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基本知识轻松解决问题
2016-12-19韩俊元
韩俊元
掌握基本知识轻松解决问题
韩俊元
中考中经常会涉及“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难度不大,我们只有掌握好基本知识,就能迅速准确解决.
一、有关“角”的问题
例1(2013·江苏淮安)如图1,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在直线l上,若∠1=40°,则∠2的度数是______.
图1
【分析】由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在直线l上,根据平角的定义可知∠1与∠2互余,又∠1=40°,即可求得∠2的度数.
【解答】如图,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在直线l上,则∠1+∠2=180°-90°=90°.
∵∠1=40°,∴∠2=50°.
故答案为50°.
【点评】本题只要理解平角、互余的定义即可解决问题,是基础题,熟记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90°是解题的关键.
例2(2013·浙江湖州)把15°30′化成度的形式,则15°30′=____度.
【分析】15°30′=15°+(30÷60)°=15.5°,故填15.5.
【点评】本题考查了角的单位:度、分、秒的换算.由高级单位变成低级单位乘进率,由低级单位变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例3(2014·福建泉州)如图2,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AOD=50°,则∠BOC= ______°.
图2
【分析】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答案.
【解答】∵∠BOC与∠AOD是对顶角,∴∠BOC=∠AOD=50°,故答案为50.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顶角与邻补角,对顶角相等是解题关键.
例4如图3,OB是∠AOC的角平分线,OD是∠COE的角平分线,如果∠AOB=40°,∠COE=60°,则∠BOD的度数为().
A.50°B.60°C.65°D.70°
图3
【分析】先根据OB是∠AOC的角平分线,OD是∠COE的角平分线,∠AOB=40°,∠COE=60°,求出∠BOC与∠COD的度数,再根据∠BOD=∠BOC+∠COD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OB是∠AOC的角平分线,OD是∠COE的角平分线,∠AOB=40°,∠COE=60°,
∴∠BOD=∠BOC+∠COD=40°+30°= 7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角的计算,熟知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有关“线”的问题
例5(2013·湖北武汉)两条直线最多有1个交点,三条直线最多有3个交点,四条直线最多有6个交点,…,那么六条直线最多有().
A.21个交点B.18个交点C.15个交点D.10个交点
【解答】C.
【点评】本题属于找规律的问题,它建立在直线与直线的交点的个数变化之上,我们应该从特殊情形考虑,进而总结归纳出规律.
例6(2014·山东济宁)把一条弯曲的公路改成直道,可以缩短路程.用几何知识解释其道理正确的是().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垂线段最短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分析】此题为数学知识的应用,由题意把一条弯曲的公路改成直道,肯定要尽量缩短两地之间的路程,这就用到两点间线段最短定理.
【解答】要想缩短两地之间的路程,就尽量使两地在一条直线上,因为两点间线段最短.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牢记线段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三、综合型问题
例7如图4,已知∠AOB是直角,OE平分∠AOC,OF平分∠BOC.
(1)若∠BOC=60°,求∠EOF的度数;
(2)若∠AOC=x°(x>90),此时能否求出∠EOF的大小?若能,请求出它的数值;若不能,请用含x的代数式来表示.
图4
【分析】解决本题首先要抓住∠EOF=∠COE-∠COF,对于第(1)问,直接求出∠COE、∠COF这两个角即可,而第(2)问,则要设∠AOC=x°,然后用x表示出∠COE、∠COF这两个角即可.
【解答】(1)因为∠AOB=90°,∠BOC= 60°,所以∠AOC=150°.
又因为OE平分∠AOC,所以∠COE= 75°.
又OF平分∠BOC,所以∠COF=30°.
所以∠EOF=∠COE-∠COF=45°.
(2)因为∠AOC=x°(x>90),且OE平分∠AOC,
【点评】紧紧抓住角的和差表示,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问题则会化难为易.
例8如图5,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在A点左边的一点,且AB= 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图5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点P表示的数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14;点P表示的数为8-5t;
(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分①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解答】(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14,
∴点B表示的数是8-14=-6,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5t.
故答案为:-6,8-5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
图6
∵AC-BC=AB,
∴5x-3x=14,解得:x=7,
∴点P运动7秒时追上点Q.
(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7,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
图7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图8
【点评】本题属于一道综合题,不仅用到了线段的知识,还结合了数轴、方程、两点之间的距离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运用了初中阶段经常遇到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