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研究的几点建议
2016-12-21董福慧
文 董福慧
脊柱相关疾病学是在中医脏腑相关、表里相关和气血经络相关的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总结,运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是从脊柱力学观点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科学。目前研究的内容集中在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引起身体其他系统的相应症状、体征,从而发生疾病的脏器或组织均与脊柱相互分离。
近年来,有关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反映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趋势。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注重采用科学的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多中心、随机对比试验,注重临床观察指标的客观化和数字化,在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中不断结合现代诊疗技术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这对于促进脊柱相关疾病研究进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反映的几个问题也在这里提出,与同行交流。
个性化与规范化需辨证处理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已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重视和探索,相关的临床报道逐年增多。从治疗手段上看,多采取以推拿整脊手法复位为主,配合穴位按压、针灸、针刀、牵引、穴位注射、中药内敷外用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患者就诊多以复杂的证候群为特点,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有时需以西医的“病”作出诊断,有时则需以中医的“证”作出诊断,究竟从证还是从病诊治仍需深入探讨。个性化诊疗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没有个性化诊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规范化的诊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局限于个性化的诊疗经验,过分强调个性化诊疗经验的特殊性,则势必掩盖甚至抹杀了其普遍意义,使之游离于规范化技术的边缘。应在坚持个性化诊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出规范化技术常规、规范和标准,要实现这个目标,以统计学介入的前期科研设计必不可少。
疗效统计与远期随访同等重要在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报告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关于疗效评价的标准。从疗效评估来看,除患者症状、体征等软指标外,还缺乏大量能够说明问题的客观指标,尤其是“金标准”。一个诊疗标准的建立和实行要依靠大量临床实践、长期跟踪观察、多学科的检测手段和集体智慧创造。近期疗效的统计分析固然重要,远期疗效的随访则更说明问题。如果把近期疗效比做“开花”,那么远期疗效就是“结果”。在强调前瞻性的对比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回顾性的随访研究。尤其是1年或几年以上的随访结果,对于以恢复肢体功能为目标的骨伤科来说,这种结果就是产生“金标准”的重要依据。
关注各种组织对整脊手法的动态响应特点手法治疗是目前对脊柱相关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作为一种外力干预,手法通过机体各种组织的反应起到治疗作用。因此,各种组织对整脊手法的动态响应特点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是手法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时间和作用方式;另一方面是骨骼、肌肉、关节、韧带、血管、神经等组织对外力做出反应的质、量和度。要抓住这些动态反应的特点,实时非侵入检测和记录手段是最基本的要求。
注意局部症状体征与系统反应的调节途径脊柱本身是一个整体,脊柱及其所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都是整体活动的组成部分。这种相互联系是以脊柱为中心,通过神经、血管、经络等联络作用而实现的,体现在脊柱与四肢、脏腑、经络、气血、组织之间的生理与病理各个方面。在病理上,脊柱与脏腑等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在发生病变时,脊柱的功能失常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反应于脏腑、肢体,而肢体、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脊柱表现出来。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器械可以辅助进行脊柱保健和管理,如喜来健公司的RHV多功能温热理疗床,通过系统调节的整体效应来实现对于健康的保护,上百万人进行了体验。通过系列临床数据观察到,一些奔走于临床各个科室而不能解决病症的脊柱类患者得到了相应的辅助治疗或病情改善,对亚健康类的潜伏期疾病具有及时防治的功效。毫无疑问,此类产品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总之,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为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和疑难病开创了新的防治途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完善和成熟任重而道远。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进步,脊柱相关疾病学这门年轻而充满希望的学科必将迎来飞跃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