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萨克族口传文学
2016-12-21古丽娜尔·强巴依娃节肯·哈吾提
古丽娜尔·强巴依娃+节肯·哈吾提
摘 要:“喀拉约令”是哈萨克族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文章依据帕里—洛德理论即“口头程式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喀拉约令”进行划分,旨在将“喀拉约令”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对其文本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喀拉约令;活态文学;口头程式理论
一、喀拉约令和它的种类
随之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热潮的兴起,以及对文化评价标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民间口头文学的认识也开始走出了误区。这种积极向上的意识,给探究和整理各民族的民间口承文学给予很大的推动作用。倘若我们运用帕里—洛德理论即“口头程式化理论”②去解释韵散兼备的口头文学,对我们更好的去挖掘、搜集、整理口承文本是一个直接的切入口。本文中我们将尝试引进“程式化理论”来剖析哈萨克喀拉约令的内容、结构及音乐特征,试图用大胆、乐观、宽容的情怀进行研究。
哈萨克喀拉约令是以口头传唱的方式,在民间绵延不断的动态文本的一种。对喀拉约令研究工作,早在18-19世纪就已开始,许多学者和专家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喀拉约令和书面文学的区别进行了比较。但是,其研究结果较为单一。若能引进“口头程式化理论”①对喀拉约令体内潜藏的思想内容、韵散一体的结构、音乐特征等问题展开抛砖引玉式的研究,研究哈萨克喀拉约令的文化密码,迫切需要切入的问题很多;其一要了解喀拉约令最基本的载体形式,即散韵相间体的特点。其二要通过史料去论证喀拉约令的内容和种类特质。其三对喀拉约令的音乐旋律做细致的剖析工作。因能力有限,文章中我们无法对这三大内容做一一解析。只是把自己零散的看法和观点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哈萨克民间流传大量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喀拉约令,它在生生不息的传承途中,吸纳反映着草原牧民质朴纯真的生命气象。通过喀拉约令你可以了解和认识哈萨克草原生活、社会结构、部落关系、文化习俗、历史渊源、迁徙经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可堪称一部哈萨克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目前搜集并整理到的喀拉约令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完整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如:“相识歌”、“问候歌”、“谱系歌”、“盘歌”、“渔歌”、“数数歌”、“加拉帕赞歌”、“谎歌”、“鞭子歌”、“姑娘歌”、“少男歌”、“岁数歌”、“搬迁歌”、“星星歌”、“马奶子歌”、“马驹歌”、“山歌”、“地、水歌”、“知识歌”、“纳吾热孜歌”、“婚礼歌”、“歌与歌”、“年歌”、“集市歌”、“情歌”、“宗教戒律歌”、“冬不拉的歌”、“生命与生活歌”、“阿吾加尔歌”、“喀依木歌”、“百迪克歌”、“四畜歌”、“嬉戏歌”、“谜语歌”、“叶勒阿依”(故乡之歌)、“副歌”、等。
喀拉约令中《关于约令的约令》《关于谱系约令》《婚礼仪式歌》《关于鞭子的歌》《情歌》《相识歌》《萨仁》《渔歌》《天鹅歌》《森瑟玛》《谎歌》《四畜歌》《纳乌勒孜歌》《喀依木约令》《捕猎约令》《知识约令》《谜语约令》等。但是,如何保护和梳理它的本源性是研究的关键。列举《相识歌》中一个唱段分析;
不知道你来自何方亲爱的人,
不知道你又要奔向哪里?
能否告诉我你的去处,
彼此疏远的理由就是不闻不顾。
不知道你来自何方我的爱人,
不知道你又要奔向何处?
如同拥有黄金的人不知道珍惜,
失去后才去懊悔无济于事。
不难看出喀拉约令的歌诗可分“序歌”和“歌尾”,序歌与歌尾的韵律突出,好比连在一条线上的珠子,内容突出,结构严谨。角色(演艺的人)可以禀告姓名、家族历史、归属的部落。有的歌诗利用一些“模糊的概念”与对方进行语言游戏。譬如;“我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随风飘泊∕你可以去访听∕我的名字叫太阳和月亮∕归属人类大家庭……”。③但可以肯定大多数角色(艺人)都拿自己部落中留有声名的人物或拿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人物做炫耀的标志,哈萨克历史上的英雄或诗歌,像阿布来汗、阿拜、江布尔等。像阿依特斯艺人胡尔曼别克、加玛利汗等。
“相识歌”的(序歌)部分具有引言性质,紧接着就是“问候歌”,从“问候歌”的内容看对歌两方虽然还处在竞技状态,但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把友谊和尊敬放在第一位,一起纵情歌唱,不断提示对方不要拘束,放飞自己的灵感,大胆地对歌,将喜庆气氛推向更高的境界,让聆听的人群沉醉在歌的海洋中。譬如;引歌的艺人唱到:黑醋莓和红醋莓生长在一起∕不会离开养育它们的土壤∕阔别已久的朋友啊∕你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迎歌的另一个艺人唱到:你的问候温暖了我的心∕就像太阳的光辉沐浴了大地∕你是否还像以往一样奋勇在前∕就像战场上的将领。④
“问候歌”给“谱系歌”奠定了基础,哈萨克民间有这样一谚语“不知道自家谱系的人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孤儿。”为此,喀拉约令中以盘问的方式打听对方的谱系太过于自然了,这好比对艺人身世、家教及文化素养的一次测试。喀拉约令的“盘歌”也叫设问歌,艺人可以借盘问设很多圈套,使对手难以应对。两方艺人都要争取捕捉对方的口误,抓对方的语失来个措手不及,从而获得很好的辩驳效果。在设问歌词中,经常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优秀的艺人也会陷入被动的局面,机灵的一方有时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他们各自运用特殊的脱口技巧交替掩护,堵住缺口,摆脱危机,持应对,反驳,提出新问题,转移话题,以豁达的心态进行演唱,追求最终的完满效果。
喀拉约令中常见的一类歌诗是“情歌”。哈萨克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歌诗数量很多,它是哈萨克民歌民谣的一个精品。男女青年可通过“情歌”,把自己一见钟情、初恋、热恋、思念、失恋等情感表现出来。
喀拉约令中内容含蓄,构思巧妙的“谜语歌”。歌者一般采取形象的暗示语提出问题,让迎歌的艺人回答其中的奥秘。两方艺人用一些寓意深奥的谜语进行对歌,用来交换思想,较量才艺。譬如:引歌的唱到;据说有一头奇怪的狮子∕动弹不了它那笨拙的身子∕它的骨骼像一大捆柴火∕头顶上有一只明亮的大眼。迎歌者的回答;什么谜语也难不住我∕你讲的这头庞大的狮子∕它的骨骼是毡房的棚栏和曲杆∕它那又大又亮的眼睛是天窗∕它不就是哈萨克族美丽的毡房一座。⑤
喀拉约令的歌诗从“序”到“尾”结合如此微妙,演唱程序灵活。“尾歌”部分的歌段同样感人。譬如:第一个艺人唱到,“金戒指配在秀巧的手指上才好看∕好比绣花的墙惟括在毡房更美丽∕我是个能唱三天三夜的歌手∕因为你我今天失去了灵感。”另一方接上就唱,“若是山鹰它不怕山高陡峭∕真正的艺人不会如此迟钝∕你今天支支吾吾言不及义∕你趁早推出向我服输。”喀拉约令保留着活态的表现形式,伟大的作家穆合塔尔·艾外佐夫说;“要谈文学的源头,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基本偏向于肯定史诗的说法,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大家不要忘了史诗体内就潜藏了很多反映生活方方面面的歌诗和民谣,即哈萨克族的喀拉约令。从这一点来看,我们需要推导出一个崭新的观点,让众人审评,哈萨克族口传文学的渊源是喀拉约令…”⑥促使这种观点的产生一定有它的说服力,这对我们今后搜集和保护喀拉约令,研究它的社会作用有启迪性的作用。
二、喀拉约令的程式化特征
哈萨克族喀拉约令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歌诗中的修饰语、颂词、排比、比拟都含有大量的程式,喀拉约令的主题、叙述的内容和演唱韵律也有明显的程式,这种程式特征恰好是喀拉约令传承的一个基础。譬如:“嘿!世界∕约令(歌儿)为我敞开了尘世的大门∕约令(歌儿)送我安详入土∕不要感叹,更不要哭泣∕人间的悲欢离合就是约令(一首歌)。⑦
嘿!世界∕虽说世道的光阴很短暂∕要知道人们是它来往的客人∕要珍惜时光,以欢笑待人∕带着遗憾入土后悔更怨。”⑧
研究哈萨克族喀拉约令的核心问题。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去研究喀拉约令里反复出现的几句重要的“概念”中,从中找出突破口。现搜集到的喀拉约令歌诗达一万多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哈萨克喀拉约令》中搜集到喀拉约令有6390首;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1997年在《火焰》出版社出版的《哈萨克喀拉约令》收集了4408首。根据以上搜集到的喀拉约令歌诗的内容发现,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譬如:(嗨!这世道)、“喀拉”(黑)它表示很多意义;古老的、原有的、浩大的、珍贵的、传统的平凡和庄重等)。
“噢!世界∕我一刻都没有放弃对你的追求∕可你像水中的鱼儿让我无法捉住∕虽说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叫我悲凄无奈,四处漂流。水沟中积满了污水我无法跨过∕好比栓着的骏马无法奔跑∕世上的光阴无法锁定∕要知道乌云背后还有太阳。”⑨
三、喀拉约令的结构与格律
对哈萨克喀拉约令的结构和格律研究也很重要,喀拉约令作为口头诗歌自始至终没有离开根源性模式,它是即可以吟颂又可以歌唱的韵文体。历代哈萨克族学者对喀拉约令的音节、音步、诗行、诗段多多少少有过界定。喀拉约令诗行里重复出现程式化的褒贬词,就好比预制好的诗歌语言模式一样极其独特,结构上具有特定的起唱格式,也就是起音定调,像A—A—B—A、A—B—C—B、A—B—A—B、A—A—B—B—C—C等。以四行为一个文本短小而精悍。喀拉约令主要有形式由艺人歌唱,但是它的背后存在默默地传递薪火的民众。根据现在收集到的上万首喀拉约令唱本来讲,它给予我们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精辟”。句式都很整齐,音节、音步相等或相似,演唱节奏舒缓、典雅、惆怅,结构严谨,节奏协调,即兴口编的特色明显。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地方,只要是哈萨克族就能唱几段喀拉约令。从诗歌规律来看,喀拉约令既要在词句上紧扣韵律、还要在程式上俭省。
四、结语
我们认为研究和保护哈萨克喀拉约令的时机已经成熟,其一喀拉约令是哈萨克口头文学的真正源头,其二喀拉约令的艺术自觉性很强,它给予哈萨克其他文学载体无法估量的养分,譬如: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祭典等。
它在流传过程中,通过口头性、变异性、集体性、传承性等特质把哈萨克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演变;社会生活、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表现的淋漓尽致。
注释:
①喀拉约令:哈萨克民间民谣的一种形式。
②“帕里—洛德理论”,即口头程式理论(Oral Formulaic Theory),是由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创立的,因此又称为“帕里—洛德理论”,旨在研究口头诗歌创编规律和运行特征,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少数具有活力的民俗学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③《哈萨克族喀拉约令》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2001.10:21.
④《哈萨克族喀拉约令》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2001.10:26.
⑤《哈萨克族喀拉约令》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2001.10:66.
⑥穆合塔尔·艾外佐夫(1897-1961)《时间与文学》阿拉木图科学出版社,1962.
⑦《哈萨克族喀拉约令》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火焰》,1997:66.
⑧《哈萨克族喀拉约令》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火焰》,1997:130.
⑨《哈萨克族喀拉约令》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火焰》,1997:144.
参考的文献:
[1]柯杨.民间歌谣[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沙比提哈孜·阿卡泰.璀璨明珠[M].阿拉木图艺术出版社,1995.
[3]毕寻.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4]乌拉孜英·阿斯哈尔.哈萨克族喀拉约令[M].阿拉木图《火焰》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