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意识视觉镜像认知建构:以香港“心系家国”电视宣传片为中心

2016-12-20陈风华

关键词:港人国民建构

陈风华

(香港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中国 香港 999077)



国民意识视觉镜像认知建构:以香港“心系家国”电视宣传片为中心

陈风华

(香港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中国 香港 999077)

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心系家国”电视宣传片,目的是为了增强港人国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本研究在视觉设计语法理论基础上结合四集宣传片图像语料建立认知语义分析框架,探讨宣传片建构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以及这些意义给香港国民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的相关启示。研究发现,首先,宣传片重点描绘国家的辉煌成就以及香港和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宣传片的设计目的是期盼港人积极参与国民教育活动;再次,宣传片营造对香港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信心;最后,宣传片认知语义的成功建构表明推广国民教育要密切关注主体创意、传播策略、特色打造和媒体宣传等多维视角。本研究为如何有效建构港人的国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

国民意识;视觉镜像;认知建构;香港;心系家国;电视宣传片

一、引言

自2004年10月以降,香港国民教育专责小组隆重推出了一组名为“心系家国”的公益宣传短片(下文简称“宣传片”)[1],这组描述香港与内地密切联系的宣传片每天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亚洲电视台和无线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播放,目的是为了增强港人的国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宣传片”首次以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始终,其视频图像以香港学生声情并茂合唱国歌开始,以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高高飘扬结束。新华网[2]认为此举获得了香港民众的强力支持,香港文汇报[3]指出,教育是塑造港人国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关键途径,特区政府与新闻媒体联合制作的“宣传片”是深化港人国家观念和民族感情的有效尝试。

从过去的十余年迄今,学界对“宣传片”尚未在理论上展开系统地探讨。本研究结合Kress & van Leeuwen[4]的视觉语法理论和特区政府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5]范畴类型,建立了“宣传片”语义建构的解析框架,同时选取其中四集“宣传片”的系列图像*本研究以“宣传片”视频的每一个场景视作一幅图像。为研究语料,试图探索“宣传片”为港人建构国民意识的过程与范式。本研究主要试图探索以下问题的解答:1.“宣传片”图像分别建构了怎样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2.“宣传片”图像的意义建构给香港国民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香港国民意识教育

香港的国民教育指通过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与情感孕育培养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建立港人对国家的归属感[6]。自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国民教育,指出推动国民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责任。2001年特区政府发布《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强调要培养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认为德育和公民教育是香港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之一,鼓励学校定期展示国旗和在大型节假日举行升国旗仪式,来展示对国家的充分尊重及提高师生的国家意识。为了向校外人士推广符合香港社情民意的国民教育策略和计划,2004年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与青年事务委员会专门成立国民教育专责小组,提出对国家概念最基本的认知应从国旗和国歌开始。该小组历时六年(2004年—2009年)精心制作六集“宣传片”推广国歌,主题包括“国歌简介”*原出处没有标题名称,为叙述方便,研究者添加“国歌简介”名称。“志在四方”“承我薪火”“共耀中华”“国家成就”和“辉煌里程”,旨在树立港人关心家庭、热爱国家的浓厚情怀。2006年成立的国民教育促进会宗旨为“推动国民教育,提高国民意识”,以提高港人的民族观念和国家归属感为己任。同年成立的香港国民教育中心指出,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港人能够意识到香港的稳步发展与国家的日益强盛休戚与共,特区政府的目标是增加港人的国民意识和祖国认同。自2009年开始,香港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侧重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的公民教育。2010年特区政府提出增设国民教育等课程,指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内容范围包括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和世界等范畴,设计理念包括“建立身份认同”等多方面。2014年特区政府修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将德育及公民教育列于四个关键发展项目的首位,其显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1 “宣传片”认知意义分析框架

三、国民意识视觉建构

香港国民意识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港人对本土、国家和世界的情感与认同[7]。国民教育的有效策略包括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方面[8]。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我们可以把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Kress & van Leeuwen建立的视觉设计语法理论(Grammar of visual design)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发展成为图像意义层面上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认为图像不仅能够建构意义来再现客观世界和发挥互动角色,而且还可以形成诸如海报、广告和宣传之类的可识读文本。我们在视觉语法理论基础上结合“宣传片”图像语料建立“宣传片”认知意义的分析框架(见图1),用于探索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宣传片”图像语料建构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以及这些意义给香港国民教育带来的启迪。

(一)“宣传片”主题内容概述

宣传片时间长度一般为10秒~60秒,包括形象推广宣传片和公益形象宣传片等类型,通常运用丰富的图像符号和含蓄的所指意义向观众传达特定的理念和内容,是一种实现形象传播和公共关系的媒介形态[9]。电视宣传片属于形象宣传片,介于广告和专题片之间,在短时间内能传递饱和的信息量,既具有广告影像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又具备专题结构的散文化叙事感染力[10]。国歌是国家的神圣象征符号,承载着全民族的共同心声,起着激励、教育和团结广大民众的重要作用。通过国歌可以看清民族主义的底蕴和实质[11],四集“宣传片”都是以气势磅礴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吹响了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彰显出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民族精神。

“宣传片”第一集名为“国歌简介”,包括六个主题:国歌重要性、历史背景一、历史背景二、歌词精神、歌曲精髓和法定地位,凸显出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每个主题分别由一位香港的知名人士讲解(见表1)。

表1 “国歌简介”:香港名人倾情讲解

“宣传片”第二集标题是“志在四方”,囊括十二个职业主题,覆盖了香港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主题分别由一句旁白辅助解释(见表2)。

表2 “志在四方”:香港大众真情告白

“宣传片”第三集名叫“承我薪火”,也包含十二个民族特色主题,聚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精髓,如传统节日、民族精神和瑰宝工艺等。和第二集一样,每个主题分别由一句旁白予以诠释(见表3)。

表3 “承我薪火”:民族文化世代传承

“宣传片”第四集标题为“共耀中华”,包括六个描述香港优势的主题内容,具体为香港的法治制度、金融体制、体育成就、公民素质和创意精神。和第一集类似,其旁白部分也聚焦于香港不同的本土人士。但是,与第一集相比也有不同之处:第四集图像中的本土人士既包括特区政府的高级官员等社会名流,也囊括本土的企业家、女义工和中学生等普通民众(见表4)。

表4 “共耀中华”:香港优势继续发挥

(二)“宣传片”认知意义建构

1. 再现意义考察

根据图1“宣传片”认知意义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发现,再现意义包括过程、人物、矢量和环境等要素。图2显示“过程”要素中的“叙述过程”图像数量从第一集的“国歌简介”到第四集的“共耀中华”一直独占鳌头,这说明“宣传片”侧重于通过不同的“叙述过程”(如动作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等)吸引观众。宁海林[12]认为动态视觉不仅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领观众关注图像内容:“国歌简介”图像中既有五星红旗与特区区旗一起飘扬、熠熠生辉的场面,也有奥运健儿和航天英雄访问香港、英姿飒爽的镜头。何怀嵩[13]指出,宣传片主要依赖于叙述过程建立宣传主题和宣传方式。香港中文大学[14]调查(下文简称“调查”)香港民众对“宣传片”的观看意见时发现,不少受访的港人认为一起高唱国歌能制造雄壮的震撼感,动感元素能带来直接和新鲜的真实感,挥舞国旗的动作给人逼真的触摸感。从图3我们可以判断,“宣传片”图像中“群体类型”的数量在每个专辑中所占比例都在60%以上,远远超过“个体类型”,这表明“宣传片”传达的是强烈的集体主义国民意识,如奥运队员、部队官兵、香港乐团和香港学生等。从图像数量趋势上考察,“承我薪火”在图2中的“叙述过程”比例和图3的“群体类型”比例相比“概念过程”与“个体类型”而言是“宣传片”系列中最多的。正如“调查”结果揭示,不少香港观众认为“承我薪火”的图像画面跳跃节奏过快,令他们难以快速捕捉和准确理解“宣传片”要传递的具体内容与完整信息。“概念过程”图像的比例在“共耀中华”中急剧上升,表明描述事物特征或形态的图像数量在不断增加,如国宝熊猫、北京奥运场馆、青藏铁路等。基于此,我们认为通过纪实性的特写镜头充分运用图像、音乐、解说等多元策略能巩固观众短暂时间的认知记忆,从而帮助观众建立情感共鸣。

图2 “宣传片”过程类型 图3 “宣传片”人物类型

从“矢量类型”和“环境类型”分析,视觉语法理论把图像动作符号形成的方向或斜线称为“矢量”,如眼看、口说、手摸和脚蹬等动作。笑脸是表达喜气祥和氛围的理想视觉矢量表征符号,老人慈祥的笑容和孩子无邪的欢颜已经成为各类宣传片中的必备元素。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宣传片”中出现老人和孩子笑脸的表意图像数量有26幅之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夯实了图像人物的亲和力和图像形象的感召力。图4显示“眼动”和“手动”矢量数量是“宣传片”图像总数中比例最多的,相比而言,“口动”和“脚动”矢量数量所占百分比则相差悬殊。图5表明“社群”(香港)和“国家”两类环境类型的图像比例位居前列,紧随其后是“个人”类型,最少的是“世界”及“家庭”类型,这说明“宣传片”重点在于描绘国家的辉煌成就以及叙述香港和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取得港人的充分认同。单波[15]认为文化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等符号元素传播独特的语意(见表3),相比之下,“国家环境”在“承我薪火”中的数量比例与其他环境类型相比要少很多,这意味“承我薪火”过多地描写香港本地语境,而忽略了国家语境对港人的意识潜在影响,我们以为这也是大部分“调查”对象要求后续宣传片专辑中增加“国家环境”图像数量的原因之一。在“共耀中华”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环境”图像比例由“承我薪火”中的5%显著上升到26%,这关照了港人血浓于水、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重任的家国情怀,以及心系家国、乐于充当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角色的内心诉求。

图4 “宣传片”矢量类型 图5 “宣传片”环境类型

2. 互动意义探索

根据图1的语义分析框架,图像的互动意义包括接触、距离、权力和主观性等要素。首先,就“接触”和“主观性”元素而言,“接触”分为“凝视”和“斜视”两方面,“凝视”表示图像人物正面凝视观众,向观众提供图像内容,“斜视”表明图像人物侧面斜视观众,要求观众参与图像活动;同样地,从观众的角度解读,“主观性”分为“正面视角”和“侧面视角”,前者表示观众积极参与图像活动,后者表明观众拒绝参加图像活动。四集“宣传片”图像的“斜视”类型数量都超过“凝视”类型,这表明“宣传片”设计目的是期盼港人热情参加图像中的人物活动,而不仅仅是纯粹提供基本的信息介绍。这也精准映射了图1分析框架建构的互动意义内涵,如特区政府2000年颁布《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倡导“公民参与式”教育,培养港人的参与意识。王世伟[16]指出,“公民参与”是指以积极和主动的姿态认识及投身于公共事务,最终成为知行合一的积极公民。施雨丹[17]提出,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国家认同教育,促进港人公民教育观念转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参与性公民。

其次,就“距离”要素而言,从图6我们可以推断,“宣传片”系列专辑中“近距离”类型的图像比例最多,“中距离”次之,“远距离”最少,这凸显“宣传片”重心在于建造图像与观众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入比较我们能够发现,“承我薪火”中的“近距离”图像比例过高(80%),“中距离”和“远距离”比例过低(各占10%),这印证了“调查”中香港民众的观看反映:应该增加广角方式(远距离)拍摄的图像数量。广角方式拍摄的大远景画面是表达情感要素的常见方式,“远距离”图像能给观众更开阔的视野,也增加了画面磅礴的气势。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这折射出港人渴望进一步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真情流露。

最后,就“权力”要素而言,图7彰显出“宣传片”主要采取平视方式建立图像与观众之间的平等权势关系,仔细对比我们会发现,“共耀中华”大幅增加了“低视角”图像的比例。这预示在此专辑中,图像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是图像享有权势,暗示观众要从仰慕的角度观看图像。由此我们认为这体现了“共耀中华”的目的在于描绘香港取得的杰出成就,刻画港人本土优势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图6 “宣传片”距离类型 图7 “宣传片”视角类型

3. 构图意义解析

根据图1认知意义框架的构式模型,图像左边位置是已知的信息,图像右边位置是未知的信息。据此可知,来自“国歌简介”中的图8-1展现驻港部队官兵阔步前进的场面,他们的行走方向是从图像左边位置迈向图像右边位置,这隐喻了他们从已知的客观现实奔向崭新的美好未来,也象征祖国和香港的发展有着美好的前景。同样地,来自“志在四方”的图8-2叙述一名香港游泳健将的行进方向也是自左到右,彰显香港特区顺利迈向理想的目标;来自“承我薪火”的图8-3描写一群香港中学生引吭高歌、歌颂伟大祖国的场景,表明他们对香港回归祖国后充满信心;来自“共耀中华”的图8-4描绘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飘扬的方向也正好是从左到右,意味着祖国和香港的明天充满希望。同时,图8-4右上方是“宣传片”的十六字主题“心系家国,志在四方,承我薪火,共耀中华”。结合图1的“图像上面位置是理想信息,图像下面位置是真实信息”,我们可以推断,“宣传片”主题是港人的崭新目标,也是建立港人国民意识和国家身份的根本保障。

视觉语法理论认为颜色和图文一样都属于社会符号资源,能够建构意义。Painter et al.[18]指出色彩包括色度、色调和自然度三个层面,红色、橙色和黄色等鲜亮色彩是高色度和高饱和度,塑造精神、活力的情感和温馨、舒适的氛围;绿色、蓝色和紫色等灰暗色彩为低色度和低饱和度,建构冷静、稳重的情感与端庄、严肃的氛围。常敬宇[19]提出红色象征温暖和光明的喜气,橙色与黄色预示幸福与快乐的氛围,蓝色意味高远和宁静的气氛,绿色彰显青春与和平的语境,紫色凸显祥瑞和高贵的地位,白色暗含纯净与高洁的气质,这在“宣传片”图像语料中可以清楚地建构出来(见表5)。从表5我们可以发现,表达红色、橙色和黄色等暖色调的数量超过蓝色、绿色和紫色等冷色调的数量。明亮色彩的张力能够瞬间抓住观众眼球,让观众完成生理上的瞬间记忆,这表明“宣传片”目的在于营造港人和全国人民之间的幸福、快乐的祥和关系,以及对香港温暖、光明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信心。

图8 “宣传片”构图意义建构

(三)“宣传片”国民教育启示

Hall[20]认为电视话语传播过程分为意义编码、意义成型和意义解码等阶段。图像视觉元素传播形式通常包括吸引观众注意、引向传播内容、展现传播主体和增加传播效率等层面。“宣传片”从主体创意、传播策略、特色打造和媒体宣传等角度成功实现了上述层面的宣传与传播,为顺利推广国民教育活动带来一些启迪。

1. 主题创意:传承民族文化,建构国民意识

每一部宣传片都是具有宣传作用的广告片,常见的宣传片着力于通过有形的人物和事物宣传无形的形象与理念[21]。“宣传片”中的国民意识和身份认同是抽象和无形的概念,而图像人物和视觉元素是具体和有形的符号。通过纵向的历史呈现和横向的文化构建,“宣传片”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凝练浓郁飘香的人文气息,散点式呈现“形散而神聚”的传播理念,既表达了国家辉煌的文化成就,又展现了香港独特的人文风貌,同时在情感上关照了港人对民族、国家和国民身份的认同渴求。因此,“宣传片”现实的直观纪实和艺术的逼真塑造能够实现港人国民意识的情感化、形象化和具体化。

2. 传播策略:讲述中华故事,感受民族文化

“宣传片”通过特区政府与传媒行业相互合作,辅以报刊、电视台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多元传播,借助多种传播渠道使得港人真切感受到民族文化,增加对国家成就的深入认知。除此之外,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注重港人在“调查”中反馈观看“宣传片”的意见和建议,在第四集“共耀中华”中增加了“国家环境”的图像比例和“港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内容,迎合了港人的认知需求,也帮助了港人树立国家认同。在图像叙事方式上,“宣传片”既有广告化绚丽多彩的影像刻画,又有散文般如诗如画的文字解说,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和心理上的灵魂触动。

3. 特色打造:凸显本土优势,塑造传承角色

Eastman[22]认为宣传片能够培育某种情绪和体现一定认同。“宣传片”通过宣传香港的法治、金融、体育、素质和创意等本土优势,展示港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层面担当薪火相传的重要角色,文化融合层面善于融合中外多元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本土特色,这些元素能增强港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效消弭部分港人的对立情绪和抗拒态度,使得他们能发自内心、愉快地去认识和认同国家成就。如中央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因地制宜、颁布实施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法治政策在香港成功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4. 媒体宣传:香港就地取材,树立国家认同

Hunt[23]提出,宣传片要给观众提供共同参与的亲身体验,而不是向观众实施强行推销的方式。一方面,“宣传片”通过自我传播和无我传播纪实方式勾勒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影响力,通过硬性的图像符号和柔性的文字描绘出国家认同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宣传片”从受众解码的角度以影视广告的形式与港人沟通,通过香港本土的政府高级官员、演艺界知名人士以及普通民众的现身说法和倾情表白,表达他们渴望成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此举能够满足港人的审美感、趣味感和亲切感,符合港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判断,减少对“宣传片”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增加传播效果。

四、结语

香港学者周永新[24]指出,当前香港社会出现分化与撕裂,与港人缺乏共有的国民身份认同密切相关。国家认同是公民身份认同的核心,教育是建造和提升公民身份认同的有效方式[25]。因此,回归后的香港有必要凸显公民教育的民族特性,构建港人的国民身份意识,认同国家的价值观[26],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港人“认识中国文明,关心全球命运”的国民教育活动[27],开展长期性和全民性的国民教育[28]。例如,以媒介传播方式建立国家的正面形象,充分发挥国民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29];完善“一国两制”的包容互信,建构港人的国家共同体意识[30]。

本研究在视觉语法理论基础上结合“宣传片”图像语料建构认知意义诠释框架,探索“宣传片”建构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及其对香港国民教育的有益启迪。研究发现,首先,宣传片重点描述国家辉煌成就以及香港和国家之间的血肉关系;其次,宣传片的设计目的是期盼港人积极参与国民教育活动;再次,宣传片营造对香港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信心;最后,宣传片认知语义的成功建构表明推广国民教育要密切关注主体创意、传播策略、特色打造和媒体宣传等多维视角。本研究为如何有效建构港人国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毋庸讳言,限于语料,我们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展望未来研究,我们相信在更详实和更庞大的语料基础上本研究会获得更加客观和科学的发现。

[1]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电视宣传短片[EB/OL].http://www.cpce.gov.hk/main/tc/tv_announcement.htm.2015-08-10.

[2]新华网.港电视媒体每天黄金时段播国歌,内地网友力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2/25/content_5527708.htm.2016-09-06.

[3]钟恬.如何在香港推行国民教育[N].香港文汇报,2010-12-21(A18).

[4]G.Kress,van Leeuwen,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New York: Routledge,1996.[5]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EB/OL].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moral-civic/MNE%20Guide%20(CHI)%20Final_remark_09102012.pdf.2016-09-06.

[6]李德.从“浮城”到“生根”——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实施国民教育策略与创新机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7.

[7]胡少伟.香港国民身份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10,(9):34-46.

[8]江雪松.香港大学生的国民意识考察——“国教风波”引发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3,(5):91-96.

[9]侯洪.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界说、发展策略及国际传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95-100.

[10]汤天甜.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化公关与价值输出[J].南京社会科学,2011,(3):113-117.

[11]王涛.东方现代国歌歌词与民族主义精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07-110.[12]宁海林,吴国华.视觉表征ACTE模式视域中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4):20-25.

[13]何怀嵩.宣传片的媒体结构特征变化[J].现代传播,2012,(12):83-87.

[14]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有关“心系家国”系列电视宣传短片意见调查(2007)报告[DB/OL].http://www.cpce.gov.hk/common/doc/tv_api_report2007c.pdf.2007-09-28.

[15]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6]王世伟,黄崴.参与式公民学习——香港公民教育政策的新动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87-92.

[17]施雨丹.基于主动公民观的香港公民教育发展——国家认同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9-114.

[18]Painter,C.J.Martin,L.Unsworth.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London:Equinox,2013.

[19]常敬宇.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115-127.

[20]Hall,S.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M].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1973.

[21]齐虹,邵丹,李悦刘.浅谈宣传片的摄影影像风格——从摄影的四大手段谈宣传片拍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5):30-39.

[22]Eastman,S. Research in Media Promotion[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2000.[23]Hunt,L.How To Raise Your Ratings[EB/OL].http://www.leehunt.com/articles/LeeHunt_RaiseYour Ratings2.pdf.2016-08-10.

[24]周永新.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J].港澳研究,2015,(4):66-76.

[25]许瑞芳.公民身份:认同与教育[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9-53.[26]徐海波,邢立军.国民教育、意识形态与身份意识建构——从香港国民教育开展受阻谈起[J].学术界,2013,(6):203-209.

[27]强世功.认真对待香港本土意识,探索强化国家认同之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5):22-25.

[28]何志平.香港青年:问题与出路[J].港澳研究,2015,(1):73-82.

[29]邢立军,徐海波.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和构建途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4,(4):150-154.

[30]江雪松.香港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考察——“占中”乱象引发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5,(3):36-41.

(责任编辑 杨士宏 责任校对 张瑞珊)

2016-03-16

陈风华(1975—),男,湖北黄冈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多模态符号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J9

A

1001-5140(2016)06-0080-09

猜你喜欢

港人国民建构
一直难忘
高地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意识形态、文化与社会身份探析——以港人社会身份建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