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海区网箱生态育苗技术
2016-12-20陈文博宋晓阳李艳秋
文/孙 阳 刘 彤 陈文博 宋晓阳 李艳秋 郝 佳 王 骏
刺参海区网箱生态育苗技术
文/孙阳刘彤陈文博宋晓阳李艳秋郝佳王骏
为解决自然海区刺参网箱生态育苗过程中,网衣污堵造成的水质恶化和桡足类危害刺参幼体问题,进行了双层网衣网箱和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 Boone)控制桡足类试验。对比试验结果:双层网衣组刺参苗的成活率达到1.73%、变色率高达74%、规格达到4.26万头/kg,显著高于单层网衣组;投放凡纳滨对虾组和投药组网箱内桡足类数量相近,分别为112个/m3和84个/m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8个/m3,实际生产中采用两项新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育苗后期刺参苗死亡减产的问题,避免了药物的使用,提高了产量。
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隶属棘皮动物门、楯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被列为海味“八珍”之一,近些年刺参养殖业发展迅猛,已成为辽宁地区最主要的水产养殖经济种类。
目前,刺参养殖企业所需苗种主要由工厂化育苗提供,生产中存在大量使用抗生素、消毒剂,苗种体质弱、环境适应力差、投放后成活率偏低等问题,已影响到刺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刺参海区网箱育苗是一种生态育苗方式,由于在自然环境中全程培育,苗的活力强、成活率高,深受市场欢迎。但也存在着育苗后期网衣污堵严重、水交换量减少造成水质恶化和桡足类大量繁殖影响参苗成活率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双层网衣网箱,育苗后期割掉外层密眼网衣,有效保证水交换,增加饵料附着;通过投放凡纳滨对虾苗,有效控制桡足类生长,提高了参苗成活率,探索出稳产、高效的水质调控和海区网箱生态育苗新模式。
一、材料与方法
1.海区条件
近岸内湾,涨落潮水流变化相对稳定,流速缓慢,风浪较小。海区环境条件符合GB/T 18407.4要求。生态育苗海域水质应符合NY5052。低潮时水深6 m。育苗期间水温17.91℃~22.25℃、溶解氧6.38mg/ L~7.26mg/L、盐度31.56~32.03、pH 7.92~8.06。
2.试验网箱
对照组网箱网衣为200目。试验组为只在相对一侧的壁上内衬40目网衣的双层网箱,网箱规格均为5m×5m×4m。附着基采用规格为40cm×25cm的23目聚乙烯网袋,每箱100吊,每吊40个网袋。
3.双层网箱育苗对比试验
试验设双层网箱和单层网箱(对照)2组,每组各设3个重复。选取自然产卵孵化至小耳阶段的刺参幼体,按1000万个/箱投放,试验第4天,按250ml/箱浓度投喂一次海洋红酵母,每日巡查,用 YSI水质分析仪、便携式水质分析试剂盒跟踪监测外海区、网箱区水质,观察网衣是否破裂、幼体发育情况。当网衣严重污堵,检测水质中氨氮达0.3mg/L、亚硝酸盐0.15mg/L时磷酸盐0.25mg/L,将试验组双层网衣的200目网衣割掉,露出40目网衣,试验为期60天。试验结束后按箱统计刺参苗的重量、定量计数,计算刺参苗种的成活率及变色率。
4.桡足类控制试验
试验设对照、投药和投虾苗3组,每组设3个重复,试验用不带有特定病原的凡纳滨对虾苗购自普兰店市皮口镇兴大水产有限公司,规格0.8cm。灭蚤灵-Ⅲ由河北新世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刺参小耳幼体投放密度、日常管理同1.3。参苗附着基本完成后,投虾苗组按100尾/箱投放凡纳滨对虾苗,投药组按0.25mg/L浓度投放灭蚤灵-Ⅲ,对照组空白。试验结束后,按箱统计刺参苗种重量、定量计数,计算参苗成活率及变色率。
5.计算方法
试验过程中的参苗成活率、变色率分别用以下公式计算:
成活率=(小白点数量+变色苗数量)/107×100%
变色率= 变色苗数量/(小白点数量+变色苗数量)×100%
6.数据处理
数据用Excel2003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水平间差异的显著性。对检验达显著的平均值用Duncan’s多重比较检验水平间的差异。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均用SPSS17.0进行。
二、结果
1.双层网箱育苗对比试验
由表2-1可知,育苗初期水温为18℃、盐度32.03、溶解氧7.08mg/L、pH 8.06、氨氮低于0.1mg/L、亚硝酸盐低于0.05mg/L、磷酸盐低于0.1mg/L。随着育苗时间的延长,试验与对照组网箱壁挂满附着物,试验进行到39天时,箱内参苗出现摄食减弱、活力下降等应激反应,同时网箱内氨氮值超过于0.3mg/L、亚硝酸盐高于0.15mg/L、磷酸盐高于0.25mg/L,
表2-1 不同刺参海区生态育苗网箱内水质指标
此时割破试验网箱。试验结束时,水温升至22.23℃,试验组溶解氧6.38mg/L略低于对照组,水质指标与外海区差异不显著。对照组海水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值分别达到0.8 mg/L、0.25 mg/L、0.4mg/L,与外海水差异显著。
表2-2 双层网箱对刺参苗规格、成活率及变色率的影响
由表2-2可以看出试验组的参苗变色率为74.4%,成活率1.73%,参苗规格为5.62万头/kg,平均单箱产量达到17.29万个,对照组相应指标分别为40.2%、1.00%、4.26万头/kg和10万个,两者差异显著(P<0.05)。
2.桡足类控制试验结果
表2-3为桡足类控制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桡足类含量为808.67个/m³显著(P<0.05)高于投药组的84.33个/m³和投虾苗组的111.67个/ m³。不同的处理方式网箱内参苗数量差异显著,投药组与投虾苗组单箱产量为13.07万头和12.16万头,成活率达1.31%和1.22%,对照组参苗产量为9.38万头,成活率仅为1%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束时,处理组参苗规格3.24万头/kg大于对照组。虾苗规格达到3cm,每箱存活75尾~85尾。
表2-3 桡足类控制试验结果
三、讨论
1.关于双层网箱对水质的调节
有关刺参育苗技术见诸于国内外的许多报道,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刺参苗种质量,提高成活率,是海区网箱生态育苗主要目标。高密度培育大规格的刺参苗种是海区网箱生态育苗技术的关键,也是满足刺参池塘养殖和海域底播需求的基础和保障。马元庆,李斌等认为:刺参养殖过程中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积累迅速,对参苗生长有影响。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存在会导致参苗免疫力降低,进而引起参苗后期大量死亡。说明了刺参育苗过程中水质控制的必要性。自然海区网箱生态育苗中,前期由于网箱刚入水,微生物附着量少,网箱内外水交换良好,无论单双层网箱,均可满足刺参苗种的生长发育需要,随着培育时间延长,由于附着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网衣污堵严重,箱内外的水交换受到影响,在大规模生产时,难以完成对每个网箱逐一清理,使得箱内的水质恶化,进而影响参苗成活率最终影响产量。本试验为解决这一难题,在育苗后期当网衣污堵严重、水质指标恶化时,及时将外侧网衣割掉露出内侧大网目网衣,增加了网箱的水体交换,试验结果表明,双层网箱试验组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参苗的成活率,变色率分别高出对照组73%和85%,进一步印证明了刺参育苗中水质影响产量的结论。试验组双层网箱增加水交换、调节水质,使网箱内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对照组因水交换少,网箱内三项指标在试验结束时,分别升至0.8 mg/L、0.25 mg/L、0.4 mg/L。对于试验组溶解氧略低于对照组的原因,可能由两方面导致,一是试验组参苗成活率高,参苗数量大因此耗氧量较大;二是对照组网箱内大量生长藻类的光合作用结果。
2.关于刺参网箱育苗中桡足类控制
刺参网箱育苗中桡足类控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技术环节,桡足类对刺参苗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稚参争夺饵料和生存空间;二是伤害刺参,引起细菌感染、溃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刺参大面积死亡,最终影响产量。桡足类大量繁殖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月~9月,此时自然海区网箱育苗正处于中前期,控制好桡足类的数量就成为育苗成功的关键技术节点。生产中部分企业采用药物来实现对桡足类的控制,其弊端会对海域环境造成影响,而且整个生态育苗过程中涉及了药物的使用。王克行等在凡纳滨对虾的人工繁育及后期养殖的研究中,均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枝角类、桡足类作为其生物饵料。本试验根据生物控制的生态学原理,利用凡纳滨对虾实现对育苗网箱中桡足类的控制,取得较好效果。投虾苗组与投药组网箱中桡足类的数量接近,为84个/m³~111个/m³,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9个/m³。试验网箱内参苗的数量和成活率投虾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达到12.2万个/箱和1.22%的成活率。投虾苗组虽与投药组结果差异不显著,但整个育苗过程中由于没有药物的使用,苗种的质量得以保证,海区环境得以保护。此外,虾的产量可以作为附属产品增加收益。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利用凡纳滨对虾控制育苗网箱中桡足类的生态模式,将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单位:1.大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2.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