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基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2016-12-19杨二霞
□杨二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用好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基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杨二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当前,《微观经济学》课程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大大限制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出发,指出了该课程教学方法尚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它们提出了具体的弥补方法。希望我粗浅的认识能给经济学理论界和广大同行们提供些许借鉴。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产生已有250年之久,是全国各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也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和收入分配理论以及市场失灵,它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1 学时不充分
根据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微观经济学》课程只有36个学时(50分钟/学时),如果考虑到法定节假日的影响,整门课程的系统讲授和学习便不足30个小时了,这区区不足30小时的时间,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水平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2 “艰深晦涩、枯燥难懂”
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我也有8年的教学经验了,在每一次的教学中,学生无不称“难”。这可能是源于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理论性强。众所周知,《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功底,对《微观经济学》有所了解的人皆知数学知识对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在一次的教学中,甚至有同学说:在公式较多的时候,会以为自己误入了数学的课堂。所以,理论性和数学性是导致《微观经济学》“难”的两大重要原因。
1.3 教学方法老套
很多老师都在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老师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仍然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对于理论性这么强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来说,用讲授法教学,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对于教师来说,已经是竭尽所能来备课授课了,结果却和想象的不太一样,难免失落。而对于学生,也已经尽最大努力听了,但还是提不起兴趣。也有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新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但苦于寻找不到合适的案例,导致案例教学法用得并不彻底,效果有限。这些都会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降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挂科率居高不下,有时甚至高达20%以上,深层次的影响是有些系部专业已经开始尝试取消《微观经济学》课程。
2 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2.1 处理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关系
时间是稀缺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将更全面更系统的经济学原理教授给学生,必须处理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关系,在给学生讲解“为什么”的时候,必须使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同时配合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提升教学效果。
2.2 用案例“冲垮”理论性的“堤坝”,用经济学原理“降低”数学性的“高墙”
对付理论性强的知识点,案例是最好的武器。案例教学法能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融入课堂讨论,变知识的单向传输为双向流动,可以有效增进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20年,目前已被大多数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其难点在于选例和释例,它们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如在讲解外部性问题的时候选取案例: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案例内容如下:
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j·Stigler)和阿尔钦(A·A·Alchian)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的事情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带来的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的不同结果恰好说明了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这两种表现引起的结果截然相反。该案例的使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解新知识点的时候,要尽量使用已有的经济学原理。如讲解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时候,有一种方法只这样的:
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来说明要素间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合理性,简单明了。
2.3 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举措
除了上述两点建议之外,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促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1)做好课件,用好多媒体,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有的作用。为了迎合广大教师的需求,促进先大话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我院的开展,同时也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学院先后将几十间普通教室改建为多媒体教室,一改往日合班上课才能使用多媒体教室教学的局面,给小班教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创设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客观必要条件,所有代课教师也毫不懈怠,先后变传统板书教学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但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如:课件制作仍显老套,有些课件从头至尾除了文字就是图表,而且放映效果很一般,缺少必要的动画效果来提高课件的吸引力。在制作每一张课件的时候,我会根据自己的讲解思路设定每一项内容的弹出顺序,包括图表也是如此,每一条线、没一个字母的出现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和设定的。事实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的确给自己的课件加了分,对提升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我还配合了必要的视频资料,在讲解外部性问题的时候,我穿插了发生在海南屯昌的“榔烟”事件,而在讲解公共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的时候,我穿插的是关于我国东海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无鱼可捕”的视频资料,这些视频都不长,但都经过了认真的遴选,均来自于权威部门权威媒体的报道,学生反响也很好。
(2)如果说传统的讲授法是“填鸭式”的教学,是被动的教学,那讨论法无疑是将被动教学转化为主动教学的利器。讨论法的恰当使用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教学,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主动索取,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讲解完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知识点后,可以穿插讨论:减少香烟需求数量的方法,对于这两种变动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在讲解博弈论部分占优策略均衡时,最经典的案例是囚徒困境,案例之后可以设置一个讨论环节:很多国家通过了禁止在电视上做香烟广告的法律,其结果会如何?你认为烟草公司是否会反对该项法律的实施呢?为什么?结果和大部分同学想的大相径庭,这自然会勾起他们释疑的好奇心,其效果不言而喻。
(3)规范平时成绩评定,助力课堂教学高效完成。我院《微观经济学》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而于以考查形式开设此课的专业,学院对于考核方式没有强制和统一的要求,教师通常会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到50%甚至更多,所以平时成绩对学生最终的总评成绩至关重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评定方法也势在必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将平时成绩划分成出勤情况、上课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听课情况等)、期中考试和课后作业四大部分,设定相应的分值,并制定相应的评分依据。同时恩威并施,奖惩分明。出现请假情况不计该节课的出勤分,而出现旷课则会给予扣分处理,而且旷课的成本设置的很高,每一次旷课被扣的分数会达到全部平时成绩的10%。而对于回答问题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给予分数的奖励,事实证明,被奖励过的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认真。规范的评定方法也能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俗语说:信之,则追随之,可见,规范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要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根据课程特点,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紧跟科技步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辅助。虽然我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也有八年了,但由于本身学识、能力有限,本文仅从有限的方面谈了几点粗浅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掘,不断超越,为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努力做出贡献。
[1]阳娟.微课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9).
[2]郭永.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08).
[3]王金玉.中美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
1004-7026(2016)13-0137-02
G6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3.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