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发展和创新的着力点
——基于范式的比较研究

2016-12-20王思行陈永志

领导科学论坛 2016年15期
关键词:范式学科理论

□ 王思行 陈永志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发展和创新的着力点
——基于范式的比较研究

□ 王思行 陈永志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比较研究能促使我们发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要在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独白”与“交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前提下,着重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注重实践思维和问题意识;通过学科化借鉴和范式融合增强理论包容性并强化学科方法论研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范式发展

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进步,“范式”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广为使用的学术概念,被引入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人们的价值观正发生一系列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面临范式发展的问题。梳理和比较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寻找范式发展和创新的着力点十分必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比较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生的现象所持有的见解、思维方式及思维框架的总称,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是必须关注的“基点”性问题。因此,厘清不同学术共同体所倡导范式之间的异同十分重要。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描述与分析还存在很大差异,万美荣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分类概括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范式归纳为两种取向:“理论建构范式”和“经验总结范式”。戴锐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标志或划分标准的理解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学范式、经典教育学范式、军队政治工作学范式三种范式。张耀灿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研究范式应实现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哲学范式”的转换。依据学科分类,有“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式和“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式,“单一范式”和“多范式”等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范式’概念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作为实践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二是作为理论特色、取径和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这两种范式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两大学术共同体,一类是分布于政府、军队、高校、企事业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通过一种建设性的现实形态的“实践”方式来呈现,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摸索,进行经验总结和工作交流,表现为工具型范式和辅导型范式,以郑永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为代表性作品通常被其采用。另一类是专业理论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家等组成的学科共同体,主要致力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和方法论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原理和按照一定原则组织起来的方法体系”,其中心任务是研究思想政治的工作规律和个人品德发展规律,具有学科建设的理论取向,表现为社会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以张耀灿、徐志远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为典型代表。当然,这两种范式之间相互联系、双向建构,前者为后者提供大量现实素材和实践经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作为实践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目前采用的主要是工具型范式(有学者称之为“独白”范式),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某种工具,用灌输的方式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从而实现某种社会功能。

表1 两种实践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比较

作为理论教育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范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侧重强调社会需要和工具价值,“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已经发生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寻找合法性基础”。这一范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乃至建国后都起到了“生命线”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建立,“人”的地位和价值在不断彰显,学术界开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当将“人的存在与发展”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实现“社会学范式”到“人学范式”的转变,强调“人学范式”并非对“社会学范式”的推倒重来,而是对“社会学范式”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深化基础上的超越。但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体现意识形态和个人发展的完美结合,既要强调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也要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应慎重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转换。

表2 两种理论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比较

基于上述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对实践模式和理论模式下的范式而言,减少实践范式的工具性内容,增加辅导性内容,在理论研究中,以社会学范式为主体,适当增加人学范式内容,不仅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个人把外在的思想政治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境界,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发展中应注意处理的关系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中首要处理的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历经30年的发展已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是一门理论深厚的学科。但不同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的人,是为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应运而生,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密切联系,并最终被实践性所检验。诚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良性运转,但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解决思想教育理论指导性和教育活动实效性减弱的问题。“通过‘理论建构范式’创造的理论成果的理论性、学理性较强,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是十分及时、充分,影响了理论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应用;而通过‘经验总结范式’创造的研究成果的操作性、即时应用性强,但理论提升层次、抽象概括程度普遍不高,影响了这些经验的普遍推广和价值升值。”因此,在范式发展中,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者既要注重“元”理论的研究,也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变迁和受教育群体的全面发展,注重问题导向,增强理论研究范式的时代涵养,形成理论丰满、说服力充分、贴合实际的内容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能仅仅陷于理论和概念的传授,要在正确理解学科背景和理论的前提下,根据时代环境及受教育者的不同,创新方式方法,将正确理论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导。

2.从“独白”走向“交往”

所谓“独白”,即实践范式中工具性范式的体现。长期以来,受“独白”范式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失去了亲切感和说服力而难逃“独白”的窠臼,面临范式危机,从“独白”走向“交往”迫在眉睫。“交往”范式即辅导型范式所倡导的实践模式,它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对个体的关注和尊重,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有利于推动整个思想教育学科的发展。肖应连教授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从“成材”走向“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从“教材”走向“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界”是实现“独白”走向“交往”的路径选择。然而,在目前“独白”范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交往”范式的任何尝试都是有益的,“交往”范式的确立需要以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为前提,只有具备稳定的经济社会秩序且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后,自我构建的作用才能彰显。因此,我们认为,从“独白”走向“交往”迫在眉睫但切记不能一蹴而就。

3.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

比较研究发现,是否应该从“社会学范式”转换到“人学范式”,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个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因而,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学科发展所倡导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必然是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平衡。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缺一不可,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更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社会发展了,则会为个人进步提供更为坚实的平台和保障,反作用于个体价值的实现。因此,以“社会价值为统领”“个体价值为基础”是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共同发展的必须遵循。以此来看,“社会学范式”的主导地位似乎仍不可动摇,也只有明确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发展和创新的着力点

1.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注重实践思维和问题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要发展创新,观念需现行。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范式研究的观念首先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研究只有充分吸收时代进步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才会显得动力十足,也只有在观念创新的指导下,范式体系才会拓展发展。其次,范式研究要注重实践思维。这里的实践思维不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某一实践范式的完善健全,更是要深刻思考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导下,实现人与社会的互相满足。这种满足既表现为个体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理想状态,即通过何种有效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成为人的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又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尊重和满足。反思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实践思维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回应力不足、教育时效性减弱等现实问题的切入点,更是反思自身理论,创新学科范式的必经之路。再者,范式研究要注重问题意识。辩证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既是范式发展要着重解决和疏导的关键,也是进行范式创新的契机。新范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旧范式存在的问题,也必然伴随“解题”和“构建”功能发展壮大。

2.重视学科化借鉴和范式融合,增强理论包容性

注重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成果,例如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成熟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论是实现范式研究视角拓展的重要路径。这种“学科化借鉴”能实现多学科资源的利用和创造性转化,丰富学科层次,增强理论包容性。但这种借鉴“化”的过程十分重要,一方面,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避免简单的“方法套用”或“体系嫁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借鉴中不断壮大或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一定要注重增强自主自觉的学科意识,避免在潜移默化中模糊理论边界,甚至引发体系的混乱。增强理论包容性的另一途径是范式的融合。现有各种研究范式的融合,既是思想政治研究范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前文的论述表明,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范式还是实践范式,现有的研究范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有它存在的必要,当下范式研究的关键不在于新范式的产生,而在于如何拓展和改良现有范式,去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辅导型范式如何作用于工具性范式,人学范式如何有效的融入社会学范式等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范式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角度来说,范式的融合也是扩大理论包容性和整合能力的内在要求。

3.强化学科方法论研究,丰富思想政治研究方法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滞后”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方法自觉,即学科方法论研究薄弱,方法论思想总体处于启蒙阶段。大部分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运用研究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较少。这种现象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跛行,显得后劲不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思辨定性偏多,实证定量偏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要着重解决以上两大方面问题。只有强化学科方法论研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科学图景才会早日呈现。

[1]吴广庆.范式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求实,2013,(2).

[2]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杨婷

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项目编号:15Z040)的研究成果。

王思行,武汉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干事,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永志,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D64

A

2095-5103(2016)03-0086-03

猜你喜欢

范式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