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传播学视野下的传播符号——解析《花木兰》中的符号传播

2016-12-20

戏剧之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花木兰传播学木兰

陈 荣

(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影视传播学视野下的传播符号——解析《花木兰》中的符号传播

陈 荣

(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在影视艺术传播过程中,符号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银幕上直接展现的声音和图像所组成的符号,以及由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深沉含蓄地传达出了某种观念、思想和情感,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影视符号语言。本文结合迪斯尼动画大片《花木兰》解析了影视传播学视野下的符号传播。深层次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的运用和创新。

传播学;中国传统文化;花木兰;符号;意义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时空综合艺术,它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空间的形式将其造型得以呈现,并通过光影、色彩和线条所组成的构图、色调和影调来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而传播作为传播学中的核心概念,就是人们对信息(影像、文字、声音、音乐、音效)的交流和分享。那么,在交流过程中,什么样的交流信息?谁制造这些信息?通过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分享?分享给什么样的群体?这些站在传播学角度所提出来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了解析影视作品的传播是否得以成功的标准。

现代社会中,影视是最具感召力的一种综合的视听传播媒介之一,其意义就是经过聚合的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来交流和分享。从影视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影视作品在传播者—传播工具—接受者—反馈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作为附着在物质载体上的信息而存在的。但实际中,影视传播过程并不会仅局限于单向性,同时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环环相扣的网络。银幕上所直接展现的声音和图像所构成的符号,以及由这些符号所表现的意义,深沉、含蓄地传递出某种观念、思想和情感,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影视符号语言。而这种影视符号语言也在传播过程中将信息的精神内容传递给受众群体。

影片《花木兰》在全美首映中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了2300万美元,仅次于票房收入3100万美元的悬疑科技片《X档案》。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女子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迪斯尼公司通过别出心裁的构思对故事进行了演绎。虽然作品对故事本身进行了改编,但并没有改变具体的史实。影片通过幽默、风趣的表现风格,并赋予其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无论是从故事体裁还是形象塑造上,都充分地将其内涵通过符号等的传播成功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一、符号传播中的文化塑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辞》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作品,丰富的文学形象和艺术创作资源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动画《花木兰》无论是从文学剧本的创作还是角色形象、性格的塑造上都包含了很多的中国元素。作品的开场以水墨形式展现了中国的万里长城,紧接着烽火起、战鼓响这些中国特有的气息,将美国式的中国文化生动地展现给了观众。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传播遵循了罗兰·巴尔特指出的“所指(符号的意义)的两个层面”,即间接意指层和含蓄意指层,这为作品中符号确定意义之外的附加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使我们了解到一个拥有固定意义的符号在新的语境下会产生出新的意义。木兰的形象通过作品的演绎深入人心,中国式的柳叶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从整体上看这样的木兰并不是传统的“中国人”。而是从着装上赋予了木兰新的形象,比如,吊带背心和短裤,使木兰在迪斯尼这样一个大的西方文化的语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在作品中,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导演在中国的传统礼教文化的塑造上也进行了另一层面的刻画,迪斯尼在解读中国这部忠孝两全的故事上,更加追求了主人公的个性释放,抵抗一切外来压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故事原剧本中的三从四德以及我们观众所了解的是木兰在离家替父从军的前一晚告别老父亲的情节,在动画片中则表现的是木兰只将带有木兰花的头花留给父亲而悄然离开家乡的场景。这一改动将故事本身的忠孝转向了木兰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自我追求。

二、传播中符号的意义

影视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符号和意义是统一的,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意义也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以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在传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战场”和“礼教”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意向符号,它们时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战场”这一符号蕴藏的意义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兴衰,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礼教”则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思想的精髓。

“在西方文化中,中国形象上的真正意义不是地理上一个确定的、现实的国家,而是文化想象中某一个具体特定理论意义的虚构空间,一个比西方更好或更坏的地方,香格里拉或人间地狱”[1]。作品《花木兰》在第一集中,木兰就遇到了困难。导演为了将父母的祈盼和木兰对自我释放的追求淋漓尽致表地现出来,赋予了木兰新的生命和活力。比如,木兰通过小白喂鸡的方法,以及为父斟茶的过程,主人公自我价值的体现并没有拘泥于中国传统的礼教文化上,而是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刻画了可爱而不失礼数的花木兰。在《花木兰》第二集中,以功夫的传授开场,这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战场那样狭小而短暂。作品中的“战场”这一符号所蕴藏的是“宽广”的含义。木兰非男儿身,这样的形象与传统上的符号“战场”所代表的意义是几乎没有交集的,在中国本土的影视刻画中是极为少见的。而迪斯尼则将“战场”和“礼教”这两个不相吻合的符号,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将其意义统一了起来。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和创新

《花木兰》导演巴里·库克曾说“刚开始创作的时候,西方观众基本上没有人知道‘花木兰’是谁,但现在这个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因为‘木兰’这个角色有她的唯一性,之前迪士尼的动画女主角,都是以公主的形象示人的,而‘木兰’是个有反叛精神又很勇敢的女性角色,反而很受欢迎。”《花木兰》被观众广泛赞誉这与其中蕴藏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而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创新恰恰引起了观者与以往不一样的感觉,即最熟悉的陌生!

首先,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认识,这一点对于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及传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比如片中的中国功夫太极、中国文字、中国建筑等等。其次就是对于中国元素的创新,迪斯尼在对这些特有的符号的创新是建立在受众群体对其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并给予其相似意义的添加。因此,虽然看起来故事在表现的时候有些地方与史实有出入,不符合中国的模式,但这种别出心裁的西方人思维模式的融入也甚为吸引观众的眼球。

[1]符福渊,周德武.花木兰走进迪斯尼[N].人民日报,1998-06-18(06).

[2]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M time 时光网电影社区http://www. mtime.com/

[4]豆瓣电影http://www.douban.com/ movie/

陈荣,女,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动画研究)。

J905

A

1007-0125(2016)12-0095-02

猜你喜欢

花木兰传播学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花木兰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花木兰
若是木兰能网购
安阳有个“花木兰”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