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组互助教学法
2016-12-19魏秋艳
魏秋艳
中图分类号:G5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146-01
分组互助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它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互助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由原来的单一、被动的吸收知识,变为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通过组内学生互助学习、以优带差,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
我于2015年10月19日开始,在一年级2015财1班、2015财2班进行分组教学活动,并在进行到第四次课时,于10月30日进行了教研室观摩课的讲授。经过不断的改进,一直到现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进行分组的时候,特别注重分组原则、组内人数、遴选组长和评分标准四个方面。
一、分组原则
教师指定组长,组员自愿加入,兼顾男女生比例、学习成绩和性格特征。参加哪个小组,应由小组长和组员互相选择,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个人的意愿,保证在组内气氛和谐、愉悦,为以后组内互助打下基础。组内人员一经确定,没有特殊原因一个学期不允许进行调整。保证每个小组的人员构成稳定,避免由于意见不合,频繁换组,对教学和小组协作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组内人数
根据中职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室面积及人数,我确定一个班级内的组数为四至六组,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这样既有助于组间相竞争,也有助课堂气氛的调整和控制。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慢慢稳定在每组5人。第一,5人的数量控制适合组内分工,每节课是5个环节,能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和课堂表现的机会。第二,当小组内争论不下,意见无法统一时,便于小组内投票表决。
三、遴选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人物,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学习风气、听课质量、课堂参与度等。但中职生缺乏自信心,不敢承担责任,怕事情,怕麻烦,大多数虽具备相关能力,却不能自告奋勇地担当组长。所以,在一开始确定组长时,是由教师指定。运行了一个月后,大家对分组的学习模式有了体验,对组内互助学习方式有了自己的想法,组长们经过一个月的实践也有了自己的底气,此时,再民主选举组长,重新组建小组,更有利于学习的开展。
在选择组长时,首先备选人应是本课程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学习成绩优异,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有助于在组内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其次,在班内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协调组内关系,能够关心学困生,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组长要在组内分工明确,带领大家互助学习,形成合力。
过了三个星期后,小组长培养得差不多了,我就把重点转向“特困生”,每个环节,组内人员轮流担任,以优帮差,以集体荣誉感促进个人进步。
四、设置评分标准
设置了学案完成、复习提问、自主学习(包括讲和练)、合作探究四个环节(五个小环节),每个小环节5分,共计25分。按学期总分将每个小组的按名次划分,第一名小组30-29分,其中小组长得30分,组员29分,按学生课堂德行综合表现分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其他小组以此类推。细划考核标准,一堂课结束时,都会公布每个小组得分。
经过教研组内听课后,接受教研室主任和班主任的建议,将扣分制改为加分制,分值不变,变惩罚为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每个环节的参与度。在组之间倡导竞争,让学生比着学,乐中学。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我觉得分组互助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让优生辅导差生,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做十遍不
如讲一遍,在进行讲解、帮助别人时,也是他对知识的重新疏理和夯实的过程,同时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2、在课堂上把差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组间的互相竞争,也使得全组的人异常关心差生这块“短板”,倾尽全力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我们有组内互助完成的题目,要求上黑板书写并进行讲解,书写和讲解一般是由差生完成。他们课程知识也许不扎实,但他们的书写不一定不整齐,表达能力不一定差,当知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完毕后,剩下的书写和讲解,他们都能很好地在全班同学前的展示,这提升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基本上杜绝了睡课、玩手机的现象。
到目前为止,从小组成绩、课堂参与、组内合作等方面来看,班内本课程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空间高涨。学案和作业的完成度均达到100%,班级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效果比较明显。
分组互助教学法打破了传统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组内互助,各个分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度,不断地给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源动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习惯,锻炼团结协作,提升自信心,收获学习专业的快乐。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