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6-12-21周琴
周 琴
“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改革与实践
周琴
今天对服装设计的教学,在关注服装设计作品外观的同时,要更多关注与其相关的服装工艺。本文在厘清服装工艺课程学习目的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服装工艺课程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开展服装工艺课程的建议,并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组织与计划、授课方式等方面对“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进行改革,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培养。
主题教学“服装工艺”工作室 课程改革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开设“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的必要性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工艺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服装工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可是它为什么重要?学习它的目的是什么?
我国服装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正在发生转型升级,积极拓展附加值高的产品和技术创新改革,对服装人才素质和岗位能力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从服装工艺课程设置现状看,仍以纯技术性的工艺制作技能学习为主,同社会上职业裁剪培训没有区别,即使已认识到工艺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的制作也无法作为验证服装设计创新的有效依据。经过10年中外合作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通过“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服装客体中美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并可以在一系列连贯、综合的个人实验研究中,培养其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服装工艺课程的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获得立体造型设计的知识;将服装制作作为设计实践的过程;将制作出来的样衣,作为展示、评价、验证设计的实物依据[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现行的工艺课程注重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能很好地实现前三个目的,但受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显得不足。
(二)以主题方式开展“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
主题教学是在一个主题范围之内,将所有学到的理论与实际通过一系列连贯的个人研究表现出来的教学形式。在主题教学中,主题的确立必须具有对问题的明确指向性、对事物深刻的隐喻性与多领域知识的关联性、对探明事物本质的导向性以及学科知识的承启性和知识获取的逻辑性[2]。在5-8周的“工作室”课程中,主题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学生通过行走、体验、思考、创作,将不同的生活感受用主题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方式可总结为问题生成和转译两个阶段。
在问题生成阶段,首先是提出问题,因为问题是研究的动力。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去思考,并在主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中,会迸发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说,问题的生成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客观判断依据之一。
在转译阶段,在问题研究与方法步骤之间建立逻辑联系,将与研究内容相关联的笔记整理出来,对于步骤发展过程,应严格遵循主题的计划与时间安排,能够将理论的东西融入主题的逻辑中去,并从细处、实处对具备工艺转译研究条件的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从归纳中生发工艺技术实现的创新性研究。
这种教学全过程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技”“艺”相互交融的服装工艺课程创新教育理念,既保证了教学要求的贯彻实施,又保持了教学内容的鲜活生动,而最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的改革实践
(一)围绕“主题”建立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
“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是设计工作室课程的重要支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为实现设计构思服务。课程按照服装品类所涉及的技术类别进行分项训练和综合实践,并强调课程横向联系和综合能力训练。以职业活动为主线,通过“主题”使文化与设计融入技术课中,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使学生在不同的技术训练过程中,能利用工艺技术丰富设计语言,达到实现设计构思的能力,从而综合提升创意思维能力。(图表1)[3]
图表1 、多元融合课程体系运作图
1、改革课程结构
不以纯技术性的工艺实践训练为目的,而是强调技术与艺术二者的统和,以工艺艺术的独创性思维兼具工艺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为重点,以艺术科学结合技术研究为基本改革思路,区别于传统教学中单科独进以学科为体系的模块式教学。在“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中对“服装缝制工艺、立体裁剪、工业出样放码”分段式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使课程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款型、结构和工艺为一体的教学思想,开发设计、结构、制作之间的联动性和综合性因素,即在款式设计基础上开发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课程内容。结构设计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会选择分割线、省道、口袋、衣领、袖子的位置,学会如何表现体积感和结构使设计更富于变化;制作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边缘,学会如何将样板转化成三维服装的缝制方法,而这能反哺设计创作。通过服装设计到样衣缝制可行性、多样性工艺的探索研究。第一,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为今后从事服装设计和相关岗位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第二,使学生了解关于服装设计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思想中的服装”,达到对服装设计理论的强化、深化和内化,实现“服装设计的创新”;第三,是与服装创意设计产业同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识时尚、会设计、能制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发展需要。这种课程结构加强了艺术设计与技术的互融性,激发了学生很多有趣而原创的想法,使其不由自主进入“工艺创新意识”的状态,最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培养。
2、课程实施要素
(1)课程组织
建立“以创新思维与探究方法的学习为重点,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背景,以实践与理论相兼容为基础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其特点是按职业要求,注重完整工作过程的体验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学习并掌握基于实际、有感而发的原创性表达方法和综合研究的工作方法,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目标。并将分散的专业主干课程由单科独进的结构改为融会贯通的课程群结构。
(2)团队教学
教学过程参照服装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涉及众多科目,而且相互渗透,要求教师必须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中心思想
学生是未经雕琢的原材料,教师如何将其雕琢成精品。要求教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实施个性化、多样性的教学。
(4)产品开发项目的有机融入
将企业项目融合到课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积极主动地融入现实产品的开发当中,并很快得到市场的验证,在实战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及适应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课堂教学和技术技能学习为主,而主题教学采用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张师生共同探究。此外,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体验,学生在有了会看、会思考、会想象、会提出建议的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完全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譬如,让学生为一条裤子设计并制作一个口袋,学生甲要设计一个嵌袋,教师不应去问学生:“为何要设计嵌袋?”而应该问:“你要设计哪类嵌袋?”这种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研究嵌袋造型、纸样设计和工艺制作方法,比一开始就教口袋结构设计更有效。
这种新方式以“主题”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是构筑指导学生“如何去学”的综合性极强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学生的角色转换。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图表2)[3]
图表2、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流程图
在主题教学中,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贯穿始终,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广泛搜集信息,表达自己的好奇,一步步深入提出问题,最终学生学会如何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的整体性。教学团队互动工作,教学的本质内容得到充分的挖掘。
(三)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助于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最优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以下以“服装工艺”工作室一个教学单元为案例具体阐述。
主题为:上衣,几何变化(伸展/合身、合乎比例/不合比例……)。教学目标为:解构省道,省道的转移,理解省道在宽松/紧身状态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对研究对象的多角度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为:以一种探索的态度开始工作,尝试各种不同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在此阶段教师准备主题导入,为学生讲解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长衫马褂、中山装、旗袍、羽毛服、古巴比伦卷衣服饰、亚述人大围巾和短袖筒状衣、17世纪紧身胸衣、19世纪40年代拉翁基茄克、20世纪40年代跨肩式西服、18世纪燕尾服、古罗马服饰、夏奈尔套装。并将上衣看作是一个可以分解和拆卸的物体,通过分解变形上衣的各个部分以重新组合成新的上衣。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步,探索上衣的外形和结构,收集设计和工艺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使用的参考上衣,分解一张或几张上衣参考图片,全部分解或部分分解,从历史、文化、材料和制作技巧的角度捕捉和分析其中的信息价值,指明构成上衣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增添、增多、省略、移动、撕扯的造型语言,参考上衣的某些部分得到新的上衣外形,然后综合运用剪贴组装等各种方式,进行多种不同的创新实验。
第二步,变换上衣的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位置和功能,从相似、相近或相反的角度研究两个或多个对象的属性,以“不破不立”的概念再次增加或减少上衣的某些部分,采用线条和块面加入构成上衣的细节,以平面款式图的方式传达上衣的轮廓,变换比例得出不同的上衣外形。
第三步,针对个人设计的上衣,提出各种设想,肯定自己的研究主线。综合考虑下,流行趋势、可操作性、立体裁剪、外形、技巧、人体工程学和文化方面具有一致性,以便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上衣。
第四步,要求学生调整并完成自己的作业。用白坯布在人台上明确衣服的外形,并对照实物画出草图,指明工艺以提供上衣的详细信息,确保外形,并与身体契合。
(四)注重过程能力考核,形成多元评价模式
在主题的范畴之内,考核应试图去掉那些假设性或抽象的内容,比如不从好看不好看这个角度来给学生评价,而是从给出的技术资料出发,判断学生是否发现并理解了服装设计领域特有的工艺语言符号,是否提取出一些问题,并进行了辩证思考。
借鉴法国教育部服装设计专业BTS教学大纲的成绩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引入过程性评价及多方参与的成绩考核评价方式。(图表3)成绩考核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强调考核学生学习过程,时间安排在教学中期,由学生陈述阶段性成果,并对教师提问进行思辨性回答,目的是建立批判意识,帮助学生纠正问题。总结评价在教学最后一周,考核点为工艺设计方案、产品、答辩等。目的是学会自我定位和提高辨别能力[3]。第二,确保学生在上课前期就知晓考核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第三,强调多方参与考核成绩,将同行、企业、学生纳入考核委员会。第四,成绩考核的显示点为学业报告书、小组讨论、小组汇报PPT、作品实物、展览、答辩等,要淡化具体分值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自己的能力取值范围,提升学习兴趣。
图表3、多元评价模式一览表
三、总结
通过十年的“服装工艺”工作室教学研究与实践,我们初步建立了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估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适合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经验,在服装工艺人才培养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以主题教学的形式展开,以追问事物的本质为切入点,用流程规则来管控,在教学中力图使学生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达到理性的把握。这种方式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分析、有创新能力和方法的个体,使他们具有高水平的分析能力和概念性的解决问题的技能[4]。所以“服装工艺”工作室课程的改革至关重要。
[1]李程.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手板模型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装饰,2013(06).
[2]冉卫红.揭示术理的教学范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04).
[3]刘珽 等.中法合作时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4]周琴.由主题教学引发的对服装专业工艺课程改革的探索.科技信息,2006(10).
(周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1、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服装工艺”工作室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4SJB582;2、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法合作时装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苏州市规划课题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