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会”记者手记新人的“两会”课程

2016-12-19金亮汪晓珺

大众电视(蓝天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手记大巴两会

文/金亮 图/汪晓珺

“两会”记者手记新人的“两会”课程

文/金亮 图/汪晓珺

今年省的“两会”,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的“两会”首秀。新兵蛋子,初来“两会”做什么?我从观察开始。

观察,不仅是观察同事如何抓选题、抢现场,也是观察同行如何找代表、问议案。但刚开始观察,就输给了经验。

开幕当天,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守在大会堂的出口,准备在散场时“逮”代表和委员。虽然已经知道了报告的内容,也想好了提问的要点,但人群一出来,所有的“有备无患”被人流冲散。我和同事都“逮”到了采访对象,但效果不理想,等要再找采访对象时,发现已“人去楼空”。

手足无措之时,王米娜老师及时出现,把我带上了其中一辆代表委员的大巴,并在大巴上有了充足的时间跟代表委员聊看法,解报告。也有了记录代表委员们参会、听会、坐车等等的动态流程,画面不再是单调的“站桩式”的采访,行进拍摄让会议报道动了起来。

怎么抓住时间,如何随机应变,怎么处理静态画面,这是“两会”给我上的第一课。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在接下来几天的采访报道中,我更加注意及时转换采访对象,抓住会议上不可逆转的瞬间和时间。在听会、找细节、寻焦点的同时,寻找动态的鲜活的人和事,让会议报道看起来不“会议”。这样,不仅采访的素材足够多,主题也更加聚焦,画面也更加好看,对做好“两会”报道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而“两会”给我上的另外一课,就是细心。

细心,不仅是观察到“两会”上的精彩瞬间必备要素,也是参加“两会”报道的基本要求。一条“两会”报道做得好不好,不仅仅是主题好不好,采访到不到位,逻辑顺不顺畅,更应该是注意报道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分会议的名称、代表委员的名字、职务等等。

在报道中,为了保证这些细节,我们记录了每一位代表委员的代表委员证,但一次疏忽,没有记录,差点造成重大差错。在第二天的报道中,因为没有拍摄一位代表的证件,但模糊记得代表的名字,在审片时才被发现。记错一个名字事小,但一篇报道的成败往往就取决于这一个细节。

新人第一次跑“两会”,让我学会观察,做好细节,相信明年“两会”,我能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手记大巴两会
我的航天员手记
编辑手记(四则)
“大巴”火烧奇案
追大巴的爷爷
女巫外卖之大巴司机
阅卷手记——一次函数
八月手记
系列幽默漫画大巴来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