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生活的诗意

2016-12-22白林

草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风铃诗集高原

白林

去年夏季在阿坝县参加主题为“多民族作家看阿坝”的活动时,诗人家琴将这部诗集的打印稿交到我的手上,并且真诚地叮嘱我能否帮助修改一下,我哪里里有替她修改诗歌的本事和能力呢。不过在读完诗稿后,也帮她作了些改动。

今年五月松潘笔会,我们又见面了。诗人家琴将《卓玛吉的风铃》诗集交到了我的手中,我又一次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思考。认真,我以为这不论是读文友的作品,还是自己的文学创作都应有的最基本的态度。有了这样一种基本的态度,也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至少是一个最起码的不断进步的前提。

给一部诗集写类似评论的文字肯定不是我的专长,但至少我是在认真阅读后的前提下,写一些纯粹个人的感受而已。

当今诗坛,装大诗人、装大师者居多,固然这跟当下普遍浮躁的心态有关,也跟现代诗歌无标准的状态有关。在我看来,诗歌,尤其是所谓新诗歌诞生百年以来,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叫“中国诗歌” 的自《诗经》肇始,从风、雅、颂、楚辞、汉乐府到赋、骈、唐诗、宋词等等,每个朝代都是经历过漫长的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发展,才有着那么一点进步,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的现代诗歌及现代诗人们,着什么急呀?注定是诗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环节罢了。生活在雪山草地,文学的生态像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一样,也是不容乐观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无处不在。仅就近三十几年来,我们这个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诗歌创作及诗歌发展而言,我的许多诗人同行也就自然势必难免走着属于打上了深深地“高原烙印”的道路。

诗人家琴是近年来活跃在阿坝州诗坛的女诗人。她的主要生活地大致为金川、马尔康、九寨沟,也就注定在其诗歌作品的呈现中,也会多少展示着在这些地域生活行走的烙印与轨迹。

我们都生活在这些历史上叫“边地”的小地方。而在小地方的写作也是本人近年来不断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或许只有对自己身处的小地方熟悉透了、了解透了,才可能创作出真正跟自己的生命特质大抵相吻合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个性的东西。在我看来,只有专业化加精准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学观念,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才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节拍。

然而,诗歌归根结底是一门叫语言文字的艺术。也是较难掌握并且难以表达的艺术,说诗歌创作有难度,但也没达到仅是少数天才们才能掌握的地步,诗歌创作没那么夸张。

我和诗人家琴有着几乎相同的身世,都曾做过教师,都是汉族,她是因父母进州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自己也留在了州内工作,我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这里,工作生活三十多年了。就是在这片神奇的高原大地所呈现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中,我们都喜欢上了诗歌创作,在教书之余,学习写诗歌。

在这个几乎缺乏诗意的当下生活中,我以为选择了诗歌,为我们都渐渐地打开了一扇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这个世界叫做内心世界或者情感世界,是高原特有的山峦、河流、草原、森林、花卉及历史文化,像高原炽热的阳光一般照耀着心灵的折射和用诗歌所进行的表达。

关于收集诗歌素材,我认为只有脚踏实地,通过大量的田野行走与走访并查阅,方能获得一些必要的素材与灵感。尤其是近五年来,由于从事的职业发生了变动,就更加觉得通过行走、不断获取第一手资料和“现场感”的重要与必要。带着心存的疑问,有时,就是刨根问底的一种精神在支撑。

我曾问过家琴这部诗集为什么叫《卓玛吉的风铃》?她是这样回答的:卓玛吉是草原上一个藏族小女孩的名字。仿佛在刹那间,我读到了她的这部诗集的那个情感的点。

这部诗集共分为三辑。即《高原风色》《柔软时光》《人物印象》,在我阅读过程中,这些她的笔下文字中呈现的画面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熟悉这些人和她们的故事。譬如,在《马尔康的山寨》这首诗作中“月光浸透的老寨/坐在两河的丫口旁/看过往的车马/重复经年的风霜……”诗中的老寨不用多想,就是卓克基的官寨,那里有两条河,一条是源自鹧鸪山和红原查真梁子的河,一条则是源自梦笔山小金境内的河。在我早年游走的印象中,这些高原的河是那么的清澈,而在夏季却又是那么的汹涌跌宕,河岸暗色的岩石溅起的浪花又是那么的洁白,花朵一般散发着淡淡的甘甜味……又譬如,《你远行或者我走入你》中“寂寞曾独坐案头灿烂开放/光飘扬成金色的浮尘/染我的骨胚/染我的早春/花山风连同空气的芬芳/三月的惊雷 /一声击碎……”这或许就是诗歌为我们提供内在的审美机会,这是诗意的感觉。也是我所熟悉的高原场景中,独自一人时,突然听见天空响起了雷声,不知不觉又是一个春天的到来。而正是在时光的流逝中,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的更迭与转换,如同一部电影的画面。再譬如,“八岁的卓玛吉不是不言语/是她的纯正藏语我不懂……”又是语言,这也是自己在高原数十年来最为尴尬的地方,生活在藏区,不懂藏语,这注定是文学创作上一个缺陷。藏语不是指藏文,而是口语。许多生动而优美的语言,通过别人转译失掉了原汁原味的生动。

这是家琴的第一部诗集,也是她对于自己诗歌创作的一次小结。通过阅读她的诗集,既是对自己的一次学习机会,也是发现和了解诗人对汉语理解与运用的机会。我以为不同的诗人,肯定所呈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为同样是生活在雪山草地这样一个共同的环境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及不同的成长背景等等这些所有的不同,也就注定了每个人的诗歌创作呈现着个人不同的特质。

我不是诗歌理论家、评论家,也无意对这部诗集的优劣长短作出肯定或者是否定的评价。

我之所以愿意为诗人家琴写点这样的文字,一是因为我们曾经都是教师,二是因为她的先生王庆九也是一位诗人,而且我们是朋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多少也都是不甘平庸地生活,并且长期都是要坚守在高原的人,喜欢也罢,热爱也好,总之,我们是长期守候诗歌的人。

一句话,我们是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灵魂去歌唱的人。阿坝大地之上的一切让我们如此地眷恋,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生命中的欢乐与疼痛,从学校毕业二十出头到两鬓斑白,执着并且坚强地生活在高原的大地之上,把所有对亲人家人的思念深深地埋葬在心底,有血有肉地行走、表达,尽管这声音微弱,甚至一阵风就吹得烟消云散。至少,我是未曾想到过谁会为像我和家琴这类生活在高原上的人评价什么,那么,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文字进行自我的展示,也就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我想,这就足够。

选择了文学或者诗歌,也就意味着在精神的层面能够获得属于个体的高贵与同行者的真正友谊,也意味着不断地在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和呈现美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内心渐渐地变得强大与丰满,无论是在人生的逆境困境、冷嘲热讽的境遇甚至生活的磨砺中,文学或许诗歌是唯一的理由。

如果要说这部诗集的不足,我以为倘若诗人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能够如何将那种共性的呈现,转换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且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语言表达可能要更好一些。即在审美及审美表达层面,我以为正如一个学者的观点,要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自己所生活的位置。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

世界是如此之大,或许只有文学、诗歌才是能够把握的可能。是的,文学是呈现可能,既有把个人的才情最大化发挥的可能,更有将语言不断呈现运用的可能。而语言却具有无穷的可能。这或许正是文学诗歌的魅力之所在。俗话说,想像力有多丰富,世界就会有多宽广。更何况人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多么宽广,深不可测而富有的矿藏。

不禁就联想到这些天来,陪一位著名作家爬山,拍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里所生长的野生花卉时的情形,那么多的野生花卉,一朵就是一个世界。况且,不同的海拔、气候,生长出那么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美丽的花朵。想一想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诗歌和个人创作的心路,到底是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还是在退化与萎缩?

我的眼帘又不断地浮现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方,绿绒蒿开花的模样,那么寒冷的地方,除了牦牛和地衣苔藓,连树木都不能生长,只有那一朵朵的绿绒蒿绝世孤立,傲视一切地绽放。

这似乎是一种时光里所呈现的大美,又仿佛是一首不尽的诗歌,一个隐喻,一个只属于敢深入实地的人,才能领略到的启示与象征。

而要讨论《卓玛吉的风铃》这部诗集的成败得失,我以为仅凭自己这篇短小的文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包括自己在内的都应当在不断的诗歌创作积累的过程中,去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提升,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验证的作品。所谓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既然愿意从事文学创作,那就应当不怕时间的验证。

而《卓玛吉的风铃》这部诗集难免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缺点,我觉得有不足是正常的,如果十全十美那才倒真正不正常了。但我想,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诗人家琴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才能取得一定的进步成长。

最后,我对《卓玛吉的风铃》的出版表示衷心地祝贺,祝诗人家琴不断创作出好作品。

责任编校:叶上珠

猜你喜欢

风铃诗集高原
紫色风铃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风铃
截句选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君儿的诗
树叶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