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质量创新
2016-12-21◆张纲/文
◆张 纲 / 文
中国制造的质量创新
◆张 纲 / 文
编者按
2016年11月3日,第18届中国国际工博会质量创新论坛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国务院参事张纲在会上做了“中国制造的质量创新”的重要演讲报告。张纲参事从中国制造业质量创新的角度,总结和阐述了中国制造的质量现状及特点,并从质量维度供给侧结构优化、质量技术与管理、国家质量基础建设(NQI)、质量制度等方面深入思考中国制造的质量创新与提升。
借助第18届中国国际工博会质量论坛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召开的机会,从中国制造业质量创新的角度,介绍分析中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现状、中国制造质量创新的思考两方面情况。
现状:规模发展突出,质量效益需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制造业产出总量最大的国家。2016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发布了中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该指数已经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标志性指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稳定提升,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制造2025》研究制定的过程中,中国工信部和质检总局牵头,100多位专家共同研究制造强国。在研究制造强国战略中,创立了我们自己的指标体系,有四个一级指标,包括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对应18个二级指标,构成了一套衡量、评价制造强国的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产生以后,我们把美国、日本、德国、中国、法国、英国、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见图1)。图1中可以看到这九国制造业质量综合指数增长趋势对比,美国高居榜首,日本、德国在第二阵营,中国列第三阵营的首位。但这并不表明中国有多强大,因为使中国列第三阵营第一位的主要是规模指标,而质量效益指标则呈现明显短板。图2是单列的九国在2012年到2014年间的质量效益指数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仅比巴西、印度略高一点,基础的不强的问题,又有政策导向不力的原因。 但从中国来看,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质量问题是关键原因之一。因此,提高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需要全面推进质量创新。
图1 1820—2012年九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增长趋势对比图
思考:质量创新提升中国制造效益
质量创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质量理论、质量法制,也包括质量管理的体制、质量推进的机制等。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远低于世界水平。
大家可以清晰地从这四个一级指标(见图3)看到,规模发展对中国制造强国的指标贡献最大,而质量效益指标对中国制造强国的指标贡献最小,也就是说制造质量效益不高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强国发展的短板。如果从宏观层面为观测点,以出口商品质量溢价总水平和出口商品单位价格这两个可以估计对比的指标为依据,可以看出我国产业质量的状况。
出口商品质量溢价总水平的比较不仅能反应质量进步的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反应了质量在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4可以清晰地展示给读者,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溢价总水平不仅低于工业国家,还低于世界的平均线。同样,平均出口商品单价也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图2 2012—2014年九国制造强国质量效益指数对比图
图3 2012—2014年中国制造强国分项指数值
图4 1988—2014年主要国家出口商品质量溢价总水平比较
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质量差距不是偶然性、局部性、微小性差距,而是系统性、全局性、阶梯性差距,既有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又有管理水平的差距;既有技术制造2025》,已经成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它突出了“质量为先”,并将其作为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必须全面推进质量创新。本部分从促进制造业升级的角度,而且从政府调控和推动的层面分析,提出质量维度的供给侧结构优化路径、质量技术与管理、国家质量基础建设(NQI)、质量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思考。
一是质量维度的供给侧结构优化路径。质量维度的供给侧结构优化路径有两条,一条是产业链升级的路径,另一条是产业间的质量升级。图5显示的是一个理想的国家或地区产品质量结构的示意图,明显呈橄榄性或菱形,而我国的产品质量结构示意图则表现为塔形。中国制造的产品如果要形成一个理想的产业结构,应该向橄榄型或菱形转化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变化,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低质进阶的路线,也是渐进性的,通过企业加强质量改进就可以实现;还有一个是中质进阶,需要通过技术进步甚至产品创新才能实现。
图5 中国产品质量结构及转型方向
再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产品渐进升级,将高质量的生产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升级。现在看中国产业结构只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叫一、二、三产业,我们往往把第三产业的比重看成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风向标;第二个维度是中国人划分的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划分与国际主流没有接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也不清。因此,国家出台的数据就互相不支撑。所以建议:真正反映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产业应该有一个新的维度,这就是质量维度。因此本节标题叫“质量维度的供给侧结构优化路径”,前提应该是一种新方法。
我们可以借鉴欧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创建产业结构分析的新方法。从质量维度将制造业划分为三类,即质量主导型产业、质量弹性主导产业、价格主导型产业。通过加大质量投入,包括装备水平、技术进步、管理能力、人员素质、文化建设等,提高产业质量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支撑。
二是质量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这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至少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变革,第一,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可能引发产生的变革。最大的例子是数码相机,它颠覆了传统商品。第二,先进技术引入技术和生产过程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最大的例子就是我国大飞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虚拟装备的发展。第三,由于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而带来生产的扁平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波音公司在全球有五千多个工厂,世界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一种生产模式的变革,最后还影响到商业模式的变革。这些变革给质量和我国质量技术和管理带来深刻而巨大的挑战。
其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标准的创新,如模块化标准。模块化标准是在适应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适合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海尔,原来组装一个电冰箱要300多个零部件,现在集成生产只要30多个,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又显著提高了效益。其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下的管理变革动,驱动了经济增长和质量控制。如数字化驱动了精益生产和质量控制,基于CPS系统的综合集成,将质量控制融于设计、生产、组装全流程、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以泉州“数控一代”工厂为例,“机器换人”改造使产能提高17%,节省人力66%,一次性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12%。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通过“互联网+质量”,推动质量技术、管理、服务的整体升级。
可以将这一新模式归纳为三句话:一是基于全产业链的质量共建,针对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针对现在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模式打造绿色产业链;第二个是基于全价值链的质量共建,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创建新型质量技术管理服务体系;第三个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共建。
图6 产业质量技术基础
三是国家质量基础建设(NQI)的创新。早在2005年,联合国贸发组织和世贸组织就提出了这个概念,2006年提出了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我们《中国制造2025》在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见图6)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探索,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传统制造业“三基”,通常讲的是基础原材料、基础零配件和元器件、基础工艺,但是《中国制造2025》前期研究第一次把产业质量技术基础作为与这“三基”并列甚至作为基础之基础进行定位,这是第一次,所以大家都看到《中国制造2025》没有提“三基”,而是叫工业“四基”,因为产业质量技术是基础之基础。第二,提出了整体建设和协调推动的
创新建设路径。2016年开始,在“973、863”计划取消以后,国家第一次实行重点研发计划,这就把国家质量技术共建基础运用作为一个重大的项目,重大研发,列入了36个重点研发计划当中,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国家投入了巨资。图7反映的是国家质量技术研发的计划,它是从2016年实施以后的首批计划项目的框架,反映的是重点研发计划及表现在13个工业领域里面的框架结构。
更重要的是,国家质量基础NQI建设创新不仅仅是上述项目计划的本身,也不是停止于工业研究的阶段成果。国家质量基础建设(NQI)的创新已经带动了中国横向和纵向整体建设的推进。纵向的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2016年9月份推出了《上海市技术基础发展和改革“十三五”规划》,该规划里面完全是NQI的发展版、实践版、创新版。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深圳市要建设城市五大基础设施,其中有一个大的基础设施就是质量技术基础。
图7 中国首次启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四是质量政策的创新。近些年来质量政策创新比较多,以标准化改革为标志性的质量基础的创新,应该已经走到了质量创新的最前沿。本次演讲所提出的政策创新以标准为例,阐述中国制造业质量创新的案例。
2015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2016年8月国务院连续颁发了有关标准化质量的规划,分别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和《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一揽子质量制度的标准化创新,包括构建新型的标准体系。传统的四级标准体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是基于现在中国标准化法按制定者需求制定的,当前新世纪时期应改为强制标准、推进性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标准体系。这一创新改革的核心在于将由政府主导的单一标准供给体系,变革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多元标准供给体系。标准体系中最大亮点在于团体标准。这个与国际是接轨的,2015年国家启动了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39家社会团体开展试点。而且这个标准体系中还建立了“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其核心就是让先进标准引领质量的提升,其推进路径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企业标准自我公开声明;第二,第三方机构评价;第三,政府提供能让消费者、生产者共同便捷、快捷、方便得到信息的平台;第四,建立消费反馈机制,实现我们想达到的优标、优质、优价的目标。
还有一些创新也可以在标准创新中体现,如创建标准融资增信制度。标准融资增信是指企业在贷款融资过程中,用制修订标准的行为和能力来证明企业创新能力、诚信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把这种标准化能力作为无形资产,来增加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这些创新毫无疑问将会加快质量提升的步伐和进程。
结语:期待质量创新推进“三个转变”
质量创新范围太广,但我相信质量创新的步伐会越来越快。在质量创新以及质量的提升中,一定能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渐进目标。
(本文根据演讲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