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移动开发课程建设研究

2016-12-22黄承宁

软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黄承宁

摘 要:为满足移动软件行业发展需求,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移动开发课程进行了探索。围绕校企合作,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移动开发课程校企合作建设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移动开发;课程建设

DOIDOI:10.11907/rjdk.161871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22102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及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市场对移动开发技术人员需求增多。各高校积极开设移动开发课程,培养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适应、与专业岗位技能需求吻合的专业知识技能[1],这是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贯彻“工本位”教育理念,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的必然要求[2]。

1 移动开发课程建设目标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培养模式[3]。为适应江苏区域软件产业经济发展要求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笔者学校围绕软件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积极探索移动互联大背景下移动应用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倡导 “工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掌握移动开发技能的应用型人才[4]。

传统的移动开发课程建设重理论轻实践,重演示性、验证性试验,忽略设计性与探索性试验,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完课程后难以真正具备移动终端应用开发能力[6]。

移动开发课程面向具有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课程建设以工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有效对接[5]。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移动设备开发的新技术、新理念,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1)将计算机软件、硬件与网络等资源整合在移动开发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相关应用及前沿技术,掌握常用的移动应用开发平台构建方法,了解iOS与Android等主流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2)将手机应用软件作为移动开发切入点,使学生能够基于iOS与Android等智能移动操作系统平台,利用OC或Java 等编程语言和 SQLite等开源嵌入式数据库系统,开发一些小型移动应用程序,并能够对项目程序进行测试,将项目在移动设备上运行。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移动应用开发各个专题技术基础上,能够开发用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应用系统,同时培养管理沟通协调等综合素养,具有移动开发岗位群所需要的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

2 移动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移动应用开发强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将教学与科研开发结合[7],理论实训引入企业工作环节,充分整合办学资源与企业项目资源,构建多层次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在多个层次和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基础模块。在此模块中,根据先导课程学习情况,开设移动应用开发理论基础课,讲解iOS与Android的语言基础知识OC和Java,在进入APP应用程序开发技术模块之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训模块。此模块分解为应用开发基础、进阶和技术专题3个层次,让学生多层次掌握APP应用开发各个环节的技术点,在教学中采用项目点驱动知识讲解方式,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在分解中掌握应用开发技能。

(3)开发模块。此模块是对实训模块的综合进阶。各技术环节分解学习后,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案例,重构项目,按照企业项目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建立工程思维,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4)职业素养模块。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规则要求、移动开发制度,培养工作责任感、积极主动的职业态度,了解自我定位与社会、企业对移动开发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以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

3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移动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新知识,面向移动应用开发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1)校企深度合作师资全程参与。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开发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从项目中提炼课程实训知识点,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实践备课、课程教学与总结。充分整合现有办学资源与企业项目资源,让行业专家更好地参与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中。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来理论+实践的课时分配,将课程定位为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完全在移动应用开发教学实验室进行,将教师理论导入讲解、现场代码程序演示与学生动手实践训练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应用开发能力。进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改革,选取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工程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向移动应用工程师角色转换。

(3)创新课程教学设计。将本科教育与职业要求结合,贯彻 “工本位”教育理念,根据企业移动开发实际需要的应用型技术进行课程设计,改变传统的“ 课程目标、重难点”课程设计,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技术知识目标—讲师讲解演示+学生实践应用—回顾总结—技术知识预告”的创新课程设计模式。

(4)创新教学案例设计。从课程教学理论内容到实践教学案例设计,均遵循源于企业项目案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原则,让学生在案例与项目训练中掌握移动开发技术。案例的技术点与理论教学知识课程进度保持一致,相互验证;在案例与项目的难易程序上,保持前后课程的连续性与迭代递增性;案例与项目无论大小,都作为一个完整的功能模块在移动应用设备上调试运行。

在创新移动开发课程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移动开发课程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文档、教学视频录像、章节配套练习、行业资源等),满足自主学习需要。

4 “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有普通教师应具有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而且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既能担任教师角色,又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培养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产学研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从2014年起与泰国正大集团联合办学,贯彻“工本位”教育理念,倡导理论联系实践。学校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的积极性,建立了“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和一系列激励机制。

学校鼓励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生产研发,在项目研发中提炼教学知识点、设计案例项目重构模块,将项目经验及时应用到理论实践教学环节。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可以在企业开发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聘请企业中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参与实践教学,促进了 “双师型”建设。

5 结语

在校企合作建设移动开发课程过程中,以培养具有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为导向,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从课程内容系统建设到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再到校企师资互聘,深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移动开发技术应用,提高了项目开发能力,有利于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潘红艳,陶剑文.以项目为核心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6):2123.

[2] 李贤政.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J].中国高等教育,2010(3):1516.

[3] 刘光灿,张刚林,黄飞江,等.新建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1(4):210211.

[4] 张琳,容晓峰,沈虹.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14):6365.

[5] 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719.

[6] 韩玉梅.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校企合作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3):4042.

[7] 牛丽,殷凡.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以iOS移动开发人才培养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4(8):8284.

(责任编辑:杜能钢)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校企合作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