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创作,或已迎来中产时代?
2016-12-20牟燕红
牟燕红
就像餐桌上的八大菜系各有成色,电视剧作品也有“两大题材十大类型”之分。其中,两大题材指的是现实题材与古装题材。今天,我们单独聊聊现实题材。现实题材这一类型覆盖颇广,包含主旋律剧、青春偶像剧、涉案剧、家庭伦理剧、传记类电视剧在内。每种类型下仍有细分,比如主旋律剧就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政治题材电视剧、军旅题材电视剧、农村题材电视剧等。从1958年6月15日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中国电视剧经历从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再到蜚声海外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是现实题材经历曲折艰难与荣耀辉煌的近六十载春秋。
当我们在谈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时候,我们谈的是什么?
当下:
现实题材被唱衰?
曾几何时,现实题材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俨然中流砥柱势不可当。而今,现实题材竟然被沦为“被呼唤、被渴望”的境地。你可以说,这是电视屏幕被仙侠、玄幻等IP承包后的集体反思;也可以指责影视创作者江郎才尽、岌岌可危;更有甚者,矛头直指“资本”,称其搅乱一池清波。从业人士不乏真知灼见,汪海林说,“电视剧的选片权掌握在色情狂的手中。”余飞说,“评价体系有问题,整个行业都会烂。”汪俊说,“现实剧已走向绝路,《小别离》或是最后一部现实剧?”……关于行业、关于现实题材剧,唱衰之声此起彼伏。现实题材电视剧真的不行了吗?
这也许过于危言耸听,2016年上半年播出的《欢乐颂》,就是一部收视与口碑俱佳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在网络平台上,《欢乐颂》单日最高播放量突破6.8亿次,总网络播放量超过180亿次,剧名提及量超236.6万次,话题搜索量超7.8亿次。该剧在YouTube上总点击量突破5030万次,单集点击量突破164万次,两项指标均创下该平台2016年记录,在2016华语剧目中排名第一 。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的CSM52城收视情况也颇为乐观,其中浙江卫视CSM52城平均收视率为0.982,东方卫视的CSM52城收视率为1.233,一度位居同时段电视台收视宝座的冠军与亚军。这对于现实题材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欢乐颂2》也于9月27日在上海开机,神话是否还将延续,值得拭目以待。
暑期档接近尾声,此前被广为看好的大IP们纷纷扑街之际,《小别离》逆流而上,叙事外壳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三个家庭面对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的故事。但其引起的震荡却是不言而喻的,抛开它的收视与话题不说,单看它的影响力,就“触动了中产阶级神经”一条,足以使它成为一部教科书级别的作品。汪俊的作品,向来擅长于从中产阶级的维度以小见大。他钟爱于知识分子般的自嘲,他沉浸于黑色幽默所带给他的思考。“中产阶级受到的教育,包括他们的经济地位,可能让他们会有更多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的价值观跟我是相对吻合的,这或许是根据我的趣味来的一种戏剧的样式吧。”
另一部引起轩然大波的现实题材作品是《中国式关系》,播出一个月以来,全网播放量接近20亿次,算得上是进击中的潜力股。电视台的收视率也是遥遥领先,双双破一。其在微博上的话题关注度甚高,关于国人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友情关系、暧昧关系、上下关系、利益关系等引起了强烈的讨论,而其主人公“马国梁”被认为是从机关内的“中产阶级”进入到“体制外中产阶级”的转变,尤其是在经历了体制内外的双重磨炼后,坚韧的中年男人让各种“中国式关系”成为人生必经的一场洗礼。剧集引发广泛讨论的原因也在于其“在中产言中产”,被赞“接地气”。
这些现象的背后,代表着现实题材的创作,或已迎来中产时代?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的正确性,我们特地采访了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经验颇丰的编剧王立扶,听她聊聊当前现实题材创作的流变,以及对当前“照搬现实”的“伪现实主义”的担忧。
演变:
从公众生活到私人生活
人们习惯把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一段时间称为转型期。《渴望》《围城》《外来妹》《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我爱我家》《一地鸡毛》《北京人在纽约》等现实题材电视剧成为炙手可热的现象级电视剧。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58年6月15日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到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至今。前一阶段的现实题材主要集中在对历史的反思、对改革的呼唤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剧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寻找回来的世界》《便衣警察》等作品。这些作品能够突出时代特色、深刻反映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电视剧作品更多的是集中于对集体生活、公众生活的描摹。
导演毛卫宁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作品更多的是关注公众生活,这是受到当时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影响。到了90 年代,我们的电视剧开始侧重于日常生活。随后,电视剧开始从公共生活走向私人生活,更多地向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靠近。比如说我们很多的家庭生活剧反映的是婆媳争斗、家长里短。”
人们习惯把90年代至今的一段时间称为转型期。《渴望》《围城》《外来妹》《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我爱我家》《一地鸡毛》《北京人在纽约》等现实题材电视剧成为炙手可热的现象级电视剧。《渴望》热播时万人空巷的场景,至今仍无法超越。这一时期的电视文化成为文化的主要角色,电视剧作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由于它蕴涵的多重文化品格,使得它所呈现给观众的美学趣味也多种多样。
人们的视野开始转向了私人生活。
1999年无疑是优秀电视剧百花怒放的一年。那年在《还珠格格》和《雍正王朝》的夹击之下仍稳居收视前沿、中央电视台播了三遍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的就是透视当代人情感生活的《牵手》。出现了《永不瞑目》《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作品。
千禧之年后的现实题材作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花齐放,以赵宝刚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为代表的“青春三部曲”,80后与社会话题贯穿其中。随后的《蜗居》《双面胶》等,都是紧紧围绕社会热点话题,比如“闪婚”“裸婚”“房价”等与时代息息相关的话题,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而以《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代表的“婆媳剧”开创了现实题材的又一江湖流派。
《媳妇的美好时代》一开播便创下北京卫视电视剧开播收视率最高数据10.22%。根据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数据显示:开播当天25个测量仪城市,电视剧时段排名第一是北京卫视, 两集平均收视率为9.13%,市场份额为2.87%。第二天播出三、四两集,平均收视率再涨1.09%,两集平均10.22%。在25个测量仪城市中,电视剧时段排名北京卫视仍居榜首,市场份额为3.07%。以它为代表的现实题材剧具有明显的特征:能够从普通人家的故事中发掘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的精髓,以张扬蕴涵其中的温情脉脉的东方美德,很有“东方特色”。
而今年,《欢乐颂》《小别离》《中国式关系》的热播,又带动了新一轮的现实题材热,在王立扶看来,它们都是关于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的作品。“围绕人们的现实困境不再是温饱线上的衣食住行问题。脱离了最基础的物质需求,这些作品开始重视人的精神生活。现实处境不再是解决人的生存威胁,更多的是关注到人物非物质层面,把触角延伸到教育、社交、精神焦虑等方方面面。”
最后,王力扶总结道,现实题材在创作时需要警惕一大误区:“不要认为,我写的东西跟现实一模一样就叫现实主义了,其实那就是素材。”素材是什么?素材是特征模糊的东西,素材里没有美和思想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创作素材来自社会新闻,但是最后写出来的东西跟社会新闻风马牛不相及,大师的创作注重的就是美和思想力的表现。”因而,现实题材在创作时要规避这一问题。当然,她对我们提出的“现实题材的创作,或已迎来中产时代?”这一命题的思考予以了肯定的答复,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创作下一部作品时,要紧紧地结合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创造出具有时代标杆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仅仅创作出迎合中产阶级口味的作品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实题材的探索也将随着历史的车轮不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