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试题讲解的“三重三轻”
2016-12-20蔡明忠
将高考试题作为课堂学习材料已成为高中课堂教学的常态。借助例题可以传授新知识,提供思维模式,展示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积累地理学习经验,完善地理认知结构。讲解例题时,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目标,注重“三重三轻”。
一、注重思维引导,淡化结论记忆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回答高考地理试题需具备丰富而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更需要有灵活的思维方法。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认为:“知识不是需要学生接受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学生思考的对象”。高考试题只是借助知识载体,考查学生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以及提取、解读和运用信息等思维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单纯考查试题表面所呈现的需死记硬背的知识。
试题知识作为一种学习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应是学科思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应以学科思想为灵魂,使学科知识上升为学科思想,从而发挥学科教学的智力开发功能[1]。”讲解高考试题时,应将试题内容作为提升思维水平的载体,重点分析思维过程,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例Ⅰ:(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Ⅰ卷)根据图1,完成第(1)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该题如果套用强记区域知识的方式进行解答,则学生需先记住“甲所在图位于汉水谷地,甲城市位于秦岭山脉南坡,乙所在图位于黄淮平原,1月我国大部分盛行西北季风”等知识。这样学生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海量的区域地理内容。
讲解时可采用以能力为核心的形成性知识链教学方式。根据整体性原则,依据铁路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就能推测地形及气温的分布特征。遵循这一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甲城市所在区域的铁路与河流分布一致”这一信息推导出该区域为山区,从“乙城市所在区域的铁路、河流密布,且铁路与河流的分布不一致”,推测该区域是平原。再结合两地纬度相差不大,甲城市又位于河谷地区,南北两侧地势较高。由此推断甲城市受北部地形阻挡作用,冬季风影响较弱,而乙城市由于北部是平原,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所以冬季甲城市气温比乙城市高。
只强调知识类的记忆是没有智慧的学习,它只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例题教学宜从“重知识传授”向“重思想传播”转变,应避免只强调零散的知识积累而缺乏思维训练的现象发生。如例题Ⅰ应重点指导学生应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学会从已知信息推理出未知可能存在的事实。
二、注重本源回归,淡化新知深究
高考试题为了避免靠“死记硬背”就能获得高分的现象发生,地理试题多选取课本以外素材,并以新的情境呈现。同时,有些试题的语言表达专业性很强,明显超越高中生的认知水平。然而专家命制试题时,仍然是以中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为依托进行设问。解答试题所用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是课标和教材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不能迷恋高考试题而忘了“来路”,忘了教学的初始依据是课标和教材。
例Ⅱ:(2015年新课标全国高考Ⅰ卷)阅读图2和文字资料,完成第(2)~(3)题。
材料: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2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2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2)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并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2b)的原因。
尽管本题出现了超出学生认知的专业术语,而且试题情境也非常复杂,但该题涉及的地温、气温和太阳辐射等学科主干知识是各种版本教材重点表述的内容。讲解时首先将影响冻土形成的原因回归到人教版义务教材中国地理的“气温与气候”以及高中地理的“太阳辐射”和“大气受热过程”等内容。“东北地区冬季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气温很低,而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日照时间长,温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年温差很大。青藏高原冬季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所以气温较东北地区高。夏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比东北地区低很多。因此,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比东北地区小很多。”以上内容是教材观点的具体化。借助这些知识,学生能理解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青藏高原因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所以要形成同样的多年冻土,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就需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其次,将热棒新技术回归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热力环流”部分,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热棒的工作原理。据此,学生就能较易理解如下新知:“由于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使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到温度较高的地上部分,并与较冷的地上管壁接触,产生凝结,释放出潜热,然后回流到温度较高的热棒底部。经过这样反复循环,就可以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的大气。热棒倾斜设置可以使热棒深入铁轨正下方,增强散热效果,更有利于铁轨下的路基附近保持多年的冻土状态。”
试题出现新知识是高考的新常态,但掌握新知不是学习的重点。新知识只是考核学生能力的载体,不能因重视新知识而补充大量与试题新知有关,但却是非学科主干的边缘知识。“考生解题过程不仅需要现场学习题干中的新概念,还需辨析与选择该概念相联系的原理和规律并灵活运用[2]。”高考试题考查的新问题往往从平常所学的旧知识中迁移。讲解例题时,必须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分析考查的知识依存于教材中的章节内容,同时将学术形态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形态的学科知识。
三、注重学生解题体验,淡化教师思维直白
“学习体验是领悟知识的前提,在学习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构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观点[3]。”解答高考的每个题组都类似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试题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可寻,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学习,最终达到变未知为已知。因此,试题作为高考备考的重要元素,已从单一的练习功能发展到通过试题体验知识的呈现方式及立意要求,体验信息的隐藏方式及设问选择角度等功能。
例Ⅲ:(2013年新课标全国高考Ⅰ卷)阅读图3和文字资料,完成第(4)~(6)题。
材料: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3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4)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5)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6)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高中各版本教材均没有该题设问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该题需要根据材料信息,结合已有的观念、知识、技能去观察、分析、推理、探究,从而获得结论。讲解该题前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完成任务,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知识的存在,在解答中体验原理的应用,在困惑中反思自身认知的不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以此为基础再展示自己的分析过程及依据。
第(4)题依据图中信息和文字材料可以得出,维多利亚湖地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为高原上的盆地地形。由图可知该湖只有北部通向尼罗河,故地形较封闭;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所以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可推出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地势由高到低,结合图例可知尼罗河上游有多处瀑布,落差过大,因而阻挡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第(5)题重点依据食物链原理,结合题中材料“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等信息,可以推出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这为体型较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丰富的鱼类又为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此外,维多利亚湖缺乏尼罗河鲈鱼的天敌,从而导致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
第(6)题同样依据食物链原理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结合材料可知,由于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类,需吃掉大量的其它鱼类,这会导致原有的一些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比原有的鱼类大,导致不能用当地传统的捕捞技术和方法,这会冲击传统捕捞业,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新技术。
地理学习是一个主动发现、探索的过程。“许多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尤其是地理技能,只有学生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良性的师生互动就是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获得静态的符号性知识[4]。”教师必须提供学生阅读与表达的机会,搭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平台。讲解试题时,应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索,而后教师再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矫正探究过程与结论。
参考文献:
[1] 蔡明忠. 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2):11.
[2] 沈海燕.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教学策略[J]. 地理教育,2014(3):28-30.
[3] 蔡明忠.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体验需克服的几种现象[J].地理教育,2005(3):59-60.
[4] 张胜前. 良性互动与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