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报纸也有标题党

2016-12-20菜菜

中外文摘 2016年7期
关键词:匪首岳麓山贺龙

菜菜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旧中国老报人们对标题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如今的微信体,可谓标题党的开山鼻祖,其中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

脏话进标题其实另有洞天

“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20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有一年清明节曾去岳麓山扫墓。当时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虽然字数、题意与原标题毫无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妈的”三个字却又是一句国骂,因此,这一语双关的妙题令当事人啼笑皆非,而广大读者也忍俊不禁。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也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对他这样破口大骂?一时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究竟怎么回事?

原来是有人对他《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进行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仍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音乐的欢乐之中。这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恰恰说出了丰子恺画画的特点:人物脸部虽然没有眼睛鼻子,却惟妙惟肖。丰老很赏识这篇品评他画作的文章。事过三十多年,他还清楚地记得文章发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绵里藏针恰恰是别出心裁

“薄了烧饼,瘦了油条”

抗战时期,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公教人员不是东西”

1947年,法币大贬值,民不聊生,公教人员(旧时机关工作人员和学校教职员)等工薪阶层苦不堪言。武汉《大刚报》曾在头版头条刊出大字标题:

公教人员不是东西(主)

是东西也应当涨价!(副)

标题以诙谐幽默的口气,为公教人员的生存发出了一声呐喊。

“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已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次,某日报纸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实在无奈,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出报时,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仅仅一个“又”字,使谣言不攻自破。

如此标题党离不开祖师爷

在标题制作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老报人张友鸾。同时代人称他为“最风趣的报人”,说他“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逸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在张友鸾近30年的报界经历中,妙题迭出。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也可以拟出趣味来。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起的题目是“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新民报》抗战期间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以至于轰动了整个山城,迄今仍使人记忆犹新。

1943年,成都各大、中学校毕业生大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青年学子们深感出路问题严重,怨声载道。《新民报》社会新闻版“学府风光”一栏登载了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说该校厕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张友鸾当即挥笔制作了耐人寻味的标题:“川大出路成问题”。一语双关,警策动人,犀利无比,大为读者称赞。川大校长系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黄季陆,阅报大怒,但又无法发作,只能悻悻作罢。

猜你喜欢

匪首岳麓山贺龙
道德文章
爱晚亭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赢在气度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