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6-12-22胡伯秋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教师应交流同学

胡伯秋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科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生对所学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探索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和引导。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在教学中尝试在以下方面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是我们借以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根据实际,初一学生刚从小学步入中学,处于青春期的断乳期,若第一节课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萌发一种“数学有趣的心理”,便使他们愿意学习数学。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愿意看什么类型的电视剧或电影,武打、言情、喜剧等等;2.你愿意看什么类型的书,如:科普、科幻;3.你能说出几位古今中外的著名侦探。为什么他们能侦破一个又一个悬疑难案,是因为他们有着超人的逻辑、推理、判断力,因此必须学好数学。第二节课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设计了一些和数学相关的游戏,从而训练他们快速反应判断能力,穿插在上课的第(25~30)分钟之间,在他们欲疲劳时,再次激发兴趣,时间不宜过长,(5~8)分钟为宜,前两节课的设计,符合初一孩子的心理要求,让他们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二、给学生充分发挥思维、探索、创新的空间,从而发现规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主动探索和创新的机会,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思维习惯。

我在讲初二三角形及轴对称部分时,把一类问题通过几道题总结规律,如思考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及平行线三个关系时,总结出“知二、推三”的规律,从而解决部分难题时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兴趣

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心,对各种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应借助学生的这种天性,引导他们想一想,议一议,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另外在同学之间的语言进行交流最为真实。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并影响大部分同学,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讨论中与交流中受到感染与鼓舞。遇到反对意见时,他们又回到实践中去摆、去想。从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学会学习,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如在初三学习“三视图”时,这部分内容较抽象,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同学,很难掌握,此部分内容我自己制作教具,借助教室的三面墙设计成投影面,把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逐一讲解,让他们把“正对着”看当成“照相”,从而轻松地解决此问题。

四、以鼓励表扬为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保护学生的幼小心灵,维护其自尊,激励其信心,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师一个欣赏欣赏的眼神、一个亲热的手势、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动力。

五、分组互动,主动参与

“分组互动”是课堂上改变“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模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质量。有意设计出有争议的问题,当他们争得面红而赤、不可开交时,我加入小组讨论,加以点拨。从而使学习优秀同学带动差生,全班都能主动参与。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用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探索数学世界。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教师应交流同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