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谁削弱了孩子的自信

2016-12-20马志国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病根智力大人

马志国

电话约定后,一位父亲找到我:“马老师,我是专门为孩子来咨询的,这回您可得帮帮我的忙了,真把我们难住了。您说该怎么办?”

我请他坐下来静静心:“别急,孩子到底出了什么事?”

“我们的孩子念初一,是个男孩子。性情上慢慢腾腾,畏畏缩缩,对学习没有热情,没有信心,一提学习自己就说不行,不愿意去学校。这不,学校刚刚考完试,别人都考个70到80分的,我们这个小子您说考多少?只考了个个位数,您说这可怎么办?老师让家长签字,他妈和我一看就着急了。孩子也吓得够呛,一边哭一边说,爸爸您打我吧。我知道这回不是打一顿的事了,我们商量着得向您求教了。”看得出,他脸上的笑容也是一种苦笑。

看来孩子是有点问题,难怪家长着急。可是病根在哪里呢?我试着让这位父亲讲讲他们家中的故事,特别是亲子之间的故事。

他说,孩子从小脑子就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曾带他去测过智商,大夫说他的智商不高。后来我们也感觉他确实说话做事好像脑子不太好……

孩子上学后学习不算好,越来越不好。我打过也骂过,为了激发他努力学习,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对他说,为什么和别人同样上学听课,同一个老师,你为什么这样不努力,这样没出息,你让我很失望。他妈妈也跟他说,你没看到吗,你爸爸对你都失望了。真的,马老师,这个孩子真的让我很失望……

我跟孩子讲,你爸爸经历过挫折,你要给爸爸争气,你一定要努力,要做“人上人,今后才能让别人不敢小瞧……

由于我在部队上工作惯了,在家里也像在部队那样,不自觉地就是指挥命令,对孩子很少有过笑脸,很少说笑话,特别严厉,常常是说一不二,孩子小时候,我一烦了就真的狠命地打孩子……

对了,说起打孩子,我们两个大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也经常打架。有时候,我打妻子打得见了血,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浑身哆嗦。有一次我把妻子赶出家门,孩子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当他从痛苦的回忆里走出来的时候,苦笑着摇摇头。

我很理解他的痛苦,但又不得不这样引发回忆痛苦的往事。因为咨询实践告诉我,要对一个症状做出准确的诊断,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

至此,对孩子问题的病根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印证。于是,我又一次咨询中约见了这个男孩。智商测验的结果表明,智力虽然不算很高,也属于正常。可是,沟通后了解到这男孩的确如我预料的对自己很没有信心。

在对孩子进行了必要的心理支持之后,我和孩子的父母又坐到了一起:“事情常常如此,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却在大人身上。你们孩子的情况正是这样。”面对他的困惑,我继续说,“教育孩子的问题是科学,马老师只好实话实说。”接下来我试着条分缕析。

首先,孩子的智力不成问题,没有毛病,属于正常。在心理学上叫作中常水平。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常水平,大约占总人口的97%左右。这证明说孩子笨是没有根据的。再说,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孩子的发展和成才不是由智力单方面决定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

那么,孩子为什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先讲述了拿破仑回忆自己的继母当年是怎样给他幼小的心灵注入自信的种子的故事。而后回到了他们的故事中来。

孩子很小的时候你们去测智商,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一是心理学研究认为7岁以前测的智商对于预测孩子以后智力的发展没有多大的价值;二是测试结果及其解释的科学性也不能保证。应该说,就是当初一个智商测验,让孩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成了一个“笨孩子”。此后,你们无时无刻不在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以致竟然从你这当父亲的嘴里不止一次地说出“你让我很失望”那样的话,并且,母亲又强调了这一点。孩子实在是闹不清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的。关于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孩子就是从大人特别是父母的嘴里听来的,而且孩子又常常按着大人的评价那样发展。在心理学上有个“心理暗示”,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一句“没出息”就会毁掉一个孩子,一句“有希望”就会成就一个孩子。来自大人的评价逐渐形成孩子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会像一个标签一样贴在人的身上,常常是那么难以揭掉,常常会伴随一生,让一个人果真如标签标明的那样发展。所以有人把这种心理效应叫作“贴标签效应”。你的那些“你让我很失望”之类的话,比你对孩子的打骂对他的心灵的伤害更大,简直是用一把又钝又狠的小刀—下—下地在削割着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这样的话如果出自他人之口,也许不会挖掉多少孩子的自信。可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又是最大的依赖和靠山。当一个年幼的孩子切身感受了父母对自己是那样的失望之后,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失落?他对生活还有什么希望?孩子的心灵实在招架不住父母制造的冰霜雨雪的袭击呀!

家庭的良好心理氛围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阳光和雨露。而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战争烟火,无疑给孩子原本悲;京的心灵的天空又平添了凄苦的阴云。孩子的心灵世界中缺少了甚至没有了阳光,再加上当父亲的不能做孩子的朋友,总不忘自己是“首长”(这种不能及时转换角色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角色固着”)整天板着面孔,甚至狠狠地打骂孩子。这不是让他没有希望的心灵更感到无助和无望吗?

再说,孩子还不能理解成人社会的许多许多事情。面对一个孩童父亲讲述自己的故事是要特别慎重的。你讲自己的挫折,讲要做“人上人”,讲不让人小瞧,也许在成人看来没有什么不好。可是,你知道孩子会怎样理解?我那么了不起的爸爸都不能当人上人,都有人瞧不起,我这样一个没用的人就更没有希望了……孩子就是这样常常跟大人理解的相反。这不是无形中加剧了孩子走下坡路吗?

随着我们的交谈,他由疑惑到领悟,由领悟到追悔:“您说得太对了,问题在孩子身上,病根在大人身上。我们这家长当得真是不称职。”

现在,最需要的是要给他们为人父母者以信心,于是我说:“不必过于追悔,谁做父母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失误。现在你们这么关注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好开端呀,一切还都能转变。”

第三次咨询我又见到了男孩的母亲,进行了必要的多向沟通。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很快取得了共识——像拿破仑的继母那样,不惜任何努力,通过艰苦的工作,给孩子的心灵重新注入一颗自信的种子。

猜你喜欢

病根智力大人
大人的快乐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找准“病根” 对症下药 精准帮扶结对贫困村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素质教育下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中国高血压患者的“病根”在哪里?
一觉醒来给你大人级卷发
欢乐智力谷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