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手段和形式创新研究

2016-12-20陈竹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陈竹

摘要:本文把“互联网+”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探讨了在“互联网+”思维下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手段和形式的途径,通过跨界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精准服务,吸收、接纳、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让志愿服务搭上“互联网+”快车,提高志愿服务的关注度、参与度、透明度,使志愿服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引领舆论导向,传递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其目标、主体、内容以及形式也因此更加多元化。把互联网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创造新的工作手段和形式,让“人人可公益”、“志愿服务定制化”成为可能,开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

一、跨界融合,载体创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提升服务效能

当前,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改变,用电脑、手机上网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嫁接到电脑、手机终端,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建立各种虚拟志愿组织,为志愿者和受助对象搭建沟通桥梁,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加强网络志愿者之间的联系。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一次志愿行为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监督者,极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关注度、参与度,把志愿服务推进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可以第一时间将志愿服务消息、项目情况、进展甚至资金管理等内容公布于众,让志愿服务活动进展更透明、更开放、更公允。志愿服务活动并不仅限于虚拟空间,它可以跨越虚拟社会到现实社会中开展志愿活动,而现实中的志愿组织也可以延伸到网络,形成网上网下志愿活动的良性互补。

二、整合资源,互联共享,打破时空限制,凝聚社会力量

网络的新兴和运用,让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志愿资源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盘活潜在志愿资源,有效实现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共享交换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信息共享,各地域、各人群、各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都可以在一个大的信息环境下参与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吸取经验,共同发掘志愿服务的共性,一起追寻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的使用效能,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推动着虚拟社区、朋友圈的兴起,以青年网友为主体、以虚拟社区、朋友圈为平台的新型志愿者组织开始出现在生活中。特别是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大众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它所蕴含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是异常强劲的。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推广成本,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而且降低了普通人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门槛。

三、数据分析,价值引领,助推精准服务,传递社会正能量

“互联网+”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利用“大数据”分析,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员、方案、对象等进行一一对应,更便捷地将志愿服务人员和大学生志愿服务需求相匹配,让最合适的志愿者出现在最合适的场合,实现志愿服务需求精准。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打造“PC+手机端”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让志愿者快速实现注册,服务项目发布得以及时响应,服务及时“兑现”,服务过程透明可视,服务效果随手评价;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到云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项目与需求达到智能有效对接,实现志愿服务“私人定制化”。

志愿服务也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怀,以社会主流价值观抢占新的舆论场,打造时代感强、受众面广的活动推广新路径,积极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正气之风,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进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方式方法,让人人皆可成为一名志愿者,人人皆可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所有人的爱心、文明和力量,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温暖着社会上每一个人,将成为持续不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科,向宇森.微时代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6).

[2]范忠烽,吴文衔,吴长虹,李哲.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模式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8).

[3]仝泽民,林强,仝丽.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4(09).

[4]范忠烽,李哲,吴文衔,吴长虹,何小春.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模式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

[5]刘波亚.网络大学生志愿服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拓展和延伸[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