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海吕剧的起源与特色
2016-12-20陈阵
陈阵
【摘 要】我国戏曲文化丰富多彩、品种繁多,且极具地方特色。起源于山东的吕剧就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区域风格,2008年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着眼于东海地区吕剧的发展,研究东海吕剧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分析东海吕剧的特色。
【关键词】东海;吕剧;起源;特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18-02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一、东海吕剧的起源与发展
(一)东海吕剧的起源
张斌先生所著《吕剧音乐研究》称:“扬琴是苏北老黄河和淮河流域下游的产物。经常活动的大地方有淮阴、扬州、蚌埠、凤阳等地;小地方如丰、沛、肖、砀更为普遍。逐渐传布至山东东北等地。据老艺人郭福山介绍,1898年左右广饶东寨村张兰田、张治田去凤阳拜师学艺,带来《凤阳歌》;诸城朱西太去江苏宿迁学艺,带来《洞宾戏牡丹》等节目,……从琴书主要曲调《凤阳歌》来看,也说明琴书是由南向北传布的。”“琴书立谱以来最早的艺人殷田昌就是邳县大闸人;贺金城、茹兴礼等也是先后由苏北、皖北来山东的。”可见,东海县是琴书由南向北传布的必经之路,也是早期琴书最流行的地方。上述提到的邳县、宿迁两地距东海仅百里之遥。吕剧中沿用的曲牌《姐儿调》就是东海县最为流行的民间小调《姐儿溜》,现在已列入江苏省“非遗”保护名录。再如《画扇面》,东海境内叫《绣花灯》,至于《太平年》《莲花落》《铺地锦》《银纽丝》《上河调》《下河调》《叠断桥》《茉莉花》《凤阳歌》等吕剧曲牌,在东海境内能歌善唱者比比皆是。东海方言和山东方言同属北方方言区,语言很相近,加之东海早期是山东省临沂地区所辖(1953年划归江苏),受齐鲁文化影响较深,乡风民俗和山东几近相同。因此,吕剧和东海有着斩不断的历史渊源。
(二)东海吕剧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吕剧已在东海产生重大影响。当时东海的南路琴书艺人老汪(汪培清)已在苏北、鲁南大有名气,他自带篷布到各地搭棚演出。老汪有“一挂鞭”的美誉,几十句的垛子板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老汪是将山东境内吕剧新唱腔传入东海的第一人。
1960年3月,在东海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东海吕剧团成立了。在山东省惠民地区吕剧团、济南市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等团体的扶持下,在吕剧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张传海、张玉升、等人的言传身教下,在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的细心指点下,东海吕剧团“出人、出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成就了一批献身东海吕剧事业的优秀人才。东海吕剧的“新生一代”塑造了人民群众熟悉的人物形象,演出的剧目贴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唱红了苏、鲁、豫、皖等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海吕剧团创作了大型现代吕剧《红丝带》,参加江苏省的剧目调演,曲作者徐福松把《打新春》《凤阳歌》《连哩啰》运用到伴奏、伴唱和唱腔部分,得到省戏曲音乐专家的高度赞扬,称赞《红丝带》的音乐是民间音乐与戏曲音乐的巧妙结合。2010年和2012年创作的吕剧小戏《称爹》《一抹残阳》中的伴唱是用老腔老调和老《凤阳歌》的框架写成的,曲调朴实而诙谐。这些曲牌的创新运用说明了曲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传统,让东海吕剧的地域性韵味更加浓厚,更好地为东海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服务。
(三)吕剧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三中全会后,东海吕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创作演出的现代吕剧《红丝带》《五九看柳》《春打六九头》《女儿情》《山乡情》《草莓扣》《称爹》《一抹残阳》《没掀开的红盖头》等一批优秀剧目分别获得省、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第七届江苏戏剧奖·小品奖——优秀剧目一等奖”、“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奖”,创造了新的辉煌,为东海县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推动作用。目前,东海吕剧团是除山东省以外全国唯一的吕剧团,现已加盟江苏省演艺集团,并入选江苏省“非遗”名录,成为”文化江苏“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女士为东海吕剧团亲笔题下“江苏吕剧一枝花”。对东海吕剧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扬。热爱东海吕剧的观众们称东海吕剧团是“庄户人自己的剧团”。
二、东海吕剧的特色
(一)戏曲与曲艺的结合
东海吕剧曲调质朴优美,有着浓厚的地方气息和地域特色。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戏曲表演,更是一种戏曲与艺术的结合。自1900年吕剧登上戏曲舞台,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吕剧的表演推陈出新,不断融合其他曲艺的精华并保持了吕剧的优秀传统。可以说,吕剧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了一门艺术,更具专业化。
(二)表演形式的质朴
东海吕剧的表演细腻大方,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刻意追求程式化的动作展现,易和观众沟通,具有大众化特征,更擅长塑造现代人物。这与其他剧种有着很大差异。东海吕剧的表演艺术形式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吕剧表演采用济南方言,更体现了山东地区特殊的语言风格,同时,吕剧表演所需要的伴奏乐器都是普通常见的。表演形式简单、贴近实际,这些特点使得吕剧发展迅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内容丰富精彩
东海吕剧是一个发展于民间的艺术剧种,它印记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内容驳杂繁复,异常精彩。当地百姓把吕剧称作“说黄瓜,道茄子,打老婆,骂孩子”。这显然是说吕剧的表演内容囊括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由此带来深厚的生活感悟。
(四)唱腔通俗优美
吕剧的唱腔经过一百多年的千锤百炼,再融合其他剧种的优美唱腔,逐渐发展成通俗但不失优美的腔调。吕剧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唱法,曲牌数目众多,而且演员大多来自人民群众,唱腔主要是从山东琴书演变而来,主要以济南方言的形式表演,声色优美,地方特色风格显著。东海属于山东琴书的南路琴书覆盖区,语言相近。吕剧的规范语言标准是“济南官话”。而东海吕剧的语言既有济南话的成分,又有本地乡音的流露。音乐是语言的升华,东海吕剧的唱腔、旋律、框架结构和山东吕剧一致,但演唱韵味有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语言的差异。吕剧音乐中的《姐儿调》在东海县西部叫《姐儿溜》,东部叫《打牙牌》,还有的文献上称为《中河调》,已被录入江苏省“非遗”保护名录。吕剧中的《上河调》在东海也称为《上河调》或《剪靛花》《玉美人》;吕剧中的《下河调》在东海也称之为《下河调》或《放风筝》《下盘棋》,吕剧曲牌在东海能歌擅唱者甚多。东海吕剧团的曲作者把这些民间小调引用到吕剧的伴奏音乐及唱腔之中,令观众感到亲切入耳、耳目一新。
三、结语
东海吕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几代东海吕剧人不断奋斗、弘扬艺术文化的历史。社会在发展,东海吕剧也在发展,每年近二百场的送戏下乡及各类演出活动,变化的是剧目和形式,不变的是坚定的发展信念和誓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东海吕剧将在新的时代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