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霍普与“纪念梅纽因”音乐会
2016-12-22孙萍
孙萍
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Daniel Hope)被誉为“自大提琴家杜普雷之后,英国最为出色的弦乐天才”。在当今古典乐坛,他是多才多艺的的小提琴家,独具个性,创意十足。此外,他还身兼广播主持人、作家、电影制作人等,这种多元化的思考模式也影响了他演奏事业的定位。在他大量录制的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专注于传统古典音乐演奏,还有许多创新思维,无论是唱片还是音乐会,他常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这种思维方式除了源自他丰富的经历以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开放性的音乐态度。
霍普出生在南非,成长于伦敦。母亲本是梅纽因的助理,后来成为其经理人。从两岁到十岁,霍普是在梅纽因家中度过的。有一次观看教堂音乐会的排练,四岁的霍普为其氛围所深深吸引,立志成为一名小提琴家。然而当时的梅纽因并没有把小霍普的志向当真,只在偶尔给出一些指点。直到他十六岁的时候,梅纽因听到了他的演奏后非常吃惊,这才意识到霍普的确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非常努力地练琴。自那以后,霍普才正式开始与梅纽因的音乐合作之路。
十年间,霍普跟随梅纽因在世界各地演出超过六十场,他们合作的曲目通常有维瓦尔第与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和其他协奏曲作品,其中还包括梅纽因发掘的门德尔松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为了推广这部在当时还鲜为人知的协奏曲,梅纽因本人录制过三个版本的唱片,并经常在与霍普的音乐会中选用这个曲目,霍普独奏,梅纽因指挥。
在与梅纽因亦师亦友的多年交往中,梅纽因对传统曲目的积极拓展以及对新作品的选用与支持,促成了霍普新颖大胆的音乐发展思路。1999年3月7日,霍普与梅纽因在杜塞尔多夫合作的施尼特凯《小提琴协奏曲》成为梅纽因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五天之后,梅纽因离开了人世。
2016年4月22日是传奇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诞辰一百周年。为了表达对恩师的敬意,同时也为了纪念他们之间的友谊,霍普致力于一系列纪念活动:在德国DG公司发行了他的第十张“黄标”唱片——《致敬梅纽因》,其中收录的都是和梅纽因有关的作品,包括史蒂夫·莱希(Steve Reich)为梅纽因创作的双小提琴与弦乐作品《二重奏》、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的《柔板》等。为了悼念梅纽因,霍普专程请黎巴嫩作曲家贝查拉·艾尔-库里(Bechara El-Khoury)创作了《未完成的旅行》。此外,专辑还收录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曲目,比如霍普与梅纽因曾多次合演的维瓦尔第与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上文所说的门德尔松《D小调协奏曲》等。录制这些美好的作品,用音乐来记录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对昔日的导师及忘年好友最深切的追忆与敬意。除了发行唱片,霍普还在世界各地开启了“纪念梅纽因”的系列音乐会,2016年10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出便是在亚洲的一场。
霍普这次携手的是由他担任音乐总监的苏黎世室内乐团。这支乐团由指挥家埃德蒙特·德·施托兹(Edmond de Stoutz)创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96年后,在霍华德·格里菲斯(Howard Griffiths)和著名华人指挥家汤沐海的执掌下,乐团一跃而成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室内乐团。2011年,在罗杰·诺林顿爵士接棒首席指挥后,乐团活跃于各大音乐节和欧洲主流音乐舞台,足迹遍布欧亚美和南非的重要城市,逐步赢得极高声誉。乐团演奏的曲目从巴洛克、古典、浪漫时期的作品,一直延伸到当代。从2016/17乐季开始,丹尼尔·霍普接替诺林顿爵士,成为乐团的新任音乐总监,他也是乐团第一位非指挥专业的音乐总监。
“纪念梅纽因”音乐会的曲目大多选自霍普《致敬梅纽因》的专辑,霍普与乐团首席威利·齐默曼(Willi Zimmermann)演释的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音色典雅,乐句自然,融合了苏黎世室内乐团轻扬温润的音响,是听觉上的一种享受。齐默尔曼本身是一位出色的室内乐演奏家,与霍普在乐句的传递及音乐层次的对比上都配合默契,相互融合,始终处于对话的氛围中,演释很是生动。尤其是在广板乐章,第二小提琴先唱出一个主题,在乐句结束前,第一小提琴的旋律立即按赋格曲形式在五度上出现,乐队低音以舒坦的方式轻轻相伴,两把小提琴在幽丽庄重的旋律交换中展现,如同在进行一段二重唱。第三乐章的快板,他们的速度略快,第一、第二提琴声部以卡农的形式交替出现、重叠和融合,两把小提琴干净利落的音质与伴奏群巧妙的协调,掀起一阵阵高潮。
维瓦尔第的《双小提琴协奏曲》色彩丰富,节奏轻快,充满活力,两把小提琴的旋律常常由三度音程呈现,其中的和声与对位完全可以视作巴洛克作品的典型代表。霍普与齐默尔曼的演奏轻巧又富于热情,音色清雅,不失骨感,加以乐队巴洛克式的演奏手法与羽管键琴清脆的金属音质,呈现出一幅十七世纪音乐的画卷。
门德尔松《D小调协奏曲》是音乐会的重头戏。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门德尔松只写了一首《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直到1951年春天,梅纽因在伦敦一位古书商处发现了《D小调协奏曲》的手稿,这首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据考证,《D小调协奏曲》是1822年门德尔松为爱德华·里茨(Eduard Rietz,1802-1832)所作,作曲家当时才十三岁。确切的首演日期没有记载,可能是在每周日门德尔松家中举行的音乐沙龙上。里茨是指挥家与小提琴家,与门德尔松家有着良好的私交,除了《D小调协奏曲》以外,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奏鸣曲》(Op. 4)和《八重奏》(Op. 20)都是题献给这位亦师亦友的小提琴家的。1853年,门德尔松的遗孀将这部作品的手稿送给在莱比锡时的密友、杰出的小提琴家费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1810-1873),后者正是门德尔松那部著名的《E小调协奏曲》的首演者。可是不知何故,这份手稿竟沉睡了一百三十多年之久,而赠予费迪南·大卫的手稿,又为何会流落到伦敦书商的手中。
1952年2月4日,梅纽因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进行了《D小调协奏曲》的当代首演。此后,他常在各地音乐会中推广这部作品。这首协奏曲基本沿袭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古典曲式,无论是其中纯熟的技巧,或是乐曲完整的结构,都体现了门德尔松早熟的心智。这部作品除受到前辈作曲家的影响之外,还明显地预示着作曲家后来那部著名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分为三个乐章,虽不如“E小调”那样具有浪漫主义气质,却比传统的古典式协奏曲带有更多的自由与流动性。第一乐章是很快的快板,先由乐队开始一个略带紧张的主题,经由几次转调之后,小提琴独奏开始了一段十分歌唱性的旋律。无论是一连串华丽流畅的十六分音符,还是优美的歌唱性乐句,霍普都处理得十分到位,气息自然。第二、三乐章的行板与快板尤为出彩,展现了霍普典雅的音乐品位和娴熟的技巧,把他那1742年的瓜内利“里平斯基”的完美音质全然展现了出来。
在音乐会的最后,霍普重新上台,加演了拉威尔的《犹太祈祷经文》。这正是霍普与梅纽因1999年3月7日在杜塞尔多夫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为梅纽因加演的一曲,当时,梅纽因就坐在台上的乐队中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