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思明:倾情一生为人民

2016-12-20布依

晚晴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思明布依族少数民族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贵州省优秀的领导干部,八届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晚晴》杂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思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0月22日在贵阳逝世,享年85岁。

王思明一生胸怀坦荡,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热爱祖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保持公仆本色。他严于律己,对家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深受贵州广大干部和人民爱戴。退出领导岗位后,仍十分关心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传承贵州民族文化、保护布依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我是按照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办事。”

出生于1932年6月的王思明,自17岁离开家乡花溪投身革命以来,从惠水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该县最年轻的县委书记,后来又历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电局局长、州政府秘书长、常务副州长、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贵州省委统战部部长、政协贵州省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副主席等职。这位从民族地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优秀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从基层工作经历中汲取了脚踏实地地为百姓办事的为政思想,也培养了他怀抱一生的深厚民族感情。

很多人都听说过“双枪老太婆”的故事,解放初期,在贵州当地也有一个能使双枪的女匪首,名叫程莲珍。程莲珍本出生在贵州省长顺县一个普通的布依族家庭,因年轻时容貌美丽,被大地主抢去做了小妾。后来,丈夫暴病身亡,为了保护自己和年幼的女儿,程莲珍学会了打枪骑马。1949年贵州解放后,盘踞在贵州中部的土匪“总司令”曹绍华采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封程莲珍为“大队长”,强行拉她入伙。程莲珍从此隐匿在山林间,利用贵州复杂的地形同进剿的解放军对抗,使数十名解放军战士伤亡。

1953年春天,程莲珍被捕获,暂时关押在惠水县等待处置。据说,时任西南军区参谋长的李达将军将此事向毛泽东主席作汇报时,毛泽东说,好不容易出了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人家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我们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总之,不能一擒就杀……

当有关不杀程莲珍的消息传到惠水县时,许多干部战士感到不解。省军区和省有关部门领导亲自到惠水召开党团员会,传达党的宽大政策,为大家做思想工作。1953年6月5日,惠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数千人的群众大会,当场释放了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匪首。程莲珍获释不久,政府又找回她失散多年的女儿,将母女二人的生活安顿下来。程莲珍对政府感激不尽,几次配合剿匪部队到深山老林,用自己的经历劝说隐匿的土匪投诚。在她的努力下,先后就有20多名土匪向政府投降,惠水、长顺一带的安全隐患迅速消除了。

1958年,王思明担任惠水县政协主席后,县委安排程莲珍做了政协委员。有人不解地问:“怎么能安排她做政协委员呢?她以前可是个土匪啊!”王思明回答说:“毛主席指示把她释放,这是按照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办事。”此事在“文革”期间竟成为王思明的十大“罪状”之一,王思明也为此受到了冲击。1985年王思明调到省委统战部后,将有关程莲珍经历的素材提供给布依族作家王廷珍,由王廷珍创作出小说《一个女匪首的传奇经历》。此后,王思明又联系到总政歌舞团,将小说拍成了4集电视剧《蒙阿莎传奇》和《布依女》。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布依族女匪首被共产党政策感化的故事迅速传播开来。

“如果给老百姓办事也算犯错误,那我宁愿回家种地。”

1970年“文革”期间,刚刚从“牛棚”里被“解放”出来的王思明被委任为惠水县雅水区水头水库指挥长,带领4000多人修建水库。虽然在“文革”初期便受到冲击,被强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王思明还是不计个人恩怨,承担起重任。整整两年,他吃住在工地,并几次跑到贵阳,从省水利厅请来总工程师李家平指导修建工作。为这件事,他又遭到“造反派”的攻击,说他重用“反动学术权威”来压制贫下中农。王思明毫不妥协,据理力争,终于排除了重重干扰,将李家平留在工地现场指导。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蓄水800万方的水头水库建成了,至今这个水库还灌溉着雅水区的鸭戎、鸭寨等几个乡的农田,造福惠水一方百姓。

水头水库建成后,王思明被调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任县委副书记。王思明到任时,三都县城还是全州12个县、市中唯一一个无自来水的县城。看到老百姓吃水困难,王思明十分着急。可是修建自来水必须要有管道,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到哪儿能搞到水管呢?县里倒是有一批存放暂时不用的水管,但是属于农用物资,不能随便动用。为了尽快解决三都县城老百姓的吃水问题,王思明调用了500米贮备水管修建自来水管道。不久,上级派人来调查,王思明的一个老同学提前向他透露了此事,要他做好准备。王思明对老同学说:“如果给老百姓办事也算犯错误,那我宁愿回家种地。”当调查此事的省、州干部了解到王思明的确解决了老百姓吃水问题时,也为王思明毫无私心的行为所感动,只要求王思明在规定的期限里将水管归还。王思明找到贵阳铸铁厂厂长潘明昌,刚开口说明来意,厂长马上说:“哦,我知道您,您为咱们三都人民做了件大好事,水管的事情没问题,一定尽力帮助您归还。”

以上发生在“文革”中的两件事,虽谈不上惊天动地,却体现了王思明坚持真理、敢做敢当的个性。在担任省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等职期间,他同样以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团结党内外各方面人士,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统一战线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1983年贵州省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工作以后,王思明带领着贵州省统战系统的职工为智力支边、扶贫开发、富民兴黔献计出力。20年来,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扶贫办和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有关领导40多人以及省内外参加智力支边工作的人数达5万多人次,共为贵州争取到各类项目数百个,资金逾百亿元。

“我是布依族人民的儿子……”

王思明常常说:“我是布依族人民的儿子,更是中华民族的儿子,只要有一分力我就要尽一分力。”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晚年,王思明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上来。他四方奔走、牵线搭桥、寻求捐助,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修路饮水、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做着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

长顺县改窑镇猛波村与外坝寨是偏僻的民族村寨,少数民族同胞的出行极不方便,要求解决交通问题的呼声十分强烈。1998年,王思明得知这一消息后,多次向省里和县里的交通部门反映,得到了省、县的重视和支持,拨给经费20万元,用了两年时间修通了两个村寨的公路,解决了少数民族同胞运输化肥和农副产品的困难。

1999年,王思明参加驻黔全国人大代表对贵阳地区的视察活动和座谈会,他在会上提出:修建一条花(溪)孟(关)公路,促进贵阳5个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他的提议得到代表们的认同,并得到贵阳市有关部门的同意。经过两年时间,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花孟公路修建完毕,花溪-孟关-小河经济特区的产业带也由此初步形成。

一生中工作过22年的惠水县被王思明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离开惠水后,他仍然不忘惠水的发展,不忘惠水的人民。从1994年开始,王思明从省改水办争取资金,先后为边远的野马三槽长安乡、王佑区解决了饮水问题,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布依族、苗族同胞终于喝上了放心水。

在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方面,他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织金县有一所大木嘎小学,数十年来小学培养出许多少数民族人才,可是学校校舍破旧,条件也十分简陋。1996年省布依学会在织金县召开年会期间,王思明动员与会代表捐款1万多元支援该校。后来在省政协委员周培贤的牵线搭桥下,香港企业家沈国芳女士慷慨捐资27万港币,重新修建了一所小学。如今学校焕然一新,当地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环境也大大地改善了。

三都水族自治县有个身残志坚的水族教师陆永康,为了水家的孩子能够受到教育,他“跪教”36年。王思明得知陆永康的事迹后,感动不已,专程赶到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镇羊福小学探望慰问陆老师,并当场题写了“民族师魂”的横幅勉励他。王思明还把身上带的1000元钱送给了陆老师的妻子。在小学校,看到校舍简陋、学生没有食堂就餐,王思明回到贵阳后马上与省慈善总会研究,为该校解决10万元资金。

……

正因为他为少数民族同胞所作的这些努力,因为他饱含着的民族感情,众望所归的王思明也博得了人民的拥戴。

猜你喜欢

思明布依族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关于思明和他的日记
全国冠军谢思明经典中局赏析
书的自述
少数民族音乐
沙湾生态园 布依族文化开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