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里的伟大长征精神
2016-12-20杨静
◎文/杨静
《西行漫记》里的伟大长征精神
◎文/杨静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辗转万里来到陕北。他以个人经历为线索,用具体丰富的事实材料,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国红军及其英勇奋战的业绩、中国红色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中国领袖人物及其各自的经历作了全面综合报道,写成了《西行漫记》一书。自1937年英文本问世、1938年中译本出版至今,在全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西行漫记》刻画了中国西北角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升起的红星,打破了国民党长期的新闻封锁,戳穿了关于“赤匪”的无稽之谈,特别是系统描述了长征的经过,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正义事业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
“长征”作为《西行漫记》的一章,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彰显了斯诺强烈的个人印记。这一章完全摆脱了采访、转述的色彩,以小说的笔法叙述,全章无一引号,仿佛斯诺本人就是亲历者。这一章的材料均来自斯诺对长征亲历者的采访,他将这些材料融会贯通,运用得浑然一体,使本章的第五次反“围剿”、兴国大迁移、大渡河英雄、过大草地有机组成了一个充满了传奇、历险、拯救的可歌可泣的完整故事。
斯诺对长征作出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评价。他认为长征“是在向抗日的前线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是“杰出的政治战略”,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他称长征“这部英雄史诗”“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从中可以看出,斯诺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历史学家的鉴别力。
埃德加·斯诺/著
《西行漫记》首次向全世界描绘了长征中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其中“大渡河英雄”是极为精彩的章节。斯诺称“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作者绘声绘色地写了30名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的英勇战斗,写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紧紧地抓住铁索一步步前进;写第一名爬上桥板的红军战士拉开手榴弹,投向敌人碉堡,一掷中的;写南岸红军战士看见英雄们得手后高呼:“红军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渡过了大渡河……”斯诺用朴素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富于视觉形象和感染力的画面,生动再现了硝烟征尘、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紧张生动,充满英雄主义气概。
斯诺十分注重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使《西行漫记》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比如,他对长征的描写:“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距离的两倍,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多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为了让西方人更能知晓长征的伟大意义,斯诺用有些趣味的笔法写道:“同长征相比,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就如同假日的远足了。更有趣的比照是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他的大军完全被击垮,士气全无。”
读罢《西行漫记》,特别是关于长征的描述,更能唤起我们的初心。80年后再次回顾长征,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80年后再次回顾长征,我们更加牢记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奋斗;80年后再次回顾长征,我们更加肯定《西行漫记》“每一页都是有意义的”“是了解中国革命的真正具有重要历史和政治意义的著作”。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西行漫记》是外国人报道中国人民革命的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可见它确实值得一读。
□本栏编辑/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