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你科普了吗?

2016-12-20

家庭生活指南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河豚白细胞情绪

今天,你科普了吗?

无线电波可洞察人的情绪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台名为“情商无线电(EQ-Radio)”的设备,即便人戴着面具,竭力隐藏自己的情绪,它也能通过测量无线电波洞察人的真实情绪。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这一设备会向测试对象释放无线射频波,并捕获反射回来的信号,以此测量他的呼吸模式和心率。获得的数据会通过一个算法让不同的情绪信号与物理因素相匹配,并将人的情绪归类为三种状态:悲伤、生气和喜悦。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12名参与者坐到距离该设备约一米远的地方,并让他们每个人都回忆一段让他们感受到某种情绪的私人经历,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地面实况(groundtruth)”或一种能通过机器检测识别的情绪。

接着,“情商无线电”设备使用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预测参与者的情绪:要么使用本人的“地面实况”作为标准进行后续预测;要么使用其他11名参与者报告的情绪作为标准。每位参与者回忆能诱发上述三种情绪的不同经历,每种情绪持续2分钟,该设备会测量心率和呼吸频率,从而预测参与者的情绪。

结果表明,这一设备的预测能力极其精准,尤其是当它基于本人的情绪标准进行预测时,准确率达到87%;基于其他人的情绪标准预测时,准确率为72%。

研究人员还发现,心率而非呼吸频率是一个人情绪状态最大的“指示灯”。毕竟,人们能屏住呼吸,但心跳很难控制。

研究人员强调称,“情商无线电”设备的预测结果可与心电图相媲美,后者通过置于用户身上的电极获取的电信号来识别情绪,但使用新设备,不需要将电极放在身体上就可以准确洞察情绪。(来源:微科普)

河豚“解禁”,并非随便买卖随便吃

1990年,当时的卫生部发布了《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从此,买卖河豚,就变成了非法行为。

近年,农业部、国家卫计委和国家食药监总局三部委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河豚生产经营的通知》,委托相关单位召开听证会。业内人士称,这是监管部门将“解禁河豚”,今后可以公开、合法地吃河豚了。

河豚为什么会有从“禁”到“解禁”的过程?解禁之后如何来保证安全呢?让我们从河豚的特性说起。

河豚具有别具一格的自卫手段,堪称动物界的自卫之王。在受到捕猎威胁时,它们可以吸入大量的水或者空气,把身体膨大数倍,让天敌难以咽下。河豚还有终极的自卫手段——你敢吃我,我就毒死你。河豚的卵巢、内脏、皮肤等部位,有高效的“河豚”毒素。这种毒素是一种神经毒剂,按照小鼠的口服半数致死量来比较,其毒性大约是砒霜的70倍。

如此剧毒,为什么还会“解禁”呢?其实河豚毒素并不是河豚产生的,而是一种叫做“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的细菌产生的。它在河豚体内的出现有两种渠道。一方面是食物链的富集,细菌产生河豚毒素,溶解到水中,然后沉积到浮游生物的尸体上,被其他动物吃了之后就进入了食物链;还有一些细菌寄生于浮游生物上,也随之进入食物链。另一方面,河豚毒素细菌寄生于河豚体内,为它提供毒素来防卫捕食者——二者也算是互惠互利,互相依存。

人工养殖可以对饲料和水域进行良好的监控,避免河豚毒素细菌,也就控制了河豚体内毒素的产生。那些本来就毒性很低或者无毒的河豚品种,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已经被证实毒性非常低,“甚至达到无毒级”。这样的河豚,就可以安全食用了。

不过,“解禁”并非随便买随便卖。这些限制有:必须是养殖的,不能是野生的;只能是红鳍东方和暗纹东方,不能是其他品种;必须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不能是活的;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养殖经营,必须经过审核备案。

解禁之后,监管难度就更大,有心违规的人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但美味的享受是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也是自己的,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去享受美味,需要的是自己“主动”去遵守法规,而不是等着被法规来“管”,而自己还成天想着如何“逃过”监管。(来源:科学松鼠会)

水熊基因研究发现抗辐射分子

东京大学分子生物学家Takekazu Kunieda等最近研究发现,水熊体内有一种能耐受X射线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或许能开发成为人类抗辐射药物。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Kunieda说,耐受X线是这种动物适应严重脱水环境的结果。严重脱水能对生物分子造成严重破坏,甚至能像X射线一样打破DNA。

水熊也称水熊虫,是缓步动物门生物的俗称,有记录的约有900余种。水熊体型极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身体表层覆盖着一层水膜,用于避免身体干燥,可呼吸水膜中的氧气。水熊是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生物,可在没有防护条件下在完全干燥的外太空生存,在喜马拉雅山脉和数千米深海都能生存。

为了弄清楚水熊如何耐受这种极端恶劣环境,Kunieda等对水熊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Kunieda等发现,水熊蛋白(amage suppressor,Dsup)帮助细胞DNA对抗放射线和脱水的破坏。这种蛋白能将人类细胞X线诱导的损伤大约减少40%。

研究认为,Dsup能直接抑制DNA分子断裂,而不是促进DNA的修复过程,这和其他具有辐射耐受能力的动物,如睡摇蚊和轮虫类似。一些耐干燥动物体内的海藻糖被认为是生物大分子脱水保护剂,Dsup则是水熊体内的DNA保护剂。不过这一发现并不能排除水熊也具有更强大的DNA损伤修复能。

水熊研究专家,瑞典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大学进化生态学家IngemarJnsson说,DNA损伤修复是所有细胞的基本功能,DNA损伤修复功能紊乱也是癌症和衰老等许多疾病的原因。最新这一研究一定会受到医学领域的极大关注。因为这提供了帮助人类细胞提高耐受应激能力的一种策略,将来或许对放射损伤防护、癌症和衰老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Kunieda说,这些发现未来可能对核电站工人辐射防护有帮助,也有可能对人类探索和适应外太空环境有价值。

北卡大学生物学家Bob Goldstein曾经对另外一种水熊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一研究让人激动。这是第一次发现这种分子,将来应该会有更多类似发现。水熊能对多种恶劣环境产生耐受,应对不同极端环境应该有不同的方式。Jnsson也认为这只是一个开端,水熊基因组是一个宝藏。(来源:微科普)

可以保存人类数据138亿年的磁盘问世了

以前,人类的发明、艺术品等都由易变质的媒介(如纸张、磁盘)保存。一页纸张的磨损就有可能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追忆。如今,南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其发明的新存储模式——CD大小一样的玻璃盘——为如何将人类历史成果持久保存这一问题找到了答案。该新型光盘可以存储360太字节,是同尺寸蓝光光碟的30倍容量之多。它同时可以承受190摄氏度的高温,保存数据期限长达138亿年。该“5D光盘”还可以存储任何格式的数据,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

该“5D光盘”与普通CD的差别在于,普通CD的存储是将数据记录在其表面中的一面,以0和1的二进制记录数据。当CD被读取时,这些0和1形成“凹陷”和“凸起”被激光读取,根据不同的排列,激光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我们因此可以称普通CD采取的是0与1的“二维”编写法。而该5D光盘则采取了更复杂的编写语言,用“纳米光栅”代替0和1二进制模式。根据光束不同的取向,其返照射线的亮度与强度,以及光栅的3维位置,该CD可以存储五种不同的信息,采取的是“5维度存储模式”。另外,普通CD的数据刻录在磁盘表面,具有易划伤,不耐高温和潮湿等缺陷。而5D光盘的数据则嵌刻在光盘内部的玻璃内,具有耐高温,防腐蚀,防划伤等特性,从而也使得数据的保存更加长久。(来源:费加罗报)

植物油做饭真的致癌吗?

最近,英国《每日电邮》(The Telegraph)发布报道称“科学家称使用植物油做饭可释放出引发癌症的化学毒素”,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发布报道称“猪油煎炸食物比较健康,因为植物油加热可释放出化学毒素”,随后,国内媒体以“植物油做饭可致癌”为标题核心进行了广泛转载。一时间,植物油做饭可致癌的消息在消费者中不胫而走,引发公众对植物油食用健康的高度关注。但植物油做饭真的致癌吗?

专家分析认为,评估油品优劣应考虑综合因素,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甘油酯构型是否合理;二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天然微量营养成分的含量高低;三是是否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而报道中,把长时间高温煎炸条件下食用油所形成醛类物质的数量作为判断油品优劣的唯一因素有失严谨。

同时,食用油的营养价值受烹调方式、温度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食用油都不提倡在高温下长时间(或反复)使用。高温下长时间(或反复)煎炸的油脂会产生醛、酮、内酯等化学物质,长期食用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专家认为,科学合理食用植物油,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烹调习惯、油品情况和其他国家有一定差异,总体上中式烹调比西式烹调方式更多样化,欧美国家以煎、炸为主,中式方法包括炒、蒸、炖、溜、汆、炸等多种方式,比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热温度和时间一般不会出现媒体报道中所达到的程度。因此中国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心。(来源:“科学”流言榜)

孤独是怎样从细胞层面开始危害健康的?

人们一直知道孤单有害健康,但是孤单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细胞层面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

近期,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孤独症状的首席专家John Cacioppo和同事发表了一项研究,它阐明了孤单是如何诱发相关心理反应,并使我们患病的。

于11月23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这篇论文,说明了孤单会产生与“战或逃”策略有关的应激信号,而这种信号会最终影响白细胞的产生。

与Cacioppo一起的研究团队研究了人与恒河猴这两种高度群居的灵长类物种处于孤单状态时的健康变化。

这组团队之前的研究已经识别出了孤单和一种他们称之为“应对逆境的保守转录”现象的联系。这种反应的特点是与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多,而与抗病毒相关的基因表达减少。本质上来说,与不孤独的人相比,有效免疫反应降低,同时炎症的风险增大。

在当前的研究中,团队检测了白细胞的基因表达,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能够保护机体抵抗病毒与细菌的细胞。正如人们所预料到的,孤独的人与恒河猴的白细胞体现出了CTRA的影响,那就是基因中炎症表达的增加与抗病毒表达的减少。但是该研究也获得了一些有关孤单对机体影响的新发现。

第一,研究人员发现可以根据孤独情况预测CTRA基因表达在一年或更久时间后的检测值。有趣的是,CTRA基因表达的检测值也同样能预测孤单会持续一年或者更久的时间。白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孤单好像有着相互促进关系,就是说一个可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刺激另一个的出现。这些结果只与孤单相关,不能用沮丧、压力或是社会支持来解释。

其次,这个团队在加州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对那里在行为学上可被分类为高度社交孤立的猴子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了把恒河猴的社交经历与CRTA基因表达联系起来的细胞进程。与孤单的人类相似,“孤单”的猴子表现出了更高的CTRA活跃性,而且与“战或逃”策略相关的神经递质与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水平更高。

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更多地生成一种特别的免疫细胞,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单核白细胞(immature monocyte),它的增多暗示着炎症基因表达增多和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减少。孤单的人与孤单的猴子都被发现血液中有大量的这种单核白细胞。

关于猴子白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差异来源于不成熟的单核白细胞存在区域的扩大。在一个附加的研究中,当猴子们总是不断被置于有轻微压力的社会环境中(与不熟悉的同伴被关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的不成熟单核白细胞数目也在增加。为什么在白细胞池中CRTA基因表达会增强?以上的这些分析最终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不成熟的单核白细胞的增多了。

最后,研究人员确定了这种与单核白细胞相关的CTRA变换对健康有着真切的影响。在一个猴子受病毒感染的模型中,“孤独”猴子们的抗病毒基因表达受到了抑制,直接导致猴类免疫缺陷病毒(即猴类艾滋病病毒)在它们的血液与大脑中生长更快。

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证实了一个机理模型:孤单导致与“战或逃”策略相关的应激信号产生,而这会增加不成熟单核白细胞的产生,从而导致了炎症基因过度表达,并让抗病毒反应受损。这种由孤单产生的在脑部活跃的“危险信号”最终会影响白细胞的产生。单核白细胞的大量产生不仅会增加孤单感,还会诱发相关健康风险。(来源:生物探索)

猜你喜欢

河豚白细胞情绪
有趣的小河豚
调皮的河豚
白细胞
爱生气的河豚
河豚生气了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