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粮”策
2016-12-21徐冰
徐冰
近几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明显呈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直观表象上来看大体有两点:一是粮食产能已不是紧迫问题。2004年至今,中国粮食生产已连续12年大丰收,而且粮食产量还有继续增加的空间。从够不够吃的角度,实际已不存在重大缺口。二是粮食价格内外倒挂。目前小麦、大米和玉米的国内价格比完税价格分别高34.2%、39%和43.8%。
如此态势造成的现实困窘不言而喻。为了保障作为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对粮食生产采取保护性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但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粮价内外倒挂的情况下,收储上来的粮食积压严重,难以通过市场予以消化;同时,价格倒挂也使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打击。
由此,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准确说应该是农业产业的安全问题。对于导致如此局面的原因,决策层、智库、学者存在一定共识,那就是“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11月12日至13日,“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围绕此次峰会“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本期封面专题,就聚焦这一主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在题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致辞中指出,新形势下继续提升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他详细分析了当前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从“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去库存”、“以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题为《完善农业政策 推进结构改革》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促使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新形势下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总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
如何认识、判断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直是广受各方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军扩的《进一步增强和拓展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文认为,中国经济一方面向好的因素在增多,企稳的迹象更加显著,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不够强大,企稳回升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而进一步壮大和拓展经济发展新动能、夯实经济稳定增长基础的关键,仍然是加快推进各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