、更加丰富。长征过程中红军行军一万两千多公里,纵横十一个省,作战区域广阔,作战对象多元,既有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又有地方武装。不同的作战对象有不同的特点,这对红军的作战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敌人通过谈判就可以顺利过境,有些敌人一打就散,有些部队必须靠硬拼硬打。这些丰富的作战实践为最终形成清晰、正确的革命战略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提供了思维的平台。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通过东征和西征,陕北根据地得到巩固,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有条件对十年的作战经验进行总结。全党和红军“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全局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指导以后作战。1936年,毛泽东完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十年内战进行认真总结,系统阐述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毛泽东重点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围剿”和“反围剿”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并详细论述了战略防御的各种战法。

红军自觉运用作战规律,采取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薄弱环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使红军摆脱被动,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逐渐走向抗日的前沿。这些逐渐科学和清晰的革命战争战略能指导红军走出不利局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成为红军凝力聚气的思想基础。

二、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一支有凝聚力的军队,必然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对于红军而言,形成坚强的领导集体是红军凝聚力迅速增强的组织保障。

在红军长征的特殊年代,领导班子的调整以这个时代特有的方式进行调整。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战争的胜负来选择领导,谁能在军事实践中战胜敌人、打胜仗,达到帮助摆脱困境的目的,谁就是当之无愧的领导人。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中国土地革命遭受严重的损失,同时也标志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破产。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干部对中央主要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逐渐产生怀疑和不满。不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继续坚持错误的军事路线会把红军带向灾难的边缘,红军到了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在常委中再分工,以毛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幫助者”。从此,毛泽东开始参与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的军事指挥决策。2月5日,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实现了党的主要负责人的更替。张闻天全力支持毛泽东出来率领红军。于是,3月4日,中央军委又决定“特设前敌司令部,委托朱德为前敌司令,毛泽东为前敌政治委员”。随后为了集中指挥,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在战争环境下,这是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虽然在长征途中出现怀疑毛泽东领导的事情和不同意机动作战的的主张,1935年林彪给中央“三人团”写信,“要求撤换毛泽东军事指挥和反对机动作战”。后来又出现张国焘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事件。但从总体上来讲,以遵义会议为起点,在长征途中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党在红军中的领导集体开始形成。

最值得一提的是,经过长征,红军三大主力最后在甘肃会宁会师,实现了党对主力红军直接的、统一的领导。

能不能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和领导集体同样重要的组织问题。在长征前,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党和红军重要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被破坏。当时虽然在名义上实行集体领导,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但实际上是李德独断专行。在遵义会议上,对破坏民主集中制进行了批评,“华夫同志的领导方式是极其的恶劣,军委的一切工作为华夫同志一个人包办,把军委的集体领导完全取消”,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做了简单的分工,朱德和周恩来负责军事工作,毛泽东是周恩来的帮助者,但关于重大军事行动的决策采取政治局会议的形式,这种形式不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甚至会贻误战机。1935年3月9日,一军团发来的关于攻打鼓新场的万急电报,20多人从黎明讨论到深夜,仍然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反复做红军高级将领的工作,才做出了正确的决策。1935年3月12日,在毛泽东提议成立一个几个人的小组全权指挥作战,对中央政治局负责。随后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三人团”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集中制得到真正的贯彻。

长征时期,在红军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成为广大红军将士团结的核心,在领导层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真正贯彻,红军能够迅速形成正确的决策。

三、建立了和谐的内外关系

对于红军而言,长征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红军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生存逐渐成为两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从增强凝聚力的角度来讲,同样也成为建立和谐内外关系的有利条件。

全体成员达成共识是部队内部团结的前提。长征时期是红军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比任何时期都容易形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打破“围剿”,为红军和个人的生存而努力。

为了达到内部的团结,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在长征途中,各级政治机关通过颁发训令,报纸报道胜利捷报等方式加强教育,增强必胜信念。除了教育,红军部队采取必要的方式减少非战斗减员,加强收容工作,“每团的后卫之后,应派出坚强的收容队,由政治处派得力同志负领导责任”。为了减少落伍,发动身体强壮的同志帮助体弱者扛枪背行李,派医务人员给掉队者医治;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改善给养。对故意掉队落伍的人员进行坚决的斗争,“不听教育的掉队落伍的‘专家及成群结队的掉队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加以处罚。十人团在这方面应起到最积极的作用。”红军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达到了加强红军内部团结的目的。

在长征时期,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红军主张抗日,这样的主张使红军和人民群众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长征途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的群众工作,是这一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工作,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红军长征经过了湘西苗族,贵北川南土家族区,凉山彝族区,西康藏族区,宁夏回族区。为了处理好同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红军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红军宣传民族平等和团结,反对民族歧视。第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红军经过苗区不杀牛,在回民区不吃猪肉,不住清真寺,不毁回文经典,不乱用回民的厨具。第三,帮助少数民族建立革命政权和武装。红军经过彝族聚居区,刘伯承同彝族首领歃血为盟,帮助彝族群众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成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和谐的内部关系减少了红军内部的消耗,和谐的军民关系减少了人民内部的消耗,为凝聚力量战胜共同的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红军长征胜利整整80年了,重新回顾历史是为了从中得到启示,來完成前辈没有完成的事业。现在军队正处于调整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趋于复杂,对部队的凝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军队更加具有凝聚力,必须认真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用打仗的标准做好各项斗争准备;必须坚强党的各级组织,为进行各项军事斗争准备提供组织保障保证;在处理内外关系中,必须找到最大公约数,在内部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强军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把军地的力量凝聚到实现 “两个一百年”目标上来。

猜你喜欢

增强凝聚力长征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新时期强化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