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研究

2016-12-22王铁胜张春英王铁联

林业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铁岭市幼果越冬

王铁胜 张春英 王铁联

(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铁岭 112000)

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研究

王铁胜 张春英 王铁联

(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铁岭 112000)

榛实象甲是危害平榛的主要害虫,在辽宁省铁岭市2年发生1代,少数为3年1代。常以老熟幼虫及成虫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土壤中越冬。5月上旬越冬成虫出土,6月中下旬雌成虫产卵于幼果内,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在果内取食近1个月后发育成老熟幼虫。老熟幼虫8月下旬~9月上旬入土越冬。入土的幼虫下一年7月下旬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下旬新成虫羽化,8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新羽化的成虫直接入土越冬。阳坡榛林比阴坡受害重,山下比山上受害重,纯林比混交林受害重,林龄越高受害越严重。

榛实象甲;榛果;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

榛实象甲(Curculio dieckmanni)为象甲科(Curulionidea)象甲属昆虫,是危害平榛的首要害虫。在自然生长情况下,铁岭市榛实象甲危害榛果率平均为30.7%,最低为21.4%,重者常造成十榛九虫,严重影响榛果的质量和产量。鉴于国内外对该虫尚缺少详尽的报道[1-3],为全面掌握该虫在铁岭市的活动规律,并为防治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辽宁省铁岭市林科院对该虫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有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铁岭市属于辽东山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27~162天,年平均降水量640~660 mm,年日照时数2 710~2 750 h;土壤类型以棕壤为主。

在铁岭市的铁岭县、西丰、开原市选择地类不同的6个天然榛林进行榛实象甲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观察,各试验地均为一条自然沟。其中榛林纯林试验地分别选择在铁岭县平顶堡镇小红石村二道沟,面积2.5 hm2;西丰县明德乡临河村北山,面积6 hm2;铁岭县横道乡钟楼子村北沟,面积3 hm2。榛林与其它树种混交林试验地设置在西丰县成平乡景贤村南沟,面积3 hm2;开发区周安屯村二道沟,面积3 hm2;铁岭县熊官屯乡熊官屯村大北沟,面积3 hm2;优势树种分别为本市有代表性的油松、落叶松、杨树。

2 研究方法

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研究采取室内饲养观察,结合野外定期调查的方法。

2.1 野外调查

2.1.1 生物学特性观察

2011年4月初,在榛实象甲危害严重的西丰县明德乡临河村北山和铁岭县横道乡钟楼子村北沟的南坡试验地内,分别随机选取3块20 m× 30 m的样地,用于调查成虫出蜇、危害、入土等生物学特性。并在平榛生长期内,每天在试验地内踏查,观察记录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

11月中旬~12月末,在榛实象甲危害严重的铁岭县熊官屯乡熊官屯村大北沟试验地内,每隔10天随机挖取长0.5 m、宽0.5 m、深0.5 m的坑,共挖56个坑,在各个坑内,每10 cm为一层,调查每层土中的虫数、越冬虫态、入土的深度、密度、越冬场所及历期,并带回挖取的越冬幼虫121头,作为室内观察试材。5月末,在西丰县明德乡临河村北山的东坡、南坡、西坡试验地内,各随机选取35墩榛丛做为样株,在每墩榛丛上选5条结果枝罩网,罩网为长1 m、直径20 cm、网眼2 mm× 2 mm的纱网。6月初,随机网捕成虫290头,调查雌雄虫数量;并选择健壮成虫,按1雌1雄方式,分别装进120个罩网枝内,每天观察罩网内成虫,记录成虫交尾及每只成虫产卵情况。6月末~7月中旬,在榛子幼果发育期内,每天随机网捕成虫4对,并将雌雄成虫各2头放入同一罩网枝内,共计罩网60个,在每个罩网枝上标注产卵日期,做为观察卵及幼虫形态发育的试材。

2.1.2 发生特点观察试验

在各县的试验地内,在南、北、东、西坡向的上、中、下坡位,按五点取样法选取5块2 m×2 m的样方,每块样方内的榛丛定为试验样株,于每年的8月末调查试验样株的榛丛数、榛果数及虫果数,并进行相关分析。

各试验地内的榛丛最初为二年生,结果后进行了第1次调查;榛丛为三年生时,进行了第2次调查,之后进行平茬;平茬后隔1年,对新的二年生榛丛进行了第3次调查;当新的榛丛为三年生时,进行了第4次调查;最后,对四年生榛丛进行了第5次调查。其中,榛实象甲发生与坡向关系试验在3块纯林试验地的4个坡向的3个坡位上进行,只进行了前4次调查,并以各坡向上4次调查的榛丛数、榛果数及虫果数的总数作为分析数据。榛实象甲发生与坡位关系试验在3块纯林试验地的每个坡位的东南西3个坡向上进行,只进行了前4次调查,并以各坡位上4次调查的榛丛数、榛果数及虫果数的总数作为分析数据。榛实象甲发生与林分类型关系试验在3块纯林和3块混交林试验地的东南西3个坡向上进行,只进行了前4次调查,并以各林分4次调查的榛丛数、榛果数及虫果数的总数作为分析数据。榛实象甲发生与榛龄关系试验在3块纯林试验地的东南西坡上进行,共进行了5次调查,并以二、三、四年生榛果的榛丛数、榛果数及虫果数的5次调查总数作为分析数据。

2.2 室内饲养观察

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榛子幼果发育期,每天上午10时采集同一天产卵的虫果25粒,剖开榛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卵的形态及幼虫孵化情况。将剖开的榛果和卵一同放入培养皿中培养,作为观察幼虫各虫态及发生期的试材。

5月初,将在野外挖取的越冬幼虫放在50个养虫笼中饲养,养虫笼长50 cm、宽30 cm、高50 cm。每个笼子放6个越冬幼虫,覆土30 cm厚,观察蛹及羽化情况,以及成虫形态。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布与寄主

榛实象甲在铁岭市的榛林内均有分布,以幼虫为害平榛(Corylushelerophylla)、毛榛(C. mandshuria)和大果榛(C.maxima)的果实;成虫补充营养时取食平榛和毛榛叶片、果苞和嫩芽,偶尔危害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蒙古栎(Q. mongolica)的叶、嫩枝和果苞。

3.2 危害症状

成虫取食嫩芽、嫩叶、嫩枝,使嫩芽残缺不全、嫩叶呈针孔状、嫩枝折断。成虫还会用细长头管刺入幼果,蛀食幼果内的幼胚,造成幼胚停止发育,并在果内形成棕褐色干缩状物,导致果实早期脱落。幼虫蛀入果实内后,将榛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并将粪便排在果内。

3.3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0~7.9 mm,宽2.7~4.2 mm,椭圆形,头前部延伸成头管。雄虫与雌虫的明显区别:雄虫头管较短,触角着生于头管中部的两侧;雌虫头管较长,触角着生于近头管基部1/3处。

卵椭圆形,长径0.7~1.2 mm、宽径0.4~0.7 mm,光滑略透明;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变为黄白色。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4~1.8 mm,体宽1.0 mm;老熟幼虫体长6.5~11.3 mm,宽2.8~4.6 mm,乳白色,体柔软肥胖,两侧常向腹侧弯曲呈“C”形。咀嚼式口器,有两个三角形尖齿。

蛹裸蛹,体长7.1~10.5 mm,宽3.2~5.0 mm,长椭圆形,黄白色或淡黄色。3对足鞘紧缩,前、中足鞘裸露,翅鞘由胸背延伸至腹部。腹背面可见8节,腹面只见4节。

3.4 生物学特性

3.4.1 生活史

在铁岭2年发生1代,少数3年1代,2年1代的历经3个年度。常以老熟幼虫脱果入土做土室及成虫在土中越冬。5月上旬越冬成虫出土,开始在枯枝落叶层下活动;5月中旬成虫上树开始取食嫩叶;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成虫进入活动盛期。6月中下旬为榛子幼果发育期,此时成虫开始交尾,产卵于幼果内。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在果内取食近1个月,并发育成老熟幼虫。8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当榛果日趋成熟时,老熟幼虫随果坠到地面,脱果后的幼虫会爬行一段距离,寻找腐殖质层相对较厚、土壤湿度相对良好的地方钻入土中20~30 cm处,并在土中做一土室准备越冬。8月下旬~9月上旬为入土盛期。入土的幼虫会在土中静静的度过整整1年时间,下一年7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蛹期为半个月左右,7月下旬开始出现新成虫,8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直接转入越冬状态(表1)。

表1 榛实象甲生活史

3.4.2 生活习性

成虫喜光,喜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活动。一般情况下成虫都伏在榛叶正面不动,在早晚、阴雨或大风天会静伏在榛叶背面甚至地表的杂草中。成虫在晴天炎热的中午(10:00~14:00)最为活跃(图1)。在无风的天气,该虫飞行高度可达3 m以上,距离可达20 m以上。成虫稍受惊扰便可迅速展翅飞去或坠地假死;成虫有弱趋光性,对糖醋液没趋性。

图1 榛实象甲成虫日活动规律

在榛果形成以前,成虫主要取食榛树的嫩芽、嫩叶、幼枝,果形成后取食幼嫩榛果。由于取食会咬断一部分结果枝,进而影响座果率,也会使一部分榛果提早脱落。成虫羽化盛期雌雄比例接近,雌虫占52.4%,雄虫占47.6%,比例为1.1∶1。成虫出土后一周即可以交尾,交尾呈背负式,在榛树嫩枝、叶片或幼果上进行。雌雄虫均可多次交尾,一天内多数交尾1~2次,最多4次,每次交尾间隔期几个小时至几天不等。雌虫喜在阳坡、榛林稀疏和树冠顶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榛果上产卵,喜在果苞外卷、无毛、果实裸露的平榛果上产卵,每次产卵1粒。1头雌虫一生产卵40粒左右,最高75粒,最少5粒。在每个榛果上只产1粒卵,极个别者产2~3粒卵。卵在卵室发育。初孵幼虫在卵室内停留2~3天便向榛果内蛀入。8月中下旬开始,老熟幼虫随榛果堕落地面。幼虫在地面榛果内继续发育3~5天后脱果而出,并在枯叶层活动暂短时间后便垂直钻入土中营造土室。越冬代的老熟幼虫在土室中滞育越冬。幼虫越冬深度因腐殖质层厚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在15~35 cm处,最浅9 cm,最深53 cm(表2)。滞育幼虫在土室内脱皮化蛹。

表2 幼虫越冬土层深度(调查56个坑)

3.5 发生特点

3.5.1 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温度、降雨量与风力对榛实象甲的发生有显著影响,越冬成虫在平均气温达到7.8℃、相对湿度达到67%时,即可出土在枯枝落叶层下活动。降雨量增加、阳光充足的无风天气,成虫出土较多,活动亦盛。

3.5.2 发生与林分立地条件的关系

多年调查结果(表3)表明,榛果被害率阳坡比阴坡严重,这种差异与榛实象甲喜光喜温这一特性有密切关系。山下比山上受害重,这是因为山下水肥较山上充足,榛树生长旺盛,果实饱满发育快,榛果发育期与榛实象甲虫产卵盛期一致所致。而且山下背风,符合虫体本身的喜温、避风习性。纯林的榛果被害率高于混交林。林龄越高受害越严重,这是因为林龄越高,树势越衰弱,抗虫能力越低。

表3 不同立地条件榛果被害率

由于榛实象甲在阳坡的中、下坡位危害严重,因此应选择阳坡的上部及中部种植平榛。混交林中虫害较轻,故应在阴坡种植落叶松、油松等针叶植物,通过改变生境控制榛实象甲种群数量。榛实象甲在林缘、林中空地危害严重,因此应补植林中空地,使榛林集中连片,提高林分抗虫能力。

3.5.3 天敌

该虫目前发现的天敌较少,幼虫期发现有蚂蚁类、白僵菌;成虫期有鸟类捕食少量成虫。

4 结论

4.1 榛实象甲在辽宁2年发生1代,少数3年1代。常以老熟幼虫脱果入土做土室及成虫在土中越冬,5月上旬越冬成虫出土。成虫椭圆形,灰黄色,体长5.0~7.9 mm,宽2.7~4.2 mm;老熟幼虫体长6.5~11.3 mm,宽2.8~4.6 mm,乳白色,体柔软肥胖。榛果被害情况阳坡比阴坡重,山下比山上重,纯林比混交林重,林龄越高受害越重。

4.2 应通过树种合理配置、适当密植、改善榛子地的通风透光条件等营林措施,提高林分抗虫能力。榛实象甲具有迁飞性,在受害严重地块采用化学防治时,应使用无公害药剂,并在整个榛子地全部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防治应注意避开天敌繁衍的高峰期,以保护天敌,并应加强对该虫性信息素的研究。

[1]敖文军,黎敏,梁亚娜,等.试论榛实象甲的综合管理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0,96(3):64-65.

[2]卢丽华,王树良,胡振生.梨卷叶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2001,26(4):26.

[3]刘玉娟,徐晓星.榛实象甲发生与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13(10):52-54.

第1作者简介:王铁胜(1972-),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责任编辑:王岳)

Study on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rculio dieckmanni

WANGTiesheng
(Tieling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LiaoningTieling112000)

Curculio dieckmanni is the major pest of Corylus helerophylla.The result showed that Curculio dieckmanni occurrs one generation in two years,several three years in Tieling area,Liaoning Province.They overwinter as mature larvae and adults in the soil nearby the host plants.The emergenced adults break out of the earth in early May.The female adults lay eggs in the tender hazelnuts in middle and late June,and the peak of oviposition is in early and middle July.The eggs hatch with a peak in middle and late July.The larvae food on hazelnuts about one month,then become mature larvae.The mature larvae overwinter into the soil in late August and early September.The overwintered larvae pupate in late July the second year.The pupas emergence in late July and late August with a peak in middle August.The new adults overwinter directly in the soil.Curculio dieckmanni damage hazelnuts more seriously on the sunny slopes than on the shady slops, and more seriously on the upper part of slope than on the lower part of slope.the elder of the Hazel shrubbery is,the more seriously be damaged.Curculio dieckmanni damages more seriously in pure hazel shrubbery than in the mixed forest.

Curculio dieckmanni;Hazelnuts;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Bionomics;Ecological

S763.38,S763.301

A

1001-9499(2016)06-0046-04

2016-09-17

猜你喜欢

铁岭市幼果越冬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果树幼果期 注意防控这些病虫害
铁岭市烈士陵园
杧果幼果黑心病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
梨幼果春季低温霜冻调查
花灌木在铁岭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高三的笑 脸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爱社如家 树满桃花——记铁岭市欣玉种植专业合作社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