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搭起脱贫“起火粮”
2016-12-22陈少智张伯伦徐博雅
陈少智+张伯伦+徐博雅
黎明尚未破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余定泗一家人已在自家前院的养殖场忙碌起来。总重2530斤的11头生猪被装上车,将换回2.3万元。
“眼下我靠养猪一年能收入24.8万元,如果再加上养鸡的2.9万元。一年下来能挣27.7万元。”余定泗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计算一番。
一年多前,余定泗一家的生产性收入还不足5000元。他所在的巴州沟村位于川东北大巴山深处。在这个正常人尚且行路难、通信难、吃水难的偏僻村子,身患残疾的余定泗一家光景更是惨淡。
“余定泗家之前生产性年收入还不足5000元,虽然每年还有各种补贴7500余元,但算上里里外外各种医药、农业生产等支出,人均年纯收入还不足1500元。”巴州沟村所在的巴中市通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社会扶贫股股长景大章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
改变出现在2014年,巴中市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巴州沟村被核定为贫困村,余定泗这样的贫困户也被建档立卡。建立多元筹资体系,切实解决资金短板,巴中市的扶贫工作开始有“米”下锅。
放大到整个中国,自2015年起的5年中必须筹集数万亿资金进行持续投入,才能完成超过7000万人脱贫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巴中扶贫以决心和智慧,为这场历史大考提供了一份有益答案。
第一书记“人格担保”
为了解决脱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巴中市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找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即“金融贷款、干部帮扶、财政贴息、保险分险、企业带动+贫困户”的“5+1”扶贫小额贷助农增收模式。
这一模式来自巴中市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的一系列大胆实践。“众所周知,评级授信是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发放贷款的决策依据,但由于农村信用构建缺失,尤其是贫困户缺抵押、无担保,甚至连几千块钱都很难贷到。”火炬镇苟家坝村“第一书记”丁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所谓“第一书记”,是巴中市派出机关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作为巴中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举措,这些“第一书记”在基层要进行为期三年的帮扶活动,不脱贫不脱钩。丁强原来就在通江县信访局工作。
为了解决作为基础的信用问题,2015年6月苟家坝村率先对全村101户贫困户进行了评级授信。由乡镇扶贫办、包村干部、信用分社、第一书记、村委和群众代表联合组成评级授信小组负责对贫困户的信用等级指标进行民主评议。
评级授信小组根据贫困户诚信度、劳动力、劳动技能、上年度人均纯收入四大指标,从高到低依次给贫困户授予五星级到一星级的信用;然后再根据该信用等级核定贷款授信额度,从五星级的5万元—直到一星级的1万元,期限从半年到三年不等。
此外,在授信小组下成立“村级小额扶贫信贷风险防控小组”,负责审查贫困户当年的规划额度申请以及监督贫困户制定的生产经营规划是否按期实施。
“未能通过评级授信的4家困户,则由我以个人名义担保,同时财政再给予贴息5%的补助优惠政策,总之就是一家都不能落下。”丁强说。截至2015年7月,通江全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级率和授信率分别达到100%、86.5%,累积授信6.4亿元左右。
这种“非市场化”的评级授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启动资金难的问题。也正是凭借这套创新的评级授信体系、“驻村帮扶贷、干部担保贷、扶贫创业贷”的金融扶贫模式。苟家坝村用勉强挤出的10万元筹建“小额信贷村级发展基金”,最终成为了“全县扶贫小额信贷试点村”。
“贫困户手里有了‘起火粮,接下来就是要帮助他们将农产品走向市场。”据丁强介绍,眼下他们正根据每家贫困户所发展的不同产业,—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还对接相关企业,帮助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如此一来,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贫困户才能扶得起、立得住。”
通过精准的扶贫措施,巴中市正将一家家贫困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这其中的“诀窍”就在于如何解决好资金的来源与流动。
唤醒沉睡的资金
巴中市地处秦巴山区,是典型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由于贫困发生率高达14.2%,其经济体量也位于四川全省末位。在巴中市的层面上,扶贫首先需要面对资金难题。
近年来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巴中市的资金瓶颈愈发明显。“融资难”、“融资贵”不仅成为影响巴中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更使巴中市在精准扶贫上始终面临着“三难一低”的挑战,即项目融资难、企业贷款难、扶贫投入难以及存贷比偏低。
2014年末,巴中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8214元,贫困人口多达430156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8.64%。据测算,到2020年,全市扶贫开发需要累计投入约1600亿元,其中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需670亿元左右。
2015年巴中市从市党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开始,整合了“趴在账上”的全部财政资金,用这笔钱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农业担保基金、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创业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等十支基金。
“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沉睡在账上的资金,不仅将基金设立起来了,还改变了过去‘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打醋的窘状,使涉农资金‘既打酱油又要买醋。”巴中市市委书记冯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正是因为有了这笔“起火粮”,2015年巴中市和各县(区)政府整合并筹集首期7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设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基金与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承贷银行挂钩,后者按不低于基金规模5-10倍的比例发放扶贫贷款。
然而,对于前景未明的扶贫,银行也有自己的担忧。为此,巴中市和下辖各区县构建了银政风险共担机制,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确保基金正常营运。
一旦出现单笔贷款逾期未还,通过法律途径仍无法清偿时,由风险基金和承贷银行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从而解决银行“不敢贷”的问题。
例如,市财政和恩阳区财政分别按照建卡贫困户扶贫贷款余额的2%、5%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每年按新增贷款余额补充资金。
不良贷款一旦出现,则按照7:3的比例由补偿基金和金融机构分摊。与此同时,承贷银行实行账销案存,继续追索贷款本息,追回的资金在5个工作日内存入风险补偿基金专户。
同时,为激励金融机构放款、缓解贫困户还款压力,巴中市政府还实施财政贴息政策。
—方面,对承贷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等全面落实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和担保费补贴政策,对发放贷款积极、回收情况较好、效益明显的,巴中市、县区财政根据贷款规模给予适当奖励或补助。
另一方面,执行优惠的利率政策,明确约定承贷银行一般按基准利率发放贷款,财政按基准利率给予贷款贴息。
根据“无偿变有偿、短期变长期、资金变基金、资金变资本”的转换理念,最终,巴中市建立起了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政策激励为核心要素的新模式。
让资金走上良性循环
不过在冯键看来,不论如何筹集资金,最终还需要贫困户走上良性的经济循环。毕竟,再好的模式也不能满足对贫困户的无限投入。
于是,余定泗这样带头脱贫的样板就有了更大的意义。“短短几年我们家不仅脱贫了,还走上了小康的路。要是没有大家的帮扶、政策的支持,如今的生活搁在以前我是连想都不敢想。”谈起过去,余定泗百感交集。
“等市场再稳定一些,我想再扩大养殖规模,为每户贫困户提供3头猪。他们养,我免费提供猪种、技术和预防,我只要我的成本,带动其他贫困村民一起发家致富。”他笑盈盈地瞅着猪圈里这些“金仔仔”,满怀信心地细细盘算。
目前,在联系部门和联系干部的帮助下,余定泗正在村里另一处建设现代化养猪场,占地8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头成年猪,投产后年收入将突破100万大关。
新的养猪场一旦建成,劳动力需求必然随之增长。最近,余定泗准备组建“东山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和全村贫困户抱团发展。驻村的干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办理手续,研究经营模式,同时每天到周边贫困户家做思想工作,希望更多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共同脱贫致富。目前已有7户村民决意加人合作社。
未来,随着产业不断扩大,合作社计划在全县残疾人创业孵化园租用展位,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心态很关键,身体的残疾不能成为消沉的借口。经过了那么多的失败,我很庆幸自己创业的热情还在,失败的时候又坚持了一次,总有一次会成功。”余定泗说:“在政府的帮助下,加上自身的努力,残疾人不仅能脱贫,还能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