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冲击下如何培育中国增长新动能
2016-12-21肖耿
肖耿
新经济推动的全球化与政府干预导致的逆全球化两股力量的冲突,使得未来国内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反映在汇率、利率、通胀率的越来越不可预测及股市、债市和资本跨境流动的剧烈波动上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逆全球化趋势!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哪里?在能够创新、盈利、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与城市!宏观政策如何培育及维护增长新动能?缓解不可避免的冲击及不确定性,减少不必要的冲击及不确定性!
逆全球化的冲击来自何方?从源头看,来自新经济。新经济的崛起显然是一个人类社会少有的机会,但只给了少数行业、地区、企业及人群,而它带来的冲击却无所不在,不仅仅是收入差距扩大及对传统行业的致命打击,更重要的是新经济改变了生活方式及营商模式。
受益于新经济,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不仅可以跨品牌还可以跨时空选择消费。这对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是一个噩耗,因为它们越来越难预测需求、不敢生产库存、容易失败破产。
华为、苹果、三星手机的崛起直接导致了其他品牌的衰落。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工人的就业与收入。这些经济层面的冲击导致了各个国家社会及政治的动荡,反映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就是特朗普依靠美国中部许多“锈带”传统工业基地的选民支持而当选。
新经济的一个最核心的特征就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大大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使得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突飞猛进。但也正是新经济的这个优势,冲击了社会及政治,导致各国政府不得不人为地提高市场的交易成本,以此来缓解全球化的冲击,也就是“逆全球化”趋势,包括特朗普在竞选中提到的美墨边境筑墙、对中国产品征45%的关税及许多国家与地区对房地产的限购措施。
新经济推动的全球化与政府干预导致的逆全球化这两股力量的冲突,使得未来国内及国际经济金融环境越来越不确定、挑战越来越严峻复杂,反映在汇率、利率、通胀率的越来越不可预测及股市、债市和资本跨境流动的剧烈波动上。
中国应该怎么办?答案早就有了,就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企业、产业、地方及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的潜力。特朗普提出的减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出口及外国投资、创造就业等措施其实与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宏观经济学里面关于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关键也都是如何实现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有效培育与配置。
但是这些供给侧改革是长期任务,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稳定的宏观及营商环境。如果汇率、利率、通胀率都高度不确定且难以预测,实体经济里的企业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生产率上,而不得不去炒汇、炒楼、炒股。如果税务、银行、证券、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过于复杂多变和官僚化,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及昂贵的监管成本,会选择推迟投资甚至不投资或到境外投资。
在中国结构转型的背景下,面对美国大选及英国脱欧等一系列剧烈冲击,中国的宏观部门可以从当初应对1998年亚洲及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成功经验得到启发:稳定汇率,避免恐慌性资本外逃;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人口密度高的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确保好企业不缺钱及避免通缩;建立坏资产托管公司,隔离僵尸企业;减税,通过发债弥补合理财政赤字;进一步开放市场,现在是开放国债市场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保护产权及建立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确保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信心及积极性。
(作者为香港大学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