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016-12-20柏雪梅
柏雪梅
【关键词】 教学方法;求知欲;注意力;
发散思维;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2—0050—01
小学生正处在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的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从不同角度选取素材,积极挖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用内容,采用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创造愉快融洽的课堂气氛,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接受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激发探究欲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去激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发生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探讨的习惯。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可以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状态。
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自己准备教具也是一个掌握课堂的很好方式,有一些很简单的小道具,可以交给学生课前先做好准备,如果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具的准备,上课的时候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们有更高的参与性,也能让他们有课堂主人翁的感受,从而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质量。其次,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器材开始越来越流行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具有方便快捷,可以重复利用的特点,也有丰富的色彩和完美的动态呈现,在外观上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设计课堂提问
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体味探究乐趣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通过“巧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学会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也很深刻。
四、教学活动有序递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的过程,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通过分组探究讨论,互相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之悦。针对知识形成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五、注重培养发散思维
拓“思”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六、正视差异,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要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使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可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给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