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
2016-12-19朱振涛
朱振涛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的一些进步音乐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反映了当时追求进步思想的要求,而我国的艺术歌曲自身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特点,《教我如何不想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艺术歌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是很多独唱、合唱音乐会的基本保留曲目,深受广大声乐学习者的喜爱。本文通过介绍“五四”时期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特点,对《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背景、歌词和曲式、歌曲的情感分析及表达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这首歌曲的细致分析来加深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演绎这首歌曲。
关键词:艺术歌曲 刘半农 赵元任 情感表达 《教我如何不想他》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始了新诗写歌的早期尝试;在和声手法上则是以西方功能性和声为基础的“中国化和声”的早期尝试;在声乐体裁上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早期尝试。具有独特的风格内涵,内容丰富、风格典雅、结构严谨、旋律大气而又优美,歌曲的选词注重诗歌的文学因素,以及音乐和文学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该时期的艺术歌曲有着较高的抒情性和艺术性,歌曲的旋律性较强,优美而又流畅,严谨而又浪漫,曲调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紧跟时代精神,对于传统文化及风格特点,既传承又发扬,这种突破也是前所未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就是在此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创作的最为典型的艺术歌曲。通过优美而又流畅的旋律,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自然景色进行描述,充分表现出青年独自徘徊吟唱的动人场面,以及主人公对“他”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广大青年在力图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潮流中,为纯真的爱情而歌唱的决心,充满了激情。这一时候,词作者刘半农先生在英国伦敦,独自一人身处异国他乡,难免会有一些孤独,在此情感的影响下创作了这首具有较强的乡愁和怀旧之情的新诗诗词。与此同时,曲作者赵元任先生也是独自一人旅居美国,在个人情感的表达上与刘半农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特意选取这首诗词来谱曲,以表达个人对祖国故土的思念和怀旧之情。
二、歌词与曲式的分析
(一)歌词分析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选用了刘半农先生的白话体诗歌《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诗词,全诗共分为四个小节,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借景抒情的描述方法衬托出该诗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故土的思念与怀旧之情。以对春夏秋冬四季自然景色的描绘,采用拟人、回文、对偶、比喻、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文中的每一个场景,作者都赋予其无限生机。通过描写一系列景物来借景抒情,如天上、地上、月亮、海洋、鱼儿、枯树、野火等等,以完美而又巧妙的构思抒发“主人公”对祖国的思念。诗词各小节的开头以不同的景色来抒发“我”对“他”的眷恋之情,现实存在的景像可以很快勾起读者的意想,体会诗歌带来的优美意境,使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得以完美的抒发。
(二)曲式分析
从歌词来看,分为四段,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微云和微风、月光和海洋、落花和鱼儿、枯树和野火等的细致描述,简练的旋律手法,再加之以亲切的曲调,更加出色的表现出歌词的情绪和意境,富于口语化,演唱起来更加自然、流畅。作者采用变奏曲式使得四季的变化在旋律音调中显得十分得当,春天的飘逸,夏日的凉爽,秋天的伤感,冬日的凋零,都因此变得细微而又细腻。同时,调性的变化加强了这首歌曲感情多变的色彩。大胆借鉴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同时又保持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整首歌曲的调性布局为:E-B-E-e-G-e-E。通过引子、主题、三次变奏及尾声的完美布局,使得歌曲的歌词和乐曲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作品第一段是E大调;第二段是E大调转B大调;第三段是B大调转E大调又到e同主音小调最后又转到G大调;第四段则是e小调到E大调。作者对于调性的安排以及多次的转调,都是根据整首作品感情表达的需要,使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在个人情感上产生不停的回旋。结合短小而轻柔的引子,适中的速度,为整首歌曲奠定了一个安静平和的感情氛围。同时,短小的引子也为作品主题的初次陈述在情绪上作了完美的铺垫,成为一种背景材料,贯穿整个音乐,成为乐曲内在的统一因素,该作品始终保持着完整、统一、流畅、自然的基调,真实表现了作者对于祖国、家乡、人民的思念之情。
在和声处理方面,作者采用了平行四、五度,其主要伴奏肢体由钢琴与小提琴共同陈述,持续的低音,如歌曲的15小节等多处地方,采用主和弦的一、三、五级音加上六度音,构成具有五声调式调性特点的和弦,体现了赵元任艺术歌曲中和声曲式安排上的“中国派”的尝试。
歌曲分为四段,运用变体分节式的曲式,流动的3/4拍,抒情的中板,加之以后面转为的四拍子,为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奠定了基础。引子部分运用三和弦的分解和弦为主构成乐句,在E大调主和弦的基础上,加入附点节奏和八分音符的结合,构成一种富有弹性的韵律,仿佛乘船在海面上随风荡漾的感觉,音乐清晰而明朗。第一部分是全曲的主要基调,全曲紧紧围绕该主题进行展开。第一段第一乐句的主题旋律起伏变化较小,以级进为主,在四度音区平稳地进行,表现出一种细腻而又平和的感情;第二乐句基本重复第一乐句,第三小节微小的变化处理,在“微风”和“微云”上进行简单的调整,不仅是语言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感情的变化和表达;第三、四句显得尤其连贯、顺畅,随后的衬词“啊”加之以一个六度的大跳,由景物的描述而触发的思念和怀旧之情瞬间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二、三段均围绕第一段的音乐基调作为基础,加以不同程度的改动。第二段中下行六度和上行七度的连续大跳,给人一种紧贴的感觉,节奏越密集显得越紧迫。伴奏多以多彩的和声织体、丰富的和声变化为主,营造出的情感氛围把思念的感情进一步的升华。第三段则更加注重突出忧伤的感情色彩,旋律在低音区持续徘徊,到最后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直接进入乐曲的主题。四小节的间奏缓缓流出,有一种收束主题的作用,为下一段的展开作了铺垫。歌曲第四段以e小调开始,描述了枯树、冷风等较为惨淡、凄凉的景象,最后转回主调式E大调,使得整首作品得到统一。
三、关于歌曲的情感分析
春季描述了天上的微云、地上的微风,该段开始部分为弱起,这就决定了钢琴与小提琴的共同陈述需轻缓、柔和,为歌者更好的融入歌曲的情感作情绪上的铺垫。设身处地的融入一种风吹树叶随之轻轻摆动的感受,由此引出一种亲切而又感人,充满柔情的主题旋律——E大调。
夏季描述了天上的月光、地上的海洋,是对第一段的进一步再现,表现出作者对祖国、故乡、亲人或者心爱的他、她、它真挚而又强烈的思念与怀旧之情。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平稳而又懒惰的感觉。
秋季描述了水面的落花、水底的鱼儿。“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两句的节奏要清晰,尤其是注意附点节奏的把握。情绪基调也要把握好,更加激动一些,还要加以附点节奏不安的情绪。此段中由E大调转为G大调的调性变化,也要求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情绪上也要随之变化。
冬季描述了枯树、冷风、野火、残霞,冬天具有一种沉重凄凉的季节氛围,枯树、暮色和残霞在演唱过程中要表现的沉重些,最后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其韵律十分讲究,要将其韵味完美的彰显出来。
四、关于演唱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方法
(一)肢体语言的运用
肢体语言能够构成丰富多彩的主体形象,使其演唱与表演更加富有感染力。而自然、安稳的手势,则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加顺畅的表达自己对于作品处理上的情感问题;急剧有力的手势,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演唱中进一步升华情感;稳妥、含蓄而又微妙的手势表达,可以帮助我们表现歌唱时所要阐述的内容。手势运用上的刚柔相济,更能深化情感表达。在歌曲的歌词方面,通过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比拟,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了主人公丰富、真挚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充分展现出“五四”时期广大青年向往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憧憬。第一段中春天的微风与微云,在肢体语言的运用上应当自然、流畅而又舒缓。夏季中月光和海洋的恋爱,适当的展示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意义最为合适,那种缠绵、含蓄委婉的手势和表情,有助于歌者的情感表达。秋天的“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在歌唱时,要特别注意节奏,附点演唱要清楚,在情绪抒发上应更加激动些,这种有附点的节奏,表现的是一种不安的情绪,演唱时应通过大量颤动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更好的传达给观众。
(二)音色的变化
一首歌曲的完整演绎,音色的变化往往能为表现该作品带来新鲜与活力,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音色。这首歌曲的演唱,要忠实于原作的语言,演唱时的音色要注意轻又明亮。这首歌的旋律,第一段是舒缓的,音域跨度不大,要注意声音的轻而实,音色要明亮,最高音升F的处理,要注意真假声的混合,更加表现出作者的思念之情。第二段可以说是对第一段的再现。思乡之情的演绎,声音要明亮,略带一丝淡淡的忧伤。第三段的情感变化,由思念和懒散到不安,不安的感觉的演绎,将有助于歌者抒发内心情感。在第四部分中,“残霞”两个字的拍子在演唱时要注意唱满,尤其是“霞”字以及它的装饰音,要强调出其韵味,清晰地咬字,都有助于展现“摇”和“烧”所体现出的深深的痛苦。
总的来说,歌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一个歌者以心灵感受来演绎和诠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形象的,通过歌唱的情感体验来展现整首歌曲的内涵。只有以情带声,才能够促使听众完全融入歌者歌唱时的情绪,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才可以在拥有好的声音技术条件下,更好地解读和演绎经典的艺术歌曲,以最佳的艺术效果来打动观众。
参考文献:
[1]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曹美韵.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陈海容.浅析赵元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音乐生活,2008,(05).
[4]李岚清.关于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他”[N].新华日报,200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