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海屋檐下》
2016-12-20马竹清
马竹清
【摘 要】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夏衍创作于1937年。《上海屋檐下》是其剧作从历史题材转向现实题材的标志,较全面地体现了夏衍剧作的主题取向和艺术风格。1939年在朱端钧导演下,由怒吼社在重庆首演。2015年在王筱頔导演下,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复排。
【关键词】《上海屋檐下》;三幕喜剧;浅谈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32-01
《上海屋檐下》描写了抗战前夕上海弄堂里住着的五户“小人物”的命运悲剧。贫寒的小学教员赵振宇,一个富有喜剧色彩的人物,虽然贫寒但却是一个乐天派,就算生活再窘迫,都不忘关心国内外大事,依然每天坚持看报纸。对待其他人,他也是持宽容态度。失业的银行小职员黄家楣,一个爱面子的知识分子。娼妇施小宝,一个从农村来的没有文化的妓女,虽然没文化但也非常有爱心。报贩李陵碑,一个悲剧人物,对外说儿子去远方了,其实儿子是死在了战场上。小职员林志成,一个因生活所迫而背信弃义的人,但同时又是个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却软弱、缺少决心和勇气的人。杨彩玉,一个有文化的进步青年,是恋爱至上主义者,外表坚强可内心却是脆弱的。他们都是在社会挤压下的不幸人物,他们有各自的不幸。作者通过此剧生动再现了当时上海的市民生活,揭示了造成这些人不幸的社会制度。
作者运用自然环境暗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又通过生活环境,写出了生活的艰辛。整场剧以梅雨贯穿始终。因为当时正是“西安事变”不久,梅雨是自然界的天气,作者用这种天气贯穿整场,使得该剧气氛压抑、沉闷,也显示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人们难以喘息。只能供一户人家居住的地方,却蜗居着五户人家,在这狭小的地方,更使人感到憋闷,压抑。
《上海屋檐下》体现了夏衍剧作的艺术风格。首先,夏衍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动人心魄的情节因素,发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在含而不露的如实描写中,展示出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剧中人物都是按生活给定的形式存在,可是当这些人和事被聚集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时,又达到了一种催人泪下的效果。
该剧以林志成、杨彩玉、匡复三人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展开。杨彩玉与匡复恋爱并结婚,但匡复在“四一二”政变中被关入龙华监狱。她忍受着生活的苦难,直到以为丈夫已死才与受丈夫所托照顾自己和女儿的林志成同居。匡复出狱后,与妻女重逢,本应该其乐融融,却让每个人都面临艰难的选择。杨彩玉对匡复的爱一如既往,但与林志成同居多年,感情也很深。面对即将离去的林志成,她难舍难分,精神负担很重。林志成是个富有同情心、正义感但又软弱、缺少决心和勇气的人,面对突然出现的匡复,他感到狼狈不堪,感到内疚,打算退出这个三角关系。而匡复面对既成的事实,心里也充满着矛盾,他深爱妻女,渴望重新建立美满的家庭,但在入狱的十年里,其实已经物是人非了。在这十年间,他事实上没有履行让妻女幸福的诺言,没能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对林志成的帮助,他是应该感激的,林志成和杨彩玉的同居是可以谅解的,因此,当他得知他们二人并非仅仅为了生活才同居,也是有感情的时候,他做出了理智而又坚定的选择——悄然出走。夏衍细腻地描绘了三个人物之间的纠葛和难以言表的内心痛苦,使该剧成为一首揭示人物心灵世界的政治抒情诗,无情地抨击了造成他们生活苦难的刽子手。
其次,立体复合式的戏剧结构,也是夏衍戏剧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该剧除了紧紧围绕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三人之间的关系展开外,还展示了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其他几户人家的生活情景。尤其是银行小职员黄家楣一家的情形更令人唏嘘。父亲含辛茹苦供黄家楣上了大学,满以为他在上海有了出息,千里迢迢来看他,却正赶上黄家楣已经穷困潦倒,失业在家。为了不伤父亲的心,他遮遮掩掩,私下拿衣服去当铺,准备换点钱,却不料被父亲看破。父亲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把自己仅有的几个零钱留给儿子后急急忙忙回乡下去了。作者真实、微妙地表现了父子各自的心情。
剧中林志成、杨彩玉、匡复三人的矛盾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深入,作者写出了他们性格发展的艰难性、曲折性、可变性。该剧以林志成、杨彩玉、匡复三人的生活遭遇为主,以其他几户人家的生活为辅,组成了一部20世纪30年代上海中下层人民生活的交响曲,有着浓厚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收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整部剧被黄梅时节的郁闷气氛笼罩着,梅雨成为剧中人物生活的一部分,以自然气氛渲染人物心境,影射当时的政治空气,衬托小市民灰暗阴沉的生活,带有含蓄的诗意。
最后,夏衍的剧作具有朴素、真实、含蓄、精炼的艺术风格,富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魅力。全剧描写了五户人家,看似五条线,五种生活,却能通过人和物把五条线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全剧形散意不散。作者以独特的手法刻画了五户小人物的生活,深刻展示了小人物的内心与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