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三重融合”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关键问题研究

2016-12-19李德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体系融合

李德明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三重融合”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关键问题研究

李德明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对于国家知识体系建设而言,其关键内容就是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背景,着力推动大学与科研机构主体之间的系统性融合,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实现资源联合以及创新项目的耦合.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将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三重融合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对国家知识体系的创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旨在通过教育的优化及项目的整合促进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科学研究;高等教育;三重融合;国家知识;创新体系

对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而言,其项目的主要产出是以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报告为核心,进行显性知识以及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构建,这种知识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相比具有较为良好的关联性,其中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呈现出全面创新的设计局面,基本结构可以展现出较大的公益性价值,同时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知识体系产生的基本途径,因此,这种内容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创新性的知识体系.

1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三重融合”的基本原则

1.1 全面性原则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行业的发展是科学、经济以及产业发展的缩影,其行业运行及行业内较为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式,通过全面性、具体性管理内容的构建,可以保证岗位人才任职的基本需求.而且,在行业运行中,对院校的办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及人才的需求性,可以有效克服校企合作中的局限性,合理协调并解决学校大规模的实习困难问题,保证学校人才培养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校企合作的协调发展,充分展现高校依托行业、融入行业办学中的优势.[1]

1.2 长期性原则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的长期合理运行结合市场生成及发展的基本变化,并在校企合作的环境下,应该构建稳定性及长期性的企业变化需求,从而实现行业协会的共同性创新.同时,众多行业的共同特点集中反映出本行业众多企业的创新技术,通过技术的创新,可以保证技术的长期及稳定发展,保证了学校与行业运行的合理性,充分满足高校运行环境下的基本需求.

1.3 超前性原则

在科学研究环境构建的过程中,其行业协会在本行业运行的环境下,展现出引领及预见性的作用,因此,在三重融合的国家知识体系创新环境下,院校的知识创新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规划及基本趋势,认识到行业产品研发环境下的销售变化及发展趋势,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变化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确定职业院校在专业项目设计、教学任务及技术引进中的资源优势性.

2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三重融合”的现状分析

2.1 知识创新体系部门化与独轮驱动

在科学研究项目体系构建的环境下,我国推出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某种程度上明确指出了我国知识体系的创新机制,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导致知识体系的创新缺少部门化以及独立化的驱动模式.对于高校而言,在其知识体系创新的环境下,会将知识创新作为另一种主体,并在政策以及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工程的试点创新,保证高校教育环境下活动项目的创新性构建,发挥知识体系的优化作用.同时,在国家研究经费发展环境下分析,科学院所研究的工作项目仍然是工作项目设计中的重点,但是,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其经费研究所占国家的研究比重不断降低,这为知识体系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制约.[2]

2.2 知识体系创新中的工程化问题

对于我国知识创新体系而言,其工程项目的创新起源于中科院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并在之后得到了创新化工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国家“十二五”科学及科学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强调了知识实施中的创新工程,以便解决关系国家全局以及长远发展中的战略性及前瞻性问题.同时,在我国知识体系创新的环境下,在指导思想及实践工程操作的过程中,其知识体系的创新及建设主要以工程形成为基本驱动,具有突出性的规划特点及工程化意义,这些现象的出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较为明确的研究价值及前沿性技术优势.

2.3 工程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缺失

在国家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环境下,人才是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融合中的基本纽带,同时也是高校人才与科研机构创新联合中的基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在科学机构运行及科学研究环境下,国家知识体系的创新及人才的培养应该构建互动化的培养机制,文章在研究中,将某专利的发明及申请作为重点,其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一所示.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与科研机构在人才互动环境中,存在着表现内容消极的现象,人才流动问题的出现,造成了知识体系创新环境下工程内容的缺失,不利于实现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及创新.[3]

表1 2014年3月发明专利申请状况

3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三重融合”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立

3.1 实现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充分融合

伴随知识体系的创新及优化发展,不同的行业主体在工程项目构建的的环境下,会通过正式及非正式的知识体系,进行活动项目的创新,并在整个环境下实现工程项目的密切关联及结网互动,促进知识创新网络组织的环境优化,同时也会在整个环境下满足创新网络的优化机制.在知识创新网络设计中,知识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着自由流动的特点,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扩大了知识的来源,实现了知识的共享,而且也增强了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保证了工程项目环境下的协同创新.[4]

3.2 构建创新机构的联合理念

在科学研究所以及研究性国家知识结构创新的环境下,其核心内容是知识结构的创新及优化,同时也是原始数据创新中技术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研究院以及研究大学功能分析的环境下,其内容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特点,主要是在知识体系创新的环境下存在着工程项目的分工.所以,在现阶段我国知识创新的环境下,应该更好的发挥知识体系的创新作用,实现科学研究项目的深度发展,同时也应该实现科学研究所与大学信任之间的合作及互动,保证工程项目连接环境下的工作创新,有效减少工程项目研究中的工作空白.对于高校机构而言,可以在政府公共自主的环境下,进行自主项目的研究及探究,有效提升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为科学项目的研究及研究资源的整合提供合理依据.

3.3 促进知识体系的创新整合

在今后社会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科学院与高校并置的现状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在这种环境下,照搬西方国家的知识创新做法,进行国内知识体系的创新是不能满足国家的发展现状的,因此,在知识体系创新及资源整合的环境下,应该推进科研院与高校的互动合作机制,通过资源的真核及资源的创新,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同时,科研院也应该在整个环境下进行资源的稳定整合,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也应该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科研资源与教育资源的稳定整合,将教育作为重点,进行科研项目的创新,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稳定培养.因此,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高校与研究院之间应该明确基本的职能,通过自由人才流动与设备共享问题的分析,明确教育的主体性,从而实现科学研究及项目内容的创新组合.[5-6]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体系创新教育构建的环境下,知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合的项目整体,通过知识创新及主体之间的项目整合可以实现知识结构的有效优化、稳定传播及合理扩散,在整个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创新工程可以展现出不断耦合的项目特点,并通过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参与创新机构的融合,实现项目的创新及工程的整合,为知识创新项目的优化提供稳定的支持,并为科学研究中的项目的融合及高等教育的优化提供系统支持,实现三重融合环境下国家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1〕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126-130.

〔3〕邵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思考——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08:7-9.

〔4〕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6):3-11.

〔5〕杨帅,薛岚,王超.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三重融合教育体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63-65.

〔6〕滕堂伟,赵培.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三重融合”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优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9):128-131.

G640

A

1673-260X(2016)11-0204-02

2016-08-05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体系融合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融合菜
纺织科学研究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融合》
纺织科学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