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出版奇迹的背后
2016-12-21◎黄茜
◎黄 茜
《追风筝的人》:出版奇迹的背后
◎黄 茜
十几年前,当移居美国的卡勒德·胡赛尼医生写下“两个追风筝的孩子”的故事时,并没料到这本书将会在全球出版史上创下奇迹。
2003年,小说《追风筝的人》精装版在美国问世,并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103周之久。迄今,《追风筝的人》已被译成61种语言,在152个国家与地区出版,全球销量达3200万册。在挪威,每四个人就有一本《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中文版于2006年由世纪文景引进中国。这部关于“家园、忠诚与爱”的小说感动了万千读者,十年内狂销500万册,成为外国文学类罕见的“现象级畅销书”。今年8月,文景推出《追风筝的人》珍藏纪念版,并在书内收入了意大利著名摄影师路易吉·巴尔代利的阿富汗摄影集。该书的幕后推手、卡勒德·胡赛尼海外版权经纪人钱德勒·克劳福德女士和本书的中国版权代理谭光磊在北京,与读者分享《追风筝的人》背后的故事。
曾收到28封文学经纪人的拒信
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他的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一所学校的副校长。上世纪80年代,胡赛尼一家移民美国,一度靠社会福利维生。在写《追风筝的人》时,他还是卡勒德·胡赛尼医生,每天早晨5点起床,写就只言片语,再匆匆赶去工作。
钱德勒·克劳福德回忆到,2002年胡赛尼把《追风筝的人》的手稿寄给了多位美国的文学经纪人,但收到了28封拒信。“直到纽约的一位文学经纪人看中这本书,打电话告诉胡赛尼,你一定会出名,一定会成为畅销作家!”
《追风筝的人》平装版出版后,海外版权很快售卖到28个国家和地区。十几年来,《追风筝的人》的销售数字节节攀升,读者从中国、印度、南非、特拉维夫、悉尼、伦敦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给胡赛尼写信。
每本书都有它的“命”
不可否认,在《追风筝的人》全球畅销的背后,作为“文化翻译员”的版权经纪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梳马尾、穿着不合身西服的谭光磊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与钱德勒女士会面,并获得了钱德勒女士的信任。他将《追风筝的人》的样书带给国内十余家出版社,其繁体中文版2005年在台湾出版,历经不少挫折,最终又在大陆促成了与世纪文景的合作。
《追风筝的人》毋庸置疑是一本好小说,但无论钱德勒还是谭光磊,都没预料到出版之后的大面积火爆。“这行做久了就会知道,书好绝对是必要条件,但卖到什么程度,却没有办法预期。”谭光磊说。
2014年,演员高圆圆在综艺节目上推荐《追风筝的人》,使得它在国内书市渐趋平缓的销售再度“爆炸”,近两年的销售数量超过了前八年的总和。谭光磊将此称为“神秘的突发事件”,“每本书和人一样,有它自己的命,《追风筝的人》确实是命比较好的一本书。”
版权经纪人其实是一种“文化翻译员”
记者:《追风筝的人》是你代理的第几本外国小说?从版权经纪人的角度,你怎么解读这本书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巨大成功?它给你后来的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谭光磊:具体第几本想不起来了,但《追风筝的人》肯定是我最早代理的几本书之一,也是我入行前半年卖出的作品。这本书当初虽然在美国热卖,但很多人都觉得阿富汗太遥远太陌生,不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所以没有考虑。事实证明这就是文学最美妙之处,即便故事发生的国度离我们很远很陌生,但书中关于友情与亲情、忠诚与背叛、寻梦与救赎,是所有人类共通的语言,所以这本书才能跨越语言和国界,得到世界性的回响。
《追风筝的人》对我的工作有很深远的影响,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我有了一本畅销的“代表作”,否则当时我才刚入行,手上根本没几家客户,也拿不出太有份量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引起出版社的关注,但是有了《追风筝的人》(以及后来的《风之影》)这样的代表作之后,不论是对内推荐书,或对外开发客户,都顺利很多,可说是我在这行站稳脚步的关键大书。
记者:你觉得一个优秀的版权经纪人需要具备什么资质?
谭光磊:版权经纪人其实是一种“文化翻译员”,你必须熟习国内和国外的语境和文化,能把国外的资讯用国内出版人熟悉或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样也要把国内出版人的需求和市场状况,用欧美出版人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中英文能力好只是基本,更重要的是能用“对的语言”去表述,可能是一个术语、一个简称,也可能是一句玩笑话,在这行做得越久,越觉得这种“文化转译”是最博大精深也是最困难的。
除此之外,当然就是对市场和资讯的敏锐度,能够举一反三,出版社说想找某类书,脑中要立刻调出手上合适的作品,还要针对对方出版过的书或阅读口味,去调整推荐的方式。还有,经纪人是居中协调的中介,很重要的一点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尽其所能让买方和卖方都开心。
记者:除了《追风筝的人》,你引进的《风之影》、《一个人的朝圣》、《别相信任何人》、《岛上书店》等话题畅销书都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能否讲讲你成功的秘密?
谭光磊:其实这个成功也算是误打误撞,因为我自己就是个爱看小说的人,非虚构类的书以前几乎不碰,所以刚入这行的时候主要也都在找小说,而文学书普遍来讲是比较难卖的,因为你要看到最后才能通盘了解故事,要判断一本小说能不能卖,难度和风险远高于一本经管书或励志书。但也正因我“只会”卖小说,又在入行第一年就代理了《追风筝的人》和《风之影》两本大书,后来小说就成为我的特色,吸引到更多小说见长的国外客户,以及国内专注在出版外国文学的出版社。
早几年跟大多数大陆出版社开会,人人都说不做文学、只做社科经管,从那时到处碰壁,到现在小说成为市场新宠,出版社纷纷来说想做外国文学,一路走来也是点滴在心头。现在我们公司的团队比较大了,有同事专门负责非虚构、儿童文学和童书,按理说都是相对“好做”的门类,但因为我们罕见地以文学书起家,非虚构和童书相对起步较晚,做起来比较辛苦,我也会鼓励他们,要能熬,版权代理这行要沉得住气,熬得够久,才能熬到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