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之“味”

2016-12-19潇湘雨

铁军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区分百草园

潇湘雨

绍兴有个“三味书屋”,因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广为人知,有关“三味”的内涵也由此引起了人们的探索。其中,在寿镜吾后人中就有着两种说法。寿镜吾幼子寿洙邻的解释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以三种食物的味道来形容和区分读三种古籍的不同感受,这是从书籍内容的不同来区分读书之“味”。而寿镜吾之孙寿宇则提出自己新的解释,认为应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我们且不去理会这两种说法有何不同,单单这一共同的“味”字,就很可“品味”一番。

林语堂也早就关注到读书之“味”,他甚至说:“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看来读书确乎能够读出味道来,这在读书人而言正是一种高雅的境界。现代诗人公刘也说:“书,是有味道的东西,虽然他并非食物。”而“真正的好书,也一如美食,越咀嚼越有滋味。”书和美食一类比,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读书之“味”不是固定不变的,既因书而异,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亦即林语堂所说:“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冰心就有过这样的切身体验,她十二三岁时就看《红楼梦》,起初看到的只是贾宝玉的女声女气和林黛玉的哭哭啼啼。直到中年以后,再拿起书来看,“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读书能读出“味”来,还有不少的好处。宋代大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既能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使人面目清朗,所谓“多读书则气清”是也。这可以看成是读书的意外收获,水到渠成的不用之用也。

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比书味长?读书之“味”,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 赵雨希)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区分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区分“我”和“找”
寻找百草园
区分
我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