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储层体积改造润湿反转实验及模拟研究
2016-12-22丁云宏卢拥军何春明
李 帅,丁云宏,才 博,卢拥军,3,何春明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 廊坊 065007;3.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7)
致密储层体积改造润湿反转实验及模拟研究
李 帅1,2,丁云宏2,才 博2,卢拥军2,3,何春明2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 廊坊 065007;3.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7)
针对目前致密储层在改造后依然存在的递减速度快、采收率低等问题,采用在压裂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方法,增强地层能力,降低界面张力,改变裂缝壁面附近润湿性,实现致密储层润湿反转并发挥渗吸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原油采出程度。首先进行了致密储层润湿反转的实验研究,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无因次俘获数计算润湿反转前后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并进行润湿反转的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渗吸采收率由原来的4.9%提高至22.3%;采用不同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并经过内插法处理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现场试验表明,在体积压裂形成复杂裂缝的同时,考虑压裂液的润湿反转功能,单井产量可提高3~6 t/d。压裂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在压裂过程中可改变储层润湿性,提高开井产量,对于致密储层的有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具有现实意义。
致密油藏;体积改造;润湿反转;渗吸作用;毛管力
0 引 言
提高储层改造体积技术是北美致密油、页岩气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该类非常规储层的开发逐步暴露出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能量补充难、建井成本高等问题[1-2]。在压裂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增强地层能量,改变裂缝壁面附近储层的润湿性,以增加产量。首先进行了润湿反转的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润湿反转前后界面张力、接触角和渗吸采收率的变化,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润湿反转的模拟研究。最后,以新疆油田4口压裂井进行了实例论证。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施工均表明,致密储层体积改造后发挥润湿反转作用,对于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致密岩心润湿反转实验
1.1 实验材料
实验选用新疆油田玛18井区致密岩心A、B,其空气渗透率为2×10-3~5×10-3μm2,孔隙度为6%~10%,岩心直径为2.5 cm,长度为2.6 cm。润湿反转剂(表面活性剂)为质量分数为0.2%聚氧丙烯烷基硫酸酯盐(Alf-38+0.1% NaOH),26 ℃时表面张力为26~27 mN/m,油水界面张力为0.02~0.05 mN/m。实验用地层水为2% KCl溶液,原油为该区块采出原油和煤油按照2∶1比例配置,室温下黏度为2.1 mPa·s。分别采用德国KRUSS公司K100表面(界面)张力仪和DSA100接触角测量仪进行油水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试工作。
1.2 实验步骤及方法
变排量下向岩心注入10倍孔隙体积模拟油,饱和岩心,记录饱和原油体积,并将岩心老化5~7 d;将岩心置于烘箱中表面干燥,用粗砂纸和细砂纸将岩心磨平,保证岩心表面光滑,并用吸耳球除去岩心表面的微尘及细小颗粒,在岩心表面滴水或用切片三相法测量岩心、模拟水、原油接触角,验证岩心为油湿状态,并测量界面张力;将干燥后的岩心A放入2% KCl溶液,岩心B放入润湿反转溶液浸泡4 d,并用电子天平不断地对岩样进行称重,记录岩心质量变化,计算岩心在不同溶液中的渗吸采收率;将渗吸结束后的岩心在50 ℃下烘烤3~5 min,除去岩心表面的化学剂,烘干后冷却,重复第2步,测量润湿反转后的接触角。
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岩心A置于2% KCl溶液的模拟地层水中,渗吸前后接触角分别为113.7 °和108.9 °,变化不大,未发生润湿性变化。渗吸过程中油滴出现非常缓慢,96 h后渗吸采收率仅为4.9%。
岩心B置于润湿反转溶液中,渗吸前后接触角分别为109.6 °和22.6 °,出现了从油湿到水湿的转变。渗吸实验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到油滴从岩心的顶面和侧面渗出,由于毛管力变为渗吸的动力,96 h后渗吸采收率为22.3%,比岩心A提高了17.4个百分点,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岩心润湿反转前后参数变化
润湿反转后采收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降低了界面张力和接触角,导致油膜在岩石表面接触面积减小;二是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吸附在油膜表面,产生拉拽力,促使油膜脱离岩石;三是表面活性剂在固液表面渗透和扩散,疏水基吸附于岩石表面,进一步减小油膜面积,直至岩石润湿性发生反转,剥离原油。
2 润湿反转模拟
润湿性是界面现象中的重要参数,润湿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孔隙中流体分布起着控制作用,润湿性的改变将会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及毛管压力、残余油饱和度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原油采出程度[7]。将相渗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分别表示为无因次俘获数的函数等[8],由此得到润湿反转前后不同的曲线形态,采用内插法划分到每一个具体网格,进行润湿反转模拟研究。
2.1 相对渗透率曲线
(1)
(2)
求取润湿反转前的相对渗透率和润湿反转后的相对渗透率(图1),并通过内插法计算每个网格的相渗曲线。由图1可以看出,经过润湿反转后,岩心在同等含水饱和度条件下,油相相对渗透率升高,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油相的流动能力大幅提高。
图1 润湿反转前后相对渗透率变化
2.2 毛管压力曲线
对于常规高渗砂岩,以往学者Reis[9],Kashchiev[10]等多采用J函数法简化毛管压力曲线,但这种方法无法描述润湿反转过程。考虑到储层润湿反转后毛管压力为润湿性的函数,采用油、水、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来表征毛管压力(式3),并采用内插法计算每个网格的毛管压力(图2)。由图2可以看出,岩心经过润湿反转后出现了从油湿向水湿的转变,毛管力成为渗吸的动力,解决了油湿储层无法发挥渗吸作用的局限性。
(3)
式中:pc为毛管压力,kPa;ξ为毛管压力端点值,kPa;Epc为毛管压力指数;σom为油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mN/m;σow为油、水界面张力,mN/m。
图2 润湿反转前后毛管压力变化
2.3 模型建立
选用笛卡尔坐标建立如图3所示模型,模型总网格数为10×10×10,网格步长为0.25 cm。其中,内部红色网格代表基质岩块(孔隙度为0.3,渗透率为2.5×10-3μm2,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外部蓝色网格为渗吸网格(孔隙度为1.0,渗透率为10×103μm2,毛管压力为0,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2%),润湿反转前后模型参数见表2。整个模型可表征基质岩块(红色)在表面活性剂容器(蓝色)内的润湿反转以及自发渗吸过程。
图3 润湿反转模型示意图
参数润湿反转前润湿反转后残余油、水饱和度0.250.20相渗端点0.81.0相渗指数43俘获数1200150毛管压力端点值/kPa-2010毛管力指数82
图3表征润湿反转前后网格内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由模型1可知,随着润湿反转过程的进行,毛管力成为渗吸的动力,内部基质岩块吸入润湿相(即表面活性剂)并排出非润湿相(即原油),进而引起内部网格内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外部网格内表面活性剂浓度降低。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发现,不进行润湿反转条件下,最终采收率为5.1 %,而润湿反转条件下,渗吸采收率为23.3 %,与实验结果接近。同理,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网格步长为0.2 cm和0.1 cm的小尺度岩心(模型2和模型3),模拟较高裂缝发育状态下润湿反转后的渗吸现象。结果表明,随着裂缝发育程度的增加,润湿反转后,采出程度增加(图4)。因此,在对油湿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脆性、天然裂缝等储层自身属性,构建更加复杂的裂缝网络,提高液体与储层的接触面积和接触体积;同时对于压裂液进行改质,使其具有润湿反转功能,并辅以更长的闷井时间,这样在压裂过程中就可以改变近井地带的储层润湿性,提高开井后的产量。
图4 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的采出程度
3 现场应用
玛18井区目的层埋深为3 847~3 865 m,其中含油层段约为18 m,平均孔隙度为8.0%~17.0%,平均渗透率为2×10-3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为55%~60%。主压裂过程中,以高排量泵入压裂液,并在滑溜水中按照0.1%的比例加入DL-15驱油剂(一种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同时延长压裂后的闷井时间至2~3 d,在形成复杂裂缝的同时,增加液体与储层的接触面积、接触体积和接触时间,提高渗吸量。
目前该4口井以4 mm油嘴自喷生产,日产油维持在10 t/d左右,4口井90 d内平均单井日产油分别为9.7、 11.2、 11.9、12.6 t/d,比相同改造规模下的邻井产量提高2~4 t/d(表3)。
表3 施工参数及邻井产量对比
4 结 论
(1) 针对致密储层岩心进行润湿反转的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经过2% KCl模拟地层水浸泡后未引起润湿反转(接触角由113.7 °变为108.9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浸泡后发生润湿反转(接触角由109.6 °变为22.6 °)。未润湿反转条件下,基质渗吸采收率仅为4.9%,润湿反转后,渗吸采收率提高了17.4个百分点。
(2) 将相渗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表示为指数形式,内插法获得每个网格润湿反转前后的曲线特征,采用数值模型计算了润湿反转前后的采出程度,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
(3) 随着裂缝发育程度提高,润湿反转后渗吸采收率迅速升高,因此,建议在体积改造形成复杂缝网的同时,在压裂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同时增加闷井时间,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提高压裂后产量。
[1] 王文东, 赵广渊, 苏玉亮, 等.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技术应用[J]. 新疆石油地质, 2013, 34(3): 345-348.
[2] 蒋平, 张贵才, 葛际江,等. 润湿反转机理的研究进展[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2(6):78-84.
[3] 张瑞, 杨杰, 樊开赟, 等. 阳离子型 Gemini 润湿反转剂提高砂岩岩心原油采收率 [J]. 油田化学, 2012, 29(1): 52-56.
[4] 李士奎,刘卫东,张海琴,等.低渗透油藏自发渗吸驱油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2):109-112.
[5] 王家禄,刘玉章,陈茂谦,等.低渗透油藏裂缝动态渗吸机理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1):86-90.
[6] 朱维耀,鞠岩,赵明,等.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多孔介质渗吸机理研究[J].石油学报,2002,23(6):56-59.
[7] CHENG Y. Impact of water dynamics in fractur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hydraulically fractured wells in gas-shale reservoirs[J].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2012, 51(2): 143-151.
[8] DELSHAD M, NAJAFABADI N F, ANDERSON G, et al.Modeling wettebility alteration by surfactants in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J].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2009, 12(3):361-370.
[9] REIS J C, CilIL M. A model for oil expulsion by counter-current water imbibition in rocks: one-dimensional geometry[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3, 10(2): 97-107.
[10] KASHCHIEV D, FIROOZABADI A.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1D countercurrent imbibition in water-wet media[J]. SPE journal, 2003, 8(4): 401-408.
编辑 朱雅楠
20160703;改回日期:20160820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6ZX05023)
李帅(1987-),男,201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储层改造与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006-6535.2016.06.024
TE355
A
1006-6535(2016)06-0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