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2016-12-22代国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痉挛性电针痉挛

代国军

(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代国军

(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14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7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上述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治疗组NDS评分、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上下肢Fugl-Meyer评分、FC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早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有临床应用价值。

电针;康复训练;中风;痉挛性偏瘫

中风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偏瘫发生率位居第1位,约90%的偏瘫患者会在3周内出现肢体痉挛[1],表现为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随意运动功能障碍、抽搐性痉挛等,关节痉挛、畸形和肌肉萎缩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严重者还会遗留终身残疾,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有效控制肌痉挛、防治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是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重点。近年来随着中医特色疗法的不断进步,针刺治疗包括痉挛性偏瘫在内的中风后遗症取得满意疗效[3-4],本研究自2013年起应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14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7例。治疗组男32例,女25例,年龄52~74岁,平均(62.7±8.6)岁,脑梗死37例,脑出血20例,病程22~76天,平均(38.2±10.4)天;对照组男36例,女21例,年龄49~73岁,平均(62.9±9.1)岁,脑梗死34例,脑出血23例,病程25~72天,平均(36.7±10.1)天。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6],急性起病,主证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识昏蒙、舌强语蹇、偏身麻木,具有2个以上主证结合年龄、舌苔、脉相等特点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出血或脑梗死的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③年龄35~75岁;④病程2周~3个月;⑤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可配合治疗;⑥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书。

1.4 排除标准

①脑外伤、肿瘤、炎症性疾病等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②中风次数>2次;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双侧肢体瘫痪;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⑥依从性差,惧怕针刺治疗;⑦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1.5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脑血管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并给予抗凝、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等。

1.5.1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同时采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电针:头颈部取穴百会和双侧太阳、风池、风府, 上肢部取穴患侧极泉、曲池、内关、手三里、大陵、合谷、后溪,下肢部取穴急脉、阴陵泉、委中、三阴交、丰隆、商丘、太冲、解溪、丘墟。采用汉医牌不锈钢针灸针(0.35 mm×25 mm或40 mm),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快速进针后提插捻转,接G6805-Ⅱ电针治疗仪,疏波,频率调至50 Hz,调节电流强度由弱到强,以患者能耐受且上肢可外旋、手指能屈伸、足可向外翻动为宜,留针30 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周日休息1天,共治疗4周。

康复训练: ①降低肌张力,患者取坐位,腰挺直,小腿自然下垂,双足平放于地面,脚尖向前,使髋、膝、踝各呈90°,上肢伸直,与地面平行(手下可支撑),治疗师一手按压膝部,一手后推肩部,逐渐增加力量至患者可耐受为度;②平衡能力练习,分3级,1级为患者端坐不需外力支持,2级为患者端坐,肢体、躯干向各个方向摆动,3级患者端坐,并逐渐施加外力;③平衡能力练习,先以拐杖辅助站立,然后独立站立,逐渐过渡到施加外力时保持站立;④行走练习,首先练习双足交替前后迈步,然后以拐杖辅助行走,继而独立行走,直至平稳上下楼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1~2种训练方法,每次训练40 min,2日训练1次,共训练4周。

1.5.2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方法同治疗组。

1.6 观察指标

1.6.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应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和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评价两组治疗期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NDS量表包括意识、平凝视功能、面瘫、上下肢肌力等8个维度,总分45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Fugl-Meyer量表评分包括上肢评分(总分66分)和下肢评分(总分34分),评分越低,功能越差[7]。

1.6.2 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应用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两组四肢功能和生活能力,FCA量表包括运动功能(包括自我照料、转移能力、行走能力等)和认识功能(包括交流、社会认识等)两部分共18个项目,本研究选取评价运动功能的13个项目,总分78分;ADL量表包括穿衣、活动、转移、如厕等10项内容,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功能损害越轻[8]。

1.6.3 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 CSI量表包括腱反射、肌张力和阵挛3个部分,总分16分,评分越高表明痉挛情况越严重[9]。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个量表评分的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DS、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DS、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4周后两组NDS评分降低(P<0.05),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2周、4周时NDS评分降低,4周时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S、Fugl-Meyer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两组FCA、ADL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CA、ADL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上述评分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CA、ADL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两组CSI比较

治疗前两组C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CS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痉挛性瘫痪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屈曲、膝关节僵硬或强直,腱反射亢进等,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产生严重影响。中枢抑制的减弱是中风后痉挛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10]。西医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多采用乙哌立松、 巴氯芬等肌松药物,但疗效并不确定,且副作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1]。针刺治疗脑卒中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脑卒中的各个时期均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改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方面有独到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针刺作为一种适宜的外周刺激,可通过外周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形成有功能的突触联系,并可调整神经反射通路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降低挛缩肌肉的张力,提高中枢神经的协调性运动支配能力[11]。同时,通过肌腱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经向心径路传至脊髓中枢,可有效抑制肌肉痉挛,改善患者的步态和行走能力[12]。

痉挛性偏瘫属传统中医学“痉证”“经筋病”“拘挛”等范畴,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中风患者阴阳失衡致阳气不足,不能温通经脉,导致阴脉挛急而致痉症[13]。故本病主要病机为气血失和、阴阳失调。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主要为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主要为伸肌张力增高,从而表现为上肢关节内收,下肢关节伸直伴外旋,从中医阴阳理论讲,收缩属阴,舒张为阳,上肢症状为阳缓而阴急,故取穴多选择曲池、内关、手三里等阳经穴位,而下肢症状为阴缓而阳急,取穴以阴陵泉、 三阴交等阴经穴为主,从而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恢复肢体的生理功能[14]。配合电针仪疏波刺激可使肌肉节律收缩,结合康复训练,使患者逐步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国内多项研究已证实针刺治疗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对缓解中风后肌肉痉挛有确切的疗效[15-16]。

康复训练也是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重要治疗方法,可促进患者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强化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感觉的应答,长期的肢体康复训练有利于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从而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17]。本研究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治疗组NDS、Fugl-Meyer、FCA、ADL及CSI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2周后治疗组NDS、FCA、ADL、CSI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显示出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早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且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病例数较少,缺乏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长期疗效预后的影响,有待于增加样本数,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

[1] 王锋,郭爽.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手足三阴经推拿综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5,36(5):601-602

[2] 杨海涛,庄礼兴,刘悦.靳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及其对康复训练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1):2349-2351

[3] 刘保庚,于学平.针刺足三阳经穴对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治疗作用的对比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2):19-20

[4] 李作伟,李平.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Ashworth痉挛量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11(2):315-319

[5]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7]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1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492

[9] 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

[10] 王雪飞,赵因,王麟鹏.早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机制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5(4):421-424

[11] 李小兰.针刺结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肢体肌肉挛缩乏力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37(12):1086-1090

[12] 吴毅,安华,施桂珍,等.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5-27

[13] 王澍欣,张宾,徐展琼,等.麦粒灸配合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4):598-552

[14] 王宁,李志峰,吴海红.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15,40(4):304-308

[15] 樊留博,刘素芝,王仲苔,等.电针联合运动疗法在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2):1178-1180

[16] 刘悦,苏美銮,刘雅玲.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5):579-582

[17] 邢雪梅,杨波,李方,等.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3):595-597

Clinical Study of the Treatment for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AI Guo-jun

(JingzhouCentralHospital,Jingzhou434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Methods:114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gital random table method, with 57 cases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Besid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eurloolgical deficit scale score (NDS), simplified limb Fugl-Meyer functional rating scal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FCA) score, daily life activity ability scale (ADL) score and clinical spasm index (CSI) score of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Results:The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bove-mentioned scores in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but NDS score, CSI score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1). Fugl-Meyer score of upper and lower limbs, FCA scores and ADL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neurological deficits early and limb movement function and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It has an obvious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which has a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Electro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 training;Stroke;Spastic hemiplegia

代国军(1979-)男,主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R246.6

A

1005-0779(2016)12-0011-04

2016-05-31

猜你喜欢

痉挛性电针痉挛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