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文物纪事(上)

2016-12-22姚远

党史纵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何叔衡刘英行军

姚远

麻绳编好鞋耳,拿一把捶好的稻草,放在倒放四脚朝天的板凳上,套上草鞋棒。三是把以上材料固定在牛皮上,编打出草鞋。一般是一次成型,单人可完成全部程序。年轻人一天能打五六双草鞋,年纪大些的,一天忙碌下来也能打上两三双。

1934年11月14日,在长征路上出版的红军机关报《红星报》(1931年创刊)第二期,曾专门登载过一篇题为《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的文章。说的是当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由于准备不充分,不少战士缺鞋穿,只得赤脚行军。针对这一情况,中央要求各级领导把解决部队中的草鞋问题提到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的重要位置,提出了许多解决草鞋问题的具体办法:一、供给机关有计划地收买草鞋,尽可能地做到发草鞋不发草鞋费:二、没收土豪的烂衣裤和麻等,应注意分给战斗员和运输员打草鞋;三、发动会的同志帮助不会的打草鞋,发动战斗员打草鞋慰劳运输员。政治机关必须从各方面来保证这些办法的实现。做到不让一个红军战士打赤脚。

蔡畅性格豁达开朗,曾留学法国和苏联。长征路上,蔡畅和几位留过学的党员常常高唱《马赛曲》,既激励自己一步步向着前方不停跋涉。又鼓舞红军队伍中的同志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有一次,她发现身材娇小的刘英居然打着赤脚行军,惊讶不已,心疼地询问原委,才知道是因为刘英的脚太小,找不到合脚的鞋。

恰好这时。总政治部征收了一批土豪劣绅的资财,蔡畅费了老半天劲,才找到一双小号布鞋。她立刻跑去向主管物资分配的李富春请求说:“你把这双鞋分给刘英同志吧!她已经很久没有鞋子穿了,脚板都快走烂了!”李富春爽快地答应了。正好这时刘英安排完工作后跑来看望蔡畅和李富春,蔡畅急忙把鞋藏在身后,要刘英猜猜是什么。

还没等刘英讲话,蔡畅就迫不及待地将那双小布鞋亮了出来,兴奋地说道:“这一双肯定合你的脚!”李富春在一旁也说道:“穿上试试嘛!”喜出望外的刘英当即就穿上了布鞋,在地上来回走了几圈。李富春诙谐地说:“看,我们的刘英真漂亮噢,再不是烂脚板啦!”刘英感动地对蔡畅说:“大姐,你真好!”

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团长的耿飚有个叔叔叫耿道丰.耿飚把他从家乡带出来当红军,他担任了四团通信排副排长。耿道丰打草鞋技术是全团闻名的,总是比别人打的多两道襻子,又结实又跟脚.很多红军战士都喜欢穿他打的草鞋。可惜后来他病倒在乌蒙山那雾蒙蒙的森林里,与大山化为一体了。

“红军草鞋”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它不仅是当年千万红军战士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一个历史见证和象征,同时它也传递了在新形势下,中国人民将永远继承革命前辈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坚强决心。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维系生命最起码的重要条件。红军仓促撤离根据地而被迫进行远征后,一直被粮食问题困扰着。

当时的一些红军电文和相关文件,便透露出长征中的缺粮状况。1935年6月20日,红军以“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的名义给各军团发电:“戊、每天改为两餐一干一稀:辛、抛弃和浪费粮食者严罚……”红军总司令部认为通过草地的时间为7天,因此电文规定“携带干粮除每人须指定7斤外,可雇人及使用骡马背”。以确保每天能有1斤粮食。电文还特别指出“牛羊肉不作菜,应烤成肉干代替干粮”,且“每一斤鲜肉作半斤(干粮)算”。1935年7月2日,中央军委在《关于保障松潘战(役)的胜利携带粮食的决定》中,要求红军想办法尽可能多地携带粮食,如果“米袋不足应用衣服装”……为了筹集粮食,红军组织了便衣队到村庄附近的山上,寻找逃跑的群众。红军的另一份电文上称“如寻到群众,不论人多少。都应呼来鼓动”,希望通过宣传动员老百姓把粮食卖或借给红军。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两株野菜标本,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干事刘毅第三次过草地时在葛曲河畔采集并保存下来的,名叫黄花草,它是红军过草地时常吃的野菜。

过草地是长征途中最艰苦的一段路程。红军长征经过的川西北草地,又称松潘草地,绵延数百公里。茫茫草地,没有道路,草甸之下是淤黑的沼泽,浅处齐膝,深处没顶。人只能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稍有不慎,人就被泥潭吞没了。草地气候恶劣多变,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但过草地最难解决的还是粮食问题,川西北地广人稀,多系少数民族聚居区,粮食缺乏。由于张国焘坚持错误的南下方针,造成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数万人筹粮就更加困难了。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胜利会师。7月初,红四方面军开始第三次穿越莽莽草地北上。

过草地前,尽管全军上下想尽一切办法筹粮,但由于这次行军比前两次路途远,时间长,导致粮食严重短缺。刚进入草地时,每人每天还有3两青稞面。但不久部队就陷入断粮的绝境。草地荒无人烟,行军途中又无处补给,仅有的一点粮食吃完后,只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战士甚至从别人的粪便里捡食没有被消化的粮粒,而有的战士则因误食毒菜、毒草不幸中毒身亡。为此,部队还专门成立了“野菜识别委员会”,宣传队采集了许多野菜的样品,到处向战士们宣传,哪些有毒哪些无毒。

草地上这种开黄花的小草,被战士们称为“黄花草”。虽然也有毒性,但食用后,没有生命危险。所以红军这次过草地时。主要用它充饥。战士们先将它放在水中煮沸,将水倒掉,再放清水煮,拌点炒面,吃起来有点苦味。吃后肚子有些胀,腿有些肿。

7月的一天,团干事刘毅和战友们来到葛曲河(白河)畔草原,在采黄花草时,特意留下一些放在随身携带的小铁盒中,带出了草地。西安事变后,刘毅到陕西三原县做宣传工作。一次,在三原县中学进行宣传时,刘毅手捧这盒黄花草讲述了红军长征走过的艰难历程,并请师生们品尝,使大家深受感动。后来,他特意留下两株黄花草夹在日记本中珍藏。1975年10月,他将这两株黄花草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过草地过程中,仅靠吃野菜、草根毕竟不顶饥饿,实在饿得不行时,有的红军战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带。红军吃牛皮主要有4种方法:一是煮着吃。先用刀将皮带切成一条一条,然后煮到最表面一层软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二是烤着吃。红军战士回忆说:“烤到有些变色、变软,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费了。”三是先煮再烤。先把牛皮剪碎,放在开水里煮,然后,再埋在火堆里,借着里面没熄掉的火烧熟。一扒出来,你一口我一口慢慢咬。红军将士曾回忆说,这是草地上最抗饥的东西。四是先烤再煮。先将皮带用火烤热,然后把表面黑灰刮掉再放到锅里煮,等煮软了切成丝,和野菜粥搅在一起。他们还据此创作了一首《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很多红军将士直到老年,仍然还会唱这首歌。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还收藏和展示着一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皮带的背面烙有“长征记”3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八连战士周国才。

周国才当时只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可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当6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知道,周国才的这条皮带是1934年在一次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挽救全班战友的生命,他只得将自己的皮带贡献了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着做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一直珍藏在身边。1975年,交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毛衣、行军棍见证的是战友间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真情厚谊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看上去样式极为普通的毛衣,这件毛衣见证了一段艰苦的革命生涯,凝结着一段深厚的战斗情谊。

当时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也称中央苏区),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徐特立、何叔衡被尊称为“苏区五老”。何叔衡与林伯渠既是同乡又是多年的战友,曾共同在苏联学习,回国后又同在根据地工作。何叔衡在苏区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工农检察部长、内务部代理部长、最高临时法庭主席等职务,他的办公地点在叶坪。林伯渠则担任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其办公地点在沙坝。两地相距很近,两人常来常往,感情很深。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何叔衡被留下来继续开展工作、坚持斗争,其他几位革命老人则随红军主力踏上了漫漫长征途。

在部队离别瑞金出发前的一天晚上,林伯渠在江西省余江县梅坑向何叔衡辞行,何叔衡则热情准备了清酒、花生米等,为林伯渠饯行。

两人一边围桌对酒浅饮,一边作临别前的彻夜长谈,依依难舍。已抱定必死决心的何叔衡见天气已凉,便将自己的一件毛衣赠给即将远行的战友。分手时,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互道一声“珍重”。林伯渠感慨万千,即席挥毫写下惜别诗《别梅坑》一首,回赠何叔衡:

共同事业尚艰辛,

清酒盈樽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

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

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

殷勤握手别梅坑。

随主力西征,前途渺茫,但是留下来更是生死未卜。因为主力转移之后,留守的少量部队。将要面临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反扑。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

在四川省巴中市红军纪念馆里,一根浸染了风雨沧桑的行军棍,静静地躺在橱窗里,默默地诉说着一段动人故事。

长征中,红军战士大部分时间跋涉在深山老林中、羊肠小道上,爬雪山过草地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根这样的棍子。过草地时,战士们用它试探深浅:上山下山.用它牵拉战友:晚上宿营,用它支起床单油布做帐篷……它是长征时期红军战士的忠实伙伴。红军战士都很爱惜它。给它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一只手”“一条腿”“探亲棍”“互支棍”“离不开”等等……战士们还各显神通,把自己的行军棍装饰得很漂亮。他们在棍子上画山画水,刻上虎头龙头,还刻上有意义的话:“路行万里,名传四方”“行军一根棍,走路才有劲”“行军不怕累,全靠行军棍”“草地探险家,安全接力棒”……在部队休息时,大家就把行军棍放在一起展览评比,苦中作乐。

纪念馆在设立这个橱窗时,从巴中家乡走出去的老红军杨国喜还特意讲述了一个关于行军棍的故事。

在草地行军时.战士陈士民掉队了。他急于追赶队伍,不想却一脚陷进了淤泥,眼看着就要被吞没,所幸被路过的掉队战士徐忠敏发现,徐忠敏用棍子借力将他救起。于是,两人手牵棍子,结伴同行。前进的路上,他们碰到一名躺倒在地上走不动的战友。两人小组变成了3人小组,走在中间的人拿着两根棍子的两头。他们互相扶持,一起赶路。

路上,一条河流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3个人手拉手,试探了几次,都没有能够成功渡河。这时,他们遇到了同样为过河发愁的另一位战友,他手中有一根粗绳子。于是,他们将绳子系在每个人的腰上,4个人紧紧地拴在一起,然后用棍子在水里试探着走。就这样,由棍子联系在一起的4名红军战士,不仅渡过了急流险滩,而且还一同走出了草地.找到了各自的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最早成员之一。红四军政委王建安拄着行军棍参加了长征。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再次翻越夹金、党岭两面座大雪山。王建安当时重病在身,极度虚弱,但他深知艰苦的行军中宣传鼓动工作是多么重要.因而拒绝了坐担架。他拄着棍子,带着宣传员沿路敲锣打鼓,打着快板,活跃气氛,鼓舞士气,战胜难关。同样,红三军团十六师通信排长刘国保也是拄着棍子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在攻打遵义时,一颗子弹射穿了他的大腿。因为行走困难,部队要把他隐藏在当地支持红军的老百姓家中疗伤。但是,刘国保坚决不同意,他认为部队就是他的家,他的精神支柱,即使是死在长征途中,也不能离开“家里人”。于是,他砍了一根树枝做拐杖,在战友们的帮助下,硬是咬紧牙关拖着伤腿走在长征路上,克服重重困难胜利走到了陕北。(待续)

猜你喜欢

何叔衡刘英行军
行军蚁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一大代表
可怕的行军蚁
全球带癌跑完世界六大马拉松第一人
何叔衡,一个穷秀才的革命
全球带癌跑完世界六大马拉松第一人,57岁的她还跑赢了癌症
跑满世界六大马拉松,我的癌症消失了
行军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