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外文化因素对《金锁记》翻译的影响

2016-12-20吴倩琰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关键词:金锁记

【摘要】本文分析了文本外文化因素对张爱玲的自译小说《金锁记》翻译策略的影响,包括赞助人因素和社会文化体系因素。这些因素对张爱玲选用直译翻译策略起了关键作用。所以翻译研究必须扩大视角,重视文本外文化因素对译者的影响。

【关键词】金锁记;文本外文化因素;赞助人;社会文化体系

《金锁记》发表于1943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1971年,张将其翻译成英文——The Golden Cangue。作为《金锁记》的作者和译者,她比一般译者有更大的自由,但其译文中规中矩,并没有明显增删。这就需要从宏观角度,将作者的翻译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其中的原因。勒菲弗尔认为控制翻译的因素有:“赞助人”(patronage),包括个别的人或团体;第二是由评论家、教师、翻译家等组成的“专业人士”,他们关心诗学(poetics),包括一系列文学要素和观念,即文学在社会中起的作用;第三是意识形态,“指由形式(form)、习俗(convention)、观念(belief)等组成的支配我们行为的网状结构的东西”(罗承丽,2009:41)。

一、赞助人因素

“赞助人”因素对《金锁记》的翻译影响最大。The Golden Cangue收入了夏志清教授所编The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小说集由哥伦比亚大学东方学学会赞助,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属于哥大亚洲研究系列丛书。夏教授在前言中写道:本书可以作为他撰写的《现代中国小说史》的配套读本,每一篇文章前都附有作家介绍。尽管该丛书读者包括了美国的大学生和普通读者,但从赞助人来看,本书目的是学术研究,而非通俗性读本。前言中还说,小说集的目的是向西方展现中国现代小说的“力量和活力”(Hsia,1971),因此,对于所有的翻译,他都做了编辑,力求保障文章的“可读性和对原文的忠实”,除了一些细微改动外,所有的文章都能与原文“句句对应”(Hsia,1971)。鉴于此,张爱玲在翻译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时,会进行直译,并在她认为有必要的地方,进行注解。最明显的例子是书中经常出现“笑道”,这是旧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词,主要为引出人物的语言而用。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式,或只译“道”,或不译,即便两者皆译也会照顾说话习惯,译为“said with a smile”等。但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全都直译为了“said,smiling”这种比较生硬的说法。

二、社会文化体系

1956年张爱玲赴美后,开始用英文进行写作。夏志清教授对《金锁记》推崇备至,张爱玲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希望自己的得意之作也能进入美国市场。然而《金锁记》原文不足四万字,她显然觉得需要讲故事扩展才能打动美国读者。但1956年根据《金锁记》改写的英文小说Pink Tears被出版社拒绝,原因很直白:“所有的人物都令人反感……我们曾经出过几部日本小说,都是微妙的,不像这样squalid。我倒觉得好奇,如果这小说有人出版,不知道批评家怎么说(刘绍铭2013)。”1962年,张将Pink Tears改写成Rouge of The North后,夏教授建议张爱玲向美国杂志社投稿,但张在回信中说:“‘星期六晚报的小说似乎不是公式化就是名作家的。‘Esquire新文艺腔极重,小型杂志也是文艺气氛较明显。”她这时应该意识到自己作品的风格与美国主流文学界的风潮不符。的确,美国20世纪50和60年代是“垮掉的一待”和“黑色幽默”的天下。同时,作为一个来自东方国度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不符合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1967年,Rouge of The North终于在伦敦出版,但反响平平。因为“洋人所接触的现代中国小说人物,都是可怜虫居多;否则便是十恶不赦的地主、官僚之类,很少‘居间的,像银姊(七巧)这类‘眼睛瞄法瞄法,小奸小坏的人物,所以不习惯(水晶,2004:26)。”1968年,张将Rouge of The North译成了中文小说《怨女》,在台湾出版。尽管与《怨女》与《金锁记》已经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始终没有取得与《金锁记》一样的轰动。60年代末,张受夏教授之邀,翻译《金锁记》,可以说是一次无奈的回归。此时她的心态,已经有了重大变化,不会再想着迎合,而是试图向美国读者原汁原味地呈现她笔下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可以看出,《金锁记》的翻译过程历经曲折,中间经历了针对原文的三次“再创作”后才有了如今的译本。因而文本外文化因素对译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分析翻译作品时,应树立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理论能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Hsia C.T.(e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M]. New York &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2] 罗承丽. 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 2009.

[3] 水  晶. 替张爱玲补妆[M]. 山东: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4] 张爱玲. 红楼梦魇[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作者简介】

吴倩琰(1986—),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南京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翻译、教学、英语。

猜你喜欢

金锁记
浅议《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悲剧性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无法挣脱的命运圈套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性格悲剧
浅析张爱玲对《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女性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