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官德”思想
2016-12-22刘建涛
刘建涛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以天道自然为本,蕴含着丰富的官德思想。这种源于天道的官德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以百姓的利益福祉为自己的执政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二是要坚守道德底线,保持内心的修为;三是谦卑不争,自觉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官德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对形而上的“道”的领悟来说明形而下的“器”:以道驭器,以器行道,道器合一。官员从道中领悟到为官从政的真谛,并进一步内化为官员的性格与操守,这就是官德。
官德的灵魂:以百姓的利益福祉为自己的执政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万物,而德是道的功能,育养万物。因此,道具有至公无私的德性,被称为“玄德”。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恃其能,促万物成长而不去主宰它。大道的本性就是促进自然万物的生长,没有私欲。而圣人以及作为治理天下民众的官员,也应该具备这种无私的德行。官员治理国家应当没有私心、私欲、私利,顺应民意,以百姓的利益福祉为自己的执政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这种从天道无私里走出的以百姓福祉为圭臬的官德,是为官从政的灵魂与信仰。这种源于天道的为民众无私服务的为政之道,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相通之处。马克思强调共产党没有私利,共产主义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毛泽东同志则把这种思想精辟地提炼为“为人民服务”,并把它规定为党的根本宗旨,为我们党立下了不朽之魂。
无私方能慈爱,道之所以博大无衰,正是因为其“慈”。“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万物不应区别对待,而要用慈爱护卫万物。为政者也应顺应天道,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行百姓之所愿,这不仅有利于凝聚民力、民智建设国家,而且还能使百姓成为他们的坚实后盾。
中国共产党从立党之始便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人民的幸福为党的奋斗目标,为官员的执政追求。只要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没有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就一刻也不能懈怠。因此,共产党执政者区别于旧社会官员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始终心怀天下,把解决人民的疾苦、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官员为政的首要目标。
要坚守道德底线,保持内心修为
当权利、金钱等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时,信仰、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即道,就会被遮蔽、被忘却,如此一来,人类的文明就会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原则及其表现形式的货币原则不可避免地会侵入我们的思想,外在的诱惑与刺激会时时激起部分为政者的欲望和贪婪。老子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为官者如果盲目地服从于名利、欲望、金钱的驱使,无节制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同时又不能冷静地加以节制,最终必然会在对欲望的追逐中身心疲惫,精神沉沦于欲海之中,把自己推向崩溃和毁灭的深渊。这样的官员必定“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对提拔或降级都会感到惊慌失措,精神处在高度紧张与焦虑的状态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没有哪一种罪恶比贪欲更大,没有哪一种祸害比不知足更大,没有哪一种灾难比贪得无厌更可怕。一些官员正是由于信仰缺失、不知足和贪欲而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对于外物诱惑而导致私欲和贪心的膨胀,老子给出了药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因此,知足知止是为官从政的行为准则。为官者若不能知足,必定招致祸端,而控制自己的欲望则可以使内心清明。老子并没有限制或禁止为政官员去做什么、不做什么。相反,老子要求他们在欲望面前保持平和自然的知足之心,这是最为难得的修养。“知足之足,常足”,自觉意识到基于道的这种满足,才是永久真正的满足,不会招致祸患。因此,老子以自觉的心作为去嗜欲的心法,为后世的为官者提供了修养强大内心的路径。官员的贪婪欲望不仅是老子所极力反对的,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官员修身为政所必须要戒掉的,戒贪戒欲是其所必须要坚守的底线。部分党员干部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滑向犯罪的深渊,绝大多数都是从贪字开始的,贪权利、贪美色、贪金钱、贪名声,没有守住为官从政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一定要“追求健康情趣,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
谦卑不争,自觉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老子反复提醒为政者,越是在顺利、有点政绩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谦卑的态度,能容人、容言、容物,能够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如此方能与其他为官者和谐相处,凝聚人心、民心。老子要求为政者向自然学习道的伟大,从中领悟从政为官的德性修养。譬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成为众多溪流汇聚之处,就在于它处在下游之所,为政官员若要得到百姓的认可与拥护,必须像江海一样,处在百姓之后,“以言下之”“以身后之”,以谦卑约束、管理自己,自觉地把个人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后,对百姓不要先声夺人,更不可盛气凌人。因此,“谦下”是老子提出的有关“官德”的重要概念,也是为从政者找出的为官之道。为官者应保持低姿态,除去傲慢之心,不能因为做出了一点成绩,就自我膨胀,对下属和百姓颐指气使。毛泽东同志曾对“官本位”思想进行过严厉批判,他明确指出:“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百姓与官员就像种子与土壤的关系,种子没有土壤则无法生长。官员离开百姓,就会成为希腊神话中离开大地的安泰,无法生存,百姓是官员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一向态度谦卑,并以谦卑教导广大党员干部。习近平同志也反复指出,全党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继续戒骄戒躁。
谦卑的结果就是不争,特别是不与民争利。不争是与天道一致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的运行法则就是有利于万物而不是去损害他们。“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并不是消极的处事态度,而是不去盲目地争夺,否则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为”是无为,是顺应天道规律而为,是“不争”之“大争”,是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的投入,最大限度借用外力的“大争”。“善用仁者为下”,善于用人的官员,为人谦虚,处处尊重他人,不与人争的品德是充分借用了他人的力量。所以,善治的为政者也应以效法天道为治理法则,团结志同道合的为政者,竭尽力量帮助他人,从不与之争夺。老子反复强调天道不争,反而能够获得胜利,达到润化万物的作用。他认为,最能体现这种不争德行的自然之物是水。水同时具有谦下和不争的两种品格,乐于奉献而无怨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至柔至刚,看似柔弱,却可以克服最刚强的东西。品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善于容纳、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自愿处于众人不愿处的地方,最接近于道,这是一种心志与行止的修养。因此,老子提出“不争”的思想是很有深意的,意在使为政者谦虚能容,进而整合从政者的力量为百姓谋福利,去其欲心、持其正心。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新常态下习近平生态共同体思想研究”(项目编号:L15BKS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老子:《道德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见习)
美编/王梦雅(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