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版”网约车新政引各方热议
2016-12-20邹鸿强
邹鸿强
10月8日,北上广深联手出台“网约车新政”征求意见稿,这一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的网约车新政如一颗“深水炸弹”投入媒体江湖,一下子令舆论哗然,“京人京车”“沪籍沪牌”等规定细则引发公众热议。
就在各地网约车新政发布几小时后,占据网约车市场大半壁江山的滴滴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要与“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一起探讨新政”。随着各网约车平台相继表态,这一将对运营商、网约车司机和乘客产生多方影响的“新政”所引发的舆论风波还在不断发酵。
入行门槛高,户籍受争议
首先引发公众热议的是某些地方出台的网约车新政针对司机明确提出户籍门槛。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分析,限制司机户籍存在就业歧视问题,同时通过限制司机跨地域经营涉嫌违法设定行政许可。此外,他还对监管理念提出异议,“北京上海限制户籍,用人口控制治理拥堵,但是获得户籍的门槛已经很高,和教育、社保、养老、购房、买车都已经挂钩,所有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网约车细则,恐怕是不能承受之重。”
而这个关于本地户籍的硬性要求也立即在网上引出“挺”“反”两队人马。支持户籍门槛的网友认为,要求网约车司机必须是本地户籍可以使网约车市场更规范,降低安全风险;反对户籍门槛的网友则表示,本地司机才能开网约车是一种地域歧视,有管理“一刀切”之嫌。
网友@玄梓23386 认为,新规目的是规范网约车,确保乘客权益及乘车安全,也使服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但也有网友@逯遇通 表示,“我已经很久没有乘坐出租车了,都是使用的网约车,这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切都要顺应市场规律。”同时也有网友对这一新政要求连续发问,@顽皮道格 在评论里写道,为什么要1.8L以上排量,有何依据?轴距2700?好多城市出租车用的是新款桑塔纳,够2700吗?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其实硬性规定是一把双刃剑,但治理拥堵不一定从提高网约车的硬性条件入手。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北京、上海等地要求严苛的网约车新政细则出台后,黑车时代或将再次到来,不安全、随意加价、乱拼车、争抢乘客等现象将死灰复燃。而在当前出租车行业遭受黑车及网约车双重夹击的背景下,出台该政策实际利好出租行业;但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网约车,则陷入了政策严控、补贴减少的“尴尬境遇”。
社会意见多,理应留“窗口”
网约车平台公司中,作为网约车市场巨头滴滴方面对此反应较为激烈,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严苛的网约车新政将导致车辆供给骤减、司机大幅减少、网约车车费翻倍、出行效率大幅降低,同时会导致司机群体失业等不良后果。
滴滴的表态使得舆论热度进一步上升,许多平时享受过滴滴服务的网友开始加入论战,而认为滴滴服务存在隐患的网友则站在对立面。一时间,针对网约车新政的讨论夹杂着对滴滴服务的评价在网上讨论得如火如荼。
还有一些网友针对此次新政细则调侃道,这样一来,“网约车司机”实在是相亲优质对象,以后相亲的时候女方可能会这样问男方,你平时有空会开网约车么?要知道这个问题的信息量非常大:是否有车,是否2.0L或者1.8T以上的车,轴距是不是2700毫米以上,是不是合资品牌,是不是本地户籍、本地车牌……
针对这些争论,新华社评论《网约车细则要留出“窗口”》表示,从内容来看,各地对网约车的约束较严。根据施政效果来灵活调整网约车管理政策,是大数据时代管理者应有的态度。如今各地网约车细则陆续出台,但是细则的修改条件尚不明晰。开门立法之后应充分集纳社会意见,适时作出必要调整。给网约车细则留出修改的“窗口”是必要的,而且这个“窗口”应该使网约车各利益相关方都能够感受到清风的吹动。
据谷尼舆情监测统计,2016年10月8日—15日,涉及“网约车政策出台”相关报道总计31457篇,百度贴吧2034篇,微博22370条,微信文章1235篇,视频300多条。
由此可以看出网约车新政出台后,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中央媒体纷纷刊发报道,梳理新政要点,刊发解读文章。
舆论场之外,城市管理之中
网约车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兴事物,其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对于运营网约车平台的公司以及出台监管政策的政府,都是“大姑娘嫁人头一回”。这种情况下,孰是孰非,不能轻易下定论。
第一,网约车只是诸多新生事物中的一个代表,它彰显了开门立法、鼓励创新的新锐姿态。闭门造车不可取,立法更应打开门。监管机构需要有更敏锐的观察、更广泛的调研和更冷静的思考,新兴企业需要更充分的表达、更用心的发展和更理智的自律。网约车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府调和鼎鼐,既要听取网络舆论的呼声,也要关注网上“沉默的大多数”,还要关心那些压根不上网的人群的利益。在“网络问政”的年代,不能丢了干部下基层的传统。
第二,及时出台新政策保证消费者安全。网约车庞大的队伍需要兼顾和约束,驾龄、有无犯罪记录、信用记录等个人信用体系应成为考评关键门槛。此外,网约车平台需担负相关责任,为网约车消费者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买单。
第三,老年人及残障群体也是舆论场中沉默的群体。有媒体呼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开发出老人使用的智能手机和约车软件;另一方面,运营状态的网约车必须有明显的容易辨识的标志,在未载客的状态下必须对招手打车者提供服务,否则便可根据投诉进行处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