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文化符号
——瓷林书法艺术欣赏(二)
2016-12-21◆敏之/文
◆敏 之 / 文
创新中国文化符号
——瓷林书法艺术欣赏(二)
◆敏 之 / 文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中国墨宝的新形式——瓷林墨宝。这些惟妙惟肖书写在中国瓷片上的中国历代名家书法,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以来的160余幅作品真迹,包括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等等,囊括了89位书法大家!
瓷林墨宝,把很多我们是无缘“亲近”的书法真迹,“搬”到了我们眼前,有年代感,有宣纸气,其笔触,其纹理,传达了“真迹”的温度。感谢丁福林先生和邱细乐大师的合作,让中国书法的文化符号有了新的传承载体。
上一期,我们展示和介绍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贴,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贴,以及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帖》。本期,我们将展示和介绍现存最为古老的书法真迹《三希宝贴》。
《三希宝贴》是现存最为古老的书法真迹。《三希宝贴》不是一幅字,而是三幅,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三希宝贴》是一千六百年前晋代书圣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其侄王珣留于后世的仅有三件手书真迹。由清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亲自定名,并专门在其起居之所养心殿西暖阁辟出专室奉藏此三件稀世珍宝。此室便是闻名后世被誉为“中华书法胜地”的“三希堂”。
一、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三希宝贴》之一《快雪时晴帖》,为王羲之所书(图1)。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拜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早年师从卫夫人,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开正、行、草书新体,史称“书圣”。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主要意思是: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安详洒脱。
图1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于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产生的律动感。其体势为斜反正,若断还连,以“雪”字为例,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
《快雪时晴帖》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第二行则有些变化,变化显得很自然,使得短短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迹一并摹在同一张纸上。
乾隆皇帝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将《快雪时晴帖》视为“三希”之首。
《快雪时晴帖》原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二、王献之的《中秋帖》
《三希宝贴》之二《中秋帖》为王献之所书(图2)。
常规分析仪表只能输出4~20 mA的模拟信号,而配有Profibus-DP总线通信接口的分析仪表不仅能输出实际测量值,还能输出多个状态及验证信号。Profibus-DP通信协议是目前工业控制系统最成功的总线协议之一,它不依懒于生产厂家,且属于开放式的现场总线,各类自动化设备均可以通过相同的接口协议交换信息。Profibus-DP用于现场层的高速数据传送。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原贴有五行三十二字,后裁去二行,现三行二十二字,即“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卷前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还创造了“一笔书”,《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此贴运笔如火筋划灰,连属无端末,情驰神纵,有若风行雨散,润色花开。此贴也有人疑为米芾临书。
《中秋帖》原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三、王珣的《伯远帖》
《三希宝贴》之三《伯远帖》,为王珣所书(图3)。
图2 王献之 《中秋帖》
王珣(公元349年— 400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东晋大臣、著名书法家。
《伯远帖》,是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
《伯远帖》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是王珣真迹无疑。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体现了晋人特有的风神,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伯远帖》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上只存录王珣书信中的47个字,只言片语中似乎诉说着萦怀的回想及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帖后还有明书画大师董其昌的题跋,亦为乾隆帝所珍视。
《伯远帖》原文
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图3 王 《伯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