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模式下加强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研究
——基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视角

2016-12-22李文红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工凝聚力民办高校

李文红



“互联网+”模式下加强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研究
——基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视角

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党的各项工作在民办高校的落脚点,民办高校应发挥教工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互联网+”的无界、精益、媒体化、专注与协作等特点,建立“互联网+制度建设”、“互联网+学习平台”、“互联网+信息平台”、“互联网+快速平台”,多途径加强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稳步地发展。

民办高校;互联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民办高校共734所(含独立学院275所),比2014年增加了6所,本专科在校生数610.90万人,占我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3.26%[1]。民办高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随着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国内外各种思潮的传播也冲击着广大师生。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各项工作在民办高校的落脚点。一方面,党对民办高校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需要通过教工党支部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去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广大师生的意见也通过教工党支部及时准确地反映上去。党对民办高校领导工作的巩固和阵地的加强,最终也要通过教工支部和其它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因此,加强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确保民办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互联网凭借其无界、精益、媒体化、专注与协作等特点已全面渗透到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就像一把空椅子,你不坐,别人就会去坐。”[2]因此,民办高校应用“互联网+”模式加强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势在必行。“互联网+”的提出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提出“‘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3]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也应该采用新型落地的模式改变现有的工作方法,把握对新兴传播的敏锐嗅觉并付出实施,建立一个集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平台,以实现对党员的科学化管理,提高凝聚力,有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

一、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党组织凝聚力的内涵及主要功能

党组织的凝聚力是组织对于成员的内聚作用,是表现在组织内部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向心力。具体来说,党组织凝聚力是指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彼此吸引力。它包含“向心力”和“内部团结”双重涵义,组织凝聚力大的群体,其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融洽,组织能显示出旺盛活力,战斗力强[4]。党组织具有凝聚力,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曾提出一个计算凝聚力的公式:群体凝聚力等于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与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之比,影响凝聚力因素主要有群体的目标、群体目标的实现、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的业余兴趣、群体规模、群体与外部关系、群体在外面的地位和声望、群体内的信息沟通、群体的领导方式等[5]。组织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6]:

1.准则机制。凝聚力强的组织能够创造出一种内容丰富、道德高尚,且易为大家接受的文化准则和价值准则。这种准则调控着人们的行为,使员工们情绪饱满,互相适应和协调一致。

2.内聚机制。向心力机制是向一个中心点集聚的机理。组织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受这一群体特定组织文化的陶冶,产生对这个群体的一种内向心理,强化了团队意识,使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情感机制。组织文化之强烈的凝聚力功能包含有一种情感机制。在这种条件下倡导集体主义,满足员工的社会性心理需要,树立一种以组织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整体信念。

4.归属机制。个体对群体事物的参与,通过在组织的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是一个由归属(凝聚)观念—归属(凝聚)行动—归属(凝聚)结果(即个体与群体相互认同、肯定)的过程。

(二)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从群体凝聚力与诱导的关系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他发现,群体自身凝聚力的高低和对群体施行的不同的诱导,实际会产生四种情况(见图1)。图1所列出的四种不同的情况实际上是对任何一个工作群体在凝聚力问题上的可能性完全枚举。

图1:组织内凝聚力与诱导关系

沙赫特(Schachter)对以上四种情况进行了实验(见图2),结果表明:第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与生产率的高低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凝聚力高的群体可能带来相应提高的生产率,也可能不是;第二,群体凝聚力高的群体能否有高的生产率,与诱导内容(包括方式)有很重要的关系;第三,在同样施以积极诱导的情况下,显然,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要高于凝聚力低的群体;第四,如果对凝聚力高的群体施以消极诱导,其在生产率上的下降比凝聚力低的群体还要快,这是每个组织值得充分重视的[7]。

民办高校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国家民政部门将民校高校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社会组织,民办高校在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运作过程等方面与企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沙赫特(Schachter)的实验结果对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具有同样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有效提高民办高校教工党员凝聚力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民办高校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图2:组织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

二、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当前凝聚力建设的现状及要因分析

(一)民办高校党组织建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2012年教育部在颁布《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阐述了如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落实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主要体现在民办高校具有招生权、教育教学权、教师聘任权、法人财产权和内部管理权等方面[8]。2012年以来,各省落实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9]。随之民办高校也逐步开始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加强议事和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全校初步形成了符合非营利性民办大学特色的治理结构[10]。陕西省各民办高校坚持党的监督引导,1999年以来,各高校都先后成立了党组织,符合条件的高校还成立了党委,这些举措对陕西省民办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了监督与保障作用。广东省教育厅自2011年以来,相继选派有经验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到各民办高校任高校督导专员,加强对民办高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这些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党对民办高校的引领作用。

(二)当前影响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问题困境

由于民办高校党委建立的时间不长,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第一,组织建设比较薄弱。教工党支部的组织结构不够健全,组织和宣传工作开展少,组织生活不能定期进行,有些流于形式,对党员缺乏有效的约束,对于不合格的党员没有退出机制。第二,党务工作流于形式。由于民办高校教工支部党务工作者大多数是兼职,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工作中疲于应付常规的工作,有时抓不到要点,对于教工党支部的带头人也很难选优配强,发展党员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教工党员流动性大。刚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会选择公办院校而不是民办高校,有些优秀的青年党员在民办高校积累2-3年的经验后也选择到公办高校工作。表面上看,是待遇上差异造成,实际上是民办高校教师对于身份认同感存在危机,人心难以凝聚,有些民办高校教师更倾向于个人利益的权衡,而忽略了群体社会价值的共筑。第四,极少数党员党性意识不强。极少数党员不能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对党员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丧失,甚至不参加组织生活,由于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较大,个别党员工作只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奉献精神淡化。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教工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整体素质。

(三)影响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要因分析

由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是不断探索的新生事物,其发展必然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制约。第一,外部环境因素。1982年我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组织和其它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第一次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合法地位[11],相继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实施过程中依旧困难:如有些规则没有细化难以落实,政策法规还不配套,社会舆论存在偏见,存在一些制度阻障,这些都成为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障碍[12]。第二,内部因素。民办高校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还需要优化,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民办高校教职工中存在“三大误区”即“观念误区”、“雇佣误区”和“自卑误区”。“观念误区”是指有些教工对党建工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单方面强调教学质量;“雇佣误区”指有些教工认为自己是为办学投资人打工,缺乏主人翁意识;“自卑误区”是由于受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及自身压力的存在,少数教职工或多或少产生自卑心理。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环境,只有优化内部结构,提升民办高校自身的凝聚力,才能以实力赢得社会公平的待遇。

三、加强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常态形势的出现是加强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外在需求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呈现出一种新的常态;从国内形势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常态,民办高校之间内涵式的发展竞争成为常态;学生选择学校的自主程度大和范围广成为一种常态;民办高校间教师之间的流动成为一种常态,随着经济中低速度增长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成为一种常态;这些成为影响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加强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的外部需求。

(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自身特殊性是加强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内在需求

首先,领导体制的特殊性。民办高校主要实行的是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主办单位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举办者个人负责制等[13],根据《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的文件精神,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具有政治上领导权、管理上的参与权和办学行为上的监督权等作用。这一领导体制的特殊性体现了民办高校的党组织主要在于其政治核心地位。其次,运行机制的特殊性。民办高校自正常运行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及部分社会捐资,经费投入的重点在学校硬件设施上,高校教工党支部工作容易被弱化。最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教工党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且人员流动大。这些特殊性无疑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相对滞后,阻碍了民办高校教工支部建设,加强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成为每一位教工党员生存需求和归属需求。

(三)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时机是加强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良好契机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依照文件精神,民办本科高校正向应用型转变发展。2016年7月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李志宏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缺失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应用型大学发展的瓶颈。”[14]而加强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工党员凝聚全体师生,为民办高校的继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四、加强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的途径探讨

“互联网+”模式助推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工作,探索建立“互联网+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模式,从正面进行积极引导,让互联网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有力工具势在必行。

(一)打造“互联网+制度建设”,建立教工党支部的准则机制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邓小平曾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5]教工党支部的制度建设具有规范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是教工党员思想行动规范的有力保证。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必须注重抓好制度建设,是一切党建工作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基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建设历史时期不长,党务工作者较年轻,实际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建立集体领导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选举制度、党员民主评价制度、创先争优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党员联系群体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制度、党费收缴制度,党支部保密制度、网络监管制度等[16],学校建立相对应的质量监控点和考核指标,学校党委根据每个质量监控点来开展工作,将制度建设贯穿于教工党支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始终,夯实党的优良传统,提高全体教工党员的制度意识。

(二)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提高教工党支部的内聚力

2013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国内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14年开始我国在线教育的教育政策不断明朗,国务院称未来几年内把在线教育作为新业态来重点打造。2014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在线教育相关文件,要求到2015年,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在具体操作上,国务院放开了64项行政审批,第一条就是高等教育的网校审批[17]。因此民办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网络优质的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应用“互联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搭建自身的学习平台,武装教工党员的头脑。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来源于对理论信念的坚定性,坚定理论信念就是要坚信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每一位党员具有坚定的理论信念,以信念来凝聚民办高校教工党员的人心。开启“云学习”的模式,在有线或无线网络覆盖的条件下,教工党员通过持有的移动终端,根据导学案的引导,坚持党的生活政治性,在网络课堂中学习,如建立党员优质的网上课程、学习讨论小组,盘点习近平讲话最流行的新热词,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反腐倡廉警示学习片等,并注重时间与内容的精选,挑选那些内容厚重且时间短的宣传警示片来作为学习的内容,提升教工党员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将不同背景、不同层次和不同价值观的成员凝聚到共同的理想目标之下,共享价值观念,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9]。

(三)打造“互联网+信息平台”,满足教工党员的情感需求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刚刚起步,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接受者,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发布信息时,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趋利避害。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工党支部传统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党的“组织机构从传统的层面制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变,展现出一种具有韧性的有机组织。”[20]教工党支部应利用“互联网+”特有三个层次:将宣传的内容成为有机生命体、传播渠道不再垄断及组织形态充满无限可能等优势将党建工作的信息平台有效利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新媒体的本质是“社群”,在党员和群众的“社群”中建立自己的阵地,建立党员交流学习等微信平台,要求教工党员关注“共产党员”公众微信号,开通学校的“教工党建”、“教工之家”、“共青团员”等微信公众号,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宣传国家、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及时分享工作经验,宣传先进典型事迹,线上线下倾听党员及群众的心声,解答他们的问题,建立教工党员的情感联络机制。

(四)打造“互联网+快速平台”,建立教工党员的归属感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党建工作的方式与效率,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原来传统“单向交流模式”向“双向交流模式”转变,也满足了党建工作时效性需要。目前,移动通讯已成为传播的主要工具,习近平强调: “把手机信息系统真正建成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窗口,通达社情民意的崭新渠道,推进基层党建的有效载体,服务基层的重要手段。”[21]党员只需要动动手拇指,就能从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中阅读到最新动态,实现线上线下实时互动。有条件的民办高校还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自媒体手机应用APP,可管理、可控制、可评价和可测量。发挥手机用户的优势,民办高校教工党员中有些还承担了团支部书记,是青年的引路人,而广大青年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应将党团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成立“党团之家”,做到立足党内,辐射全员,提升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1]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zong_he/zong_he_news/201607/t20160707_1427216_2.shtml[2016-07-07].

[2]冯俊主编.执政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9.

[3]荆涛著.互联网+传统企业商业模式升级与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02.

[4][7]俞克纯,沈迎选编著.激励.活力.凝聚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85.

[5]李宏,杜学忠编著.组织行为学精华读本[M].合肥:安微人民出版社,2002:98-100.

[6]谭昆智编著.组织文化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3.

[8]施文妹,周海涛.落实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地方实践与创新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4(13):86-88.

[9]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的意见[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e6d610101d2n5.html[2013-07-15].

[10]秦和.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33-34.

[11]叶冲,李化树.论完善民办教育政府扶持体系的制度设计[J].教育评论,2016(06):58.

[12]韩方希主编.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14-15.

[13]上海市教卫党委党建研究会课题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3):33.

[14]李志宏: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质量评价[EB/OL]http://jwc.fafu.edu.cn/55/fd/c6514a153085/page.htm[2016-07-06].

[15]金水法编著.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实务党支部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5.

[16]张荣臣编著.党支部书记培训材料[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161-167.

[17]文丹枫,杨晶晶等.决战互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与创新[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89.

[18]国防大学政治部编.擎起科学理论的火炬[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4.

[19]盛振文,李健,徐会吉.发挥文化在民办高校竞争优势构建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6(09):35-36.

[20]沈建红.执政组织资源与执政党的组织建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82.

[21]李章军.习近平出席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开通仪式[N].人民日报.2010-01-06.

责任编辑:王 浩

本论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2016年党建研究课题立项2016MBYB11《新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研究》,2016年广东培正学院党建研究课题《“互联网+”模式下加强民办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建设研究》阶段成果。

李文红,女,广东培正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广东 广州,510830。

D267.6

A

1672-3562(2016)04-0097-06

猜你喜欢

教工凝聚力民办高校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