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荆轲》中燕姬三重形象论

2016-12-19阳思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形象

阳思

内容摘要:《我们的荆轲》的十节剧本中,燕姬出场的就有七场,未出场但被提及的又有两场,可见燕姬戏份的吃重。虽然史书上有过模糊的一笔提到燕太子赠荆轲美人,但是《我们的荆轲》里的这位燕姬,显然是莫言灵光一闪的产物,是被莫言有意的安插进这段人尽皆知的故事当中的。如果说这是一段早已被复述了千次万次而失去了新鲜和变化的历史,那燕姬的存在则成为了作者悉心安排的变数和未知。因此,燕姬的形象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我们的荆轲》 燕姬 形象

在《在我们的荆轲》中,燕姬这一人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的荆轲》的十节剧本中,燕姬出场的就有七场,未出场但被提及的又有两场,可见燕姬戏份的吃重。而除了戏份多以外,燕姬这个人物还有着显著区别于剧中其它人物的特质。虽然史书上确实有模糊的一笔提到燕太子赠荆轲美人,但是《我们的荆轲》里的这位燕姬,显然是莫言灵光一闪的产物,是被莫言有意的安插进这段人尽皆知的故事当中的。如果说这是一段早已被复述了千次万次而失去了新鲜和变化的历史,那燕姬的存在则成为了作者悉心安排的变数和未知。并且,这个不受太多历史束缚、由莫言有意打造的角色,正可以最大程度的承载莫言的想象,借她之口传达莫言之意。正因此,燕姬的形象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探究。

一.一重形象——荆轲的“镜子”

燕姬初登场于第二节《受命》,彼时田光自刎,将刺秦任务托付给荆轲,荆轲面见燕太子,却屡屡推辞、不愿受命,而燕姬正是燕太子赐给荆轲以示抚慰、鼓励的一件“礼物”。

燕姬的出场,与荆轲走上刺秦之路几乎同时,而这之后,燕姬的存在则贯穿了荆轲的余生。荆轲与燕姬,就这么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直至两人都丢了性命,莫言寄在其中深意是很明显的——莫言是将燕姬当作荆轲的“镜子”来塑造的。

燕姬是荆轲的镜子,“从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1],荆轲如是说。

《我们的荆轲》借用了荆轲刺秦这段历史故事的框架,实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莫言所写的,正是一个醉心于侠义、声名的人经过煎熬挣扎,终于成熟醒悟,领悟人生意义的过程。而镜子,本是用来映照事物、被人们用来整理仪容的物品。莫言为荆轲摆上燕姬这面镜子,让荆轲在对镜自照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觉醒自我,正与全剧的“成长”主题相合。

燕姬这面镜子,却又与一般的镜子截然不同。以人作镜,既能够映照自身的作用,又能够让两个人在相互映照的过程中,看到人的多面性,达到互相补完的境界。在荆轲与燕姬的朝夕相处中,除了让荆轲越来越看清楚了自己,两个人还仿佛“双生”一般,像是同一个人分裂成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第六节《断袖》中荆轲与燕姬二人之间关于刺秦动机的争论,更像是一场内心戏的外化,是将荆轲内心的挣扎、思考、蜕变“具象化”的产物。所以,在第七节《副使》中,两人才有了“从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这样的感觉,才会在彼此身上同时发现了“怯懦”、“勇敢”、“暧昧”、“明朗”、“小人”、“伟人”这些看似极端矛盾的特质,意识到“我就是你,你也是我”,将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了,“合起来就是我”[2]。

越是对着镜子映照,就越是能将自己看得清楚。莫言为荆轲精心安排了燕姬这面镜子,让荆轲从最初浑浑噩噩的状态一步步成长成熟。直到最后,荆轲亲手杀死了燕姬,傻死了“另一个自己”,也成为了他自我毁灭的结局的预演。燕姬这面镜子最终碎裂了,完成了她最后的使命——用自己的鲜血显示了荆轲觉醒的不彻底性。

二.二重形象——“总导演”

燕姬的另一重形象,是刺秦大戏的“总导演”。

刺秦,是贯穿《我们的荆轲》的一场重头戏,既是故事开场的导火索,也是故事结束的落点。而《我们的荆轲》中,荆轲一行人分别于第五节、第六节、第八节进行了三次刺秦排演,又在最后一节进行了实战,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和篇幅,使得刺秦俨然变成了另外一场大戏。

《我们的荆轲》就此被莫言打造成了一场双料大戏,刺青成为了一场戏中戏。如果说莫言是整部《我们的荆轲》的总导演,那么燕姬,作为安排了整场刺秦大戏的主导者,可以说是仅次于莫言的第二个总导演。正如莫言在采访中直言不讳的那样,“这个女人成为了最大的情节推动者”[3]。

当燕姬将过去的侠者故事信手拈来时,我们尚可以将之归咎于燕姬的博学多识,但当燕姬说出“也许开启了新一轮侠客故事的,还是一个女人”[4]的精准预言时,当燕姬说出“这秦王,在短期内必将灭绝诸侯,一统天下。他也许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也许会在他的帝位上,干出许多轰轰烈烈的事迹。他很可能要统一天下的文字,焚烧那些无用的杂书。他很可能要整修天下的道路,统一天下的车距。他很可能要在列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一条绵延万里的长城。他很可能要烧制成千上万的陶俑,在底下排列开辉煌的战阵。他很可能要去泰山封禅,派术士到海上求仙”[5]时,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个神秘的女人已经早早的知晓了一切,包括那些尚未发生的。仿佛整个故事的剧本,已然捏在了燕姬的手中。

然而燕姬的存在却还不仅限于全知,否则她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高明的观众,而非主导一切的导演。燕姬作为仅次于莫言的第二位“总导演”,荆轲刺秦的剧本无关巨细都出自她的创造。是燕姬一步步唤醒了荆轲沉浸在侠义、声名里的内心,也是燕姬一步步将荆轲引向了最终结局,引入了死地。燕姬在为荆轲辨清了刺秦的动机之后,向荆轲给出了谋取“最丰厚利息”、“最热烈喝彩”的方法,为荆轲详细策划了整场刺杀演出,可以说是大大的扭转了荆轲最初的刺秦计划。即使最终燕姬的生命消亡了,未能亲眼见证这场好戏上演,她设计的大戏也如期上映。在这场戏中,荆轲不过是燕姬的一个演员,纵使他在这出戏里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却依然选择按照燕姬设计的剧本走完自己的人生。

燕姬,既是莫言的演员,又是荆轲的导演。她拿着剧本在演出,或许正因为接近全知,所以才能一直保持清醒、冷静,甚至冷漠,也因此成为莫言口中“最清醒的存在”。

三.三重形象——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无论是作为荆轲的镜子,亦或是作为刺秦大戏的“总导演”,我们看到的燕姬形象总是有着浓厚的抽象性质和象征意味。她更多的体现的是藏身在文字、舞台之后的莫言的思想和意志。正因为燕姬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意义,使得这个角色在很多时候,仿佛已经跳出了这段历史,这段故事,她的清醒、冷静和全知全能,俨然已经是这肉体凡胎所关不住的了。

然而燕姬身上挂满的符号却并没有将她作为一个人的血肉之躯彻底掩盖。在作为“另一个荆轲”、“第二个导演”之余,我们依然能触及燕姬的又一重形象,她作为风雨飘摇的乱世中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正像我们感叹着燕姬能精准的道出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命运时,却惊讶的发现,这个所谓的“全知”的角色唯一不知的,就是她自己的命运。而正是这一点,为燕姬打上了深深的人类印记,让人们终于感觉到了这个角色并非那么神秘莫测、虚无缥缈,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燕姬究竟是何许人也?从一开始,我们只知道她是燕太子的宠姬,被太子丹顺手送给了荆轲。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得知她曾经是受秦王宠幸的梳头宫女,在更早以前,她还是秦国乡间一个普通的少女。至此,燕姬的人生脉络已大致清晰。

她曾爱恋过故乡的一个羊倌,却又在秦王、燕太子、荆轲之间被转手相送,她得到一时的恩宠,又转眼间被无情抛弃。如果说她心中也曾燃烧过感情火焰,经过种种遭遇,那火焰也早已经奄奄一息了。纵是燕姬再博学多才,她也不过是男人们转手相送的一个可怜女人,一个与“车”、“马”、“珠宝”没有差别的物品,何其可哀。太子丹将她送给荆轲,她默然。荆轲对她剖白真心,她无动于衷。在回忆故乡的恋人时,她出奇的冷静。在回忆秦王的恩宠时,她流露出不屑。这一举一动,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一个心灰意冷的女子形象。甚至于,在燕姬与荆轲的朝夕相处之中,她也会被荆轲同化。被称为全剧最清醒的存在的燕姬,竟然也未能免俗,而向荆轲提出由自己担任刺秦副使,也往这“名垂青史”的路上挤。燕姬这一“倒退”举动,倒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会有的特质,就像莫言所说的那样,“谁说最清醒的人,就一定能免俗呢”[6]。然而不仅如此,这个一直冷言冷语、甚至对荆轲说出“我希望你不得好死”的燕姬,在死亡来临的前一刻,嘴里喃喃的是“西施……范蠡”,这一句泄漏了她心中尚未完全熄灭的情感和希望,泄露了她未曾放弃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正像每一个人都会的那样。

说到底,她不是莫言摆在故事里的一个冷冰冰的符号,或是一个掌控全局的“全知神”,她有着自己的喜怒、人生和命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女人。所以,才令人忍不住为之叹息,为之唏嘘。

四.结语

莫言曾自诩为一个“女性崇拜者”,喜欢“女性在操控一切,女人在指挥”[7],可见莫言的女性情节。如此我们似乎也不难理解在这样一场男人戏中,唯一的女角色——燕姬,会占据这么多的篇幅,占据着这么核心的地位。

莫言将剧作的成长主题与自己的女性崇拜情节,以及战国历史风云杂糅在一起,创造出了燕姬,也正因此燕姬才有了荆轲的镜子、刺秦的导演、战国时代的普通女子这三重形象。就像一枚石子投入湖心,激起了阵阵涟漪,燕姬的存在,使荆轲刺秦这个略显陈旧的故事焕发出了一种新的生机。莫言既赋予了燕姬丰富的意义,又细腻的保存了她身为人的根基,使燕姬这个角色,既厚重深刻,又亲切真实。这个角色,已然成为了整部戏剧的灵魂,让人难以忘怀。

注 释

[1]莫言.我们的荆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2

[2]莫言.我们的荆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2

[3]莫言采访之一——解密《我们的荆轲》.我们的荆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4]莫言.我们的荆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2

[5]莫言.我们的荆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2

[6]莫言采访之一——解密《我们的荆轲》.我们的荆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7]唐凌.我们的荆轲,以何种面目出现?——深度访谈《我们的荆轲》编剧莫言[J],艺术评论2011(10)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