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续一)

2016-12-20河北新闻网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21期
关键词:农技种业十三五

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续一)

一、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鼓励校企、院企联合,搭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平台;在继续稳定支持现有11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基础上,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适当增加各创新团队农产品加工等急需岗位的补充设置,并新增谷类、薯类、油料、果品、肉羊(鸡、牛)、贝类等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力争到2020年实现创新团队覆盖全省主要优势产业;根据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北部生态农业区、山前平原粮食主产区、黑龙港流域节水农业区、沿海特色高效农业区和太行山山地经济区5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合力打造创新资源共享、创新目标协同、创新任务明确的创新平台,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

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以“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农业高等院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首都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等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加快构建三地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搭建平台、协同研发、交流人才、共享成果。在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等地建立一批京津科技产业园,在廊坊、承德、邯郸等地建设一批区域性技术市场,促进北京、天津的技术成果在河北省市场转化。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承接国家体系的创新成果,针对全省农业发展需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围绕节水农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质资源创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化集成技术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减施、畜禽科学饲养、渔业健康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化等关键领域集中攻关。

(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建立定向专业、定期培养、定向服务的基层农技人员补充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才待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基层农技推广骨干知识更新培训。

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加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财政保障,强化科技推广单位硬件建设,增添更新设备仪器;建设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云平台,进一步丰富服务手段。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推广“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建立健全省、市、县(农场)、乡、村五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整合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资源,相互协作,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技服务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向农户提供有偿服务,拓展农技推广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效率;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展示推广平台。

二、壮大现代种业

以玉米、小麦、马铃薯、谷子、棉花、花生、甘蓝和西甜瓜等优势品种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现代特色种业强省。

(一)构建新型种业创新体系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促进企业成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盟;组建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油料、蔬菜、杂粮等7个育种协作团队,围绕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二)提升种业创新能力

建设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10个农作物品种改良(分)中心与20个育种创新基地,建设完善13个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试验站和52个卫星试验点,在海南建设1个省级育繁种基地。

(三)培育扶持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育种能力,支持优势企业并购优势科研单位和引进优势人才,促进优质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促进种业资源整合,每个作物培养1~2个国内外种业科技领军人才和育种攻关团队,形成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省种子企业销售额突破50亿元,打造5个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四)提升农作物供种保障能力

科学规划布局优势种子生产区域,支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大县和经济作物种子生产优势县建设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建设种子生产基地。强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交通方便、能排能灌、耕地质量好、配套设施齐全的种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到2020年标准化种子基地面积达到250万亩。提升种子加工能力,在张家口、承德等玉米制种地区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在中南部建设小麦、棉花、花生和瓜菜种子加工储藏中心,提高种子精选、加工及仓储能力。

(五)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及种业服务能力建设

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种业监管能力。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建立健全种业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政策机制,界定种业科研成果权属、成果类型和范围,规范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激发科研人员育种创新活力,保护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合法权益,规范种业科研成果交易,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河北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安全评价,强化品种审定与保护;加强种子质量监管,建立种子质量例行监测制度,扩大企业监督抽查和市场检查范围;加强种子储备调控体系建设,扩大种子储备范围和储备量,增加种子市场调控能力,确保种子市场安全有效供给和灾后恢复生产;加强新品种示范,建设145个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场。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

按照全程、全面机械化的总思路,稳定提升农机化水平。推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完善社会化服务,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2亿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一)进一步提升机械装备水平

引导农机装备研发,支持农机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机械化薄弱环节,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产品。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完善老旧农机具报废补贴政策,引导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逐步淘汰老旧农机具,到“十三五”期末报废农机具达到2万台以上。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推进农业装备向大型化、多功能化转变。粮食生产领域,重点支持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高效植保机械、复式深松整地机等大型节能环保机械;经济作物领域,重点支持温室自动控制设备、蔬菜移栽(嫁接)机、卷帘机、微耕机、微滴灌设备和苗木嫁接、果实采摘等机械设备。养殖领域,重点支持饲草收集处理机械、饲料搅拌、挤奶机、自动清粪机等。农产品加工领域,重点支持烘干、冷链、商品化处理等设施设备。

(二)推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普及重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粮食作物精量播种、播种后镇压、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和果树矮砧密植栽培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养殖业机械化,在饲草料收集、加工、饲喂,产品收集、转运、粪污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提升河北省养殖业机械化水平。

(三)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搭建河北省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机指挥调度中心,开发农机服务手机客户端,在大型机具上安装北斗终端,为农机手提供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种服务。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到2020年全省农机合作组织达到4 000个以上。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试点示范

在环京津、山前平原、黑龙港、两山、坝上和沿海六大区域,选择农业机械化基础较好的县,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试点示范,优化农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投入力度,建成一批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示范带动周边区域机械化水平提升。

四、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围绕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薄弱环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设施种养业,完善加工流通设施,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基础。

(一)加强农田设施建设

开展土地整理,提升土壤肥力,完善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的高标准农田,到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 678万亩。

(二)发展设施种养业

按照“扩规模、优结构、强技术、重管理”的思路,多渠道增加设施种养业投入,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

(三)加强加工流通设施建设

加快农产品烘干、分选、仓储、物流、冷链等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改善产地仓储加工条件,提高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减损、提质、增效。

五、推进 “互联网+农业”

重点打造“124+”智慧农业生态圈,建设“一个中心”,即河北省农业数据中心;“两大系统”,即12316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和农村信息管理系统;“四大平台”,即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和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种植、养殖、综合执法、渔政监管、三资管理、环境保护等若干业务子系统,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到2020年,全省“互联网+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打造一个中心两大系统,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完善河北省农业数据中心,形成全省主要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加工、农业统计、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等七大类信息数据库,实现全省农业数据互联互通、大数据共享。完善12316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管理系统,开展集体资产、土地确权登记、耕地流转、土地纠纷仲裁等管理服务;健全渔业信息化平台,完善渔船渔港信息化系统及渔政管理、渔船救助指挥系统升级改造。到2020年,基本建成运行规范、管理高效,覆盖全省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打造农业物联网平台,推进“互联网+生产”。围绕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技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气象信息观测、温室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设施自动化控制等物联网技术聚合应用;推广设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自动饲喂、疫病诊断与辅助决策等健康养殖管理信息技术,实现健康养殖管理的智能化;推进船舶自动识别、捕捞作业、船舶调度指挥等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提高渔业生产作业的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建设现代设施园艺物联网应用园区50个、畜禽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100个,智能农机合作社300家。

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经营”。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生产、流通、交易等服务。到2020年,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和规模化智能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设1 000个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信息采集点。全省主要农产品产地市场实现电子结算。

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互联网+管理”。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建设全省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和质量信息查询系统,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生产和经营农产品的全程监管,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打造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服务”。搭建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河北分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便捷化。重点建设体系综合业务、智慧农民培育、农技推广服务、科技创新支撑、成果转化服务和美丽乡村创建等6个专业云,构建现代农业科教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重点建设1 000个村级示范信息服务站,建立健全村级“四员合一”(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农药协管员、农业信息员)队伍。强化农民创业培训,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农业创客2万人,提升农民创业大众化水平;构建河北农业创业园集群,建设10处农业产业园、创业园、孵化器,带动农民利用互联网致富,打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 (续完)

来源:河北新闻网

猜你喜欢

农技种业十三五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