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养殖模式及光照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2016-12-19俞震颉张文博刘其根

水产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鳙鱼弱光凡纳滨

俞震颉, 张文博, 刘其根

( 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

不同养殖模式及光照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俞震颉, 张文博, 刘其根

( 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

利用室内水泥池4种不同养殖模式(虾单养或混养不同鱼类)和2种光照(自然光和弱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和水质的影响开展了研究。试验共设6个试验组,2个对照组,每个组别共设3个重复:自然光虾单养组、弱光组对虾单养、自然光虾鳅混养、弱光虾鳅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弱光组虾鲢混养、自然光虾鳅鲢混养、弱光虾鳅鲢混养,养殖70 d。测定试验前后试验池虾规格、总质量、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和鱼的规格、总质量。每隔15~20 d测定水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养组的虾自然光条件下规格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而弱光单养组的虾规格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方面,单养组显著大于混养组(P<0.05),存活率混养组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自然光组饵料系数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弱光组(P<0.05)。水质方面,养殖期间各组的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虾单养组和虾鳅混养组均显著高于虾鲢混养组和虾鳅鲢混养组(P<0.05),自然光组显著低于弱光组(P<0.05),氨氮,虾单养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自然光组低于弱光组(P<0.05)。试验结果显示,适当的光照是凡纳滨对虾生长的重要因素,泥鳅能大幅提高池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而鲢鳙鱼可有效地改善水质,当泥鳅以及鲢鳙鱼共同混养在虾池时,保证对虾池水质良好的同时,可提高对虾养殖的产量。

光照;室内;凡纳滨对虾;泥鳅;水质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水域,自1988年被引入中国后,深受国内养殖户的欢迎,而有关其不同的养殖方法、病害防治等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1-4]。为了提高养殖产量,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对虾养殖者往往盲目增大养殖密度、扩大养殖规模,导致对虾病害频发和流行,对虾成活率越来越低,经济效益下降。其原因在于,对虾精养池是一个有机负荷高的自养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食物网简单,自身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在不合理放养时,许多生态因子会异常变动,造成胁迫并诱发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其中水质和底质两个方面都会产生胁迫[5],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方法主要是混养鱼、贝、藻。如宋颀等[6]在研究了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c)、鲤鱼(Cyprinus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和凡纳滨对虾混养后认为,混养能显著提高养殖的产量,降低饵料系数。Naylor[7]研究了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和对虾混养后认为,对虾的成活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饵料系数也有显著下降。王吉桥等[8]研究了石莼(Ulvalactuca)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混养,认为,添加石莼,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氮、磷,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为对虾提供了掩蔽场所,有效地提高了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研究表明,鲢鱼和鳙鱼 (Aristichthysnobilis)在改善环境、提高水质方面有较好的效果[9-11],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对改善水质作用较少,但根据其杂食和底栖的习性,可有效摄食残饵,并减少凡纳滨对虾的自相残杀,同时其自身经济价值较高,已有不少地方开始实施虾鳅混养。如辽宁盘锦地区利用自繁泥鳅与凡纳滨对虾混养[12],沿长江流域地带流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与泥鳅混养[13],余杭地区进行日本沼虾(M.nipponense)与本地人工繁育的泥鳅进行混养[14]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试验证明,光照与虾类或鱼类的生长和摄食有密切的联系。如短沟对虾(Penaeusscmisulcatus)成活率随光照度的减弱而下降[15],光照度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的生长有显著影响,800 lx下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黑暗处理和3500 lx[16]。郭文学等[17]在研究光照度对哲罗鲑(Huchotaimen)稚鱼的生长和生存影响后发现,哲罗鲑稚鱼的存活率、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及体长生长参数均随光照度的增加而增加。

近年来,利用大棚开展凡纳滨对虾养殖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这种室内养殖模式下,选择怎样的光照条件对虾类生长最有利,目前也缺乏有力的依据。为此,本试验选取了鲢鱼、鳙鱼以及泥鳅作为混养对象,目的是为了在弱光和自然光两个条件下,研究探讨不同混养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的产量、存活率、规格以及泥鳅的产量、规格和各养殖模式水质的变化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凡纳滨对虾取自上海市南汇果园育苗场,体长为1 cm,经过淡化培育30 d后,体长为(3.5±0.2) cm,体质量为(0.2±0.02) g,选取附肢完整、活力好、健康的幼虾作为试验对象。鲢鱼初始质量为(31.25±3.88) g,鳙鱼(85±7.21) g,泥鳅购置于嘉兴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体质量(2.6±0.2) g,体长(6.5±0.5) cm,试验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基地中的大棚进行。试验水泥池共24口,每口水泥池15 m2。试验前对水泥池消毒,然后注水0.8 m,试验用水来自大治河,沉淀数天。试验初始盐度为1.5。试验组别:虾单养A组,包括自然光组对虾单养A1组、弱光组对虾单养A2组;虾鳅混养B组,包括自然光组虾鳅混养B1组、弱光组虾鳅混养B2组;虾鲢混养C组,包括自然光组虾鲢混养C1组、弱光组虾鲢混养C2组;虾鳅鲢混养D组,包括自然光组虾鳅鲢混养D1组、弱光组虾鳅鲢混养D2组。

1.2 放养

7月5日放养凡纳滨对虾,泥鳅以及鲢鳙鱼,放养密度分别为凡纳滨对虾93 尾/m2,泥鳅10 g/m2,鲢鱼16.67 g/m2,鳙鱼5.70 g/m2,3个弱光(0~300 lx)和3个自然光(0~40 000 lx)的水泥池作为对照组,光照度用照度记录仪进行测量。

1.3 日常管理

凡纳滨对虾初期投喂其体质量的10%,饲料均购自南通巴大饲料公司,之后会根据凡纳滨对虾的体质量,逐步增加投喂量,日投喂4次,7:30-8:00、11:30-12:00、17:30-18:00、21:30-22:00,每次投喂量分别占日投喂量的25%、15%、25%、35%。投喂饲料顺序依次为0号、1号、2号颗粒饲料,养殖中期放养泥鳅的试验组投喂少量的泥鳅专用饲料,泥鳅饲料购于浙江横源鳗鳅苗场。最初用量为20 g/d,后逐步增至40 g/d,以确保泥鳅足够的生长营养。增氧机全天曝气,以保证室内水泥池充足的供氧,养殖期间水深初期为0.8 m,之后加水至水深1 m,试验中后期,由于部分池塘水质变差,故换水一次,每个池塘换水量为20%。养殖期间,每隔20 d投泼洒一次生石灰及光合细菌,光合细菌0.3 mL/m2,生石灰2 g/m2。

1.4 计算与数据分析

在放养前与收获后随机抽取养殖生物样本和饲料样本,并测定其基本的生物指标(体质量、体长、全长等)。

饵料系数=总投饵量/虾总增质量×100%(投饵量及增加质量均为湿质量)。

水质指标及指标测定方法:15~20 d测定一次水温、溶解氧、pH,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可溶性磷、总氮、总磷。溶解氧使用YSI进行测定,水温用温度计进行测定,pH用pH计测定;可溶性磷用钼兰法测定,总磷用钼酸铵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 11893-89);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GB 11894-89)、硝态氮采用紫外线分光光度法(HJ/T 346-2007)、亚硝态氮采用分光光度法(GB 7493-87)、氨氮采用纳式试剂紫外线分光光度法;化学需氧量用高锰酸钾指数测量(GB 1892-89)。

表1各试验组放养情况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池塘温度、pH和溶氧的变化

2014年夏天的温度普遍较前几年低,室内亦如此(图1),自然光组的水温(25.1±0.2)~(32.3±0.5) ℃,弱光组的水温为(23.7±0.1)~(30.2±0.2) ℃,不同光照的试验组,温度差异显著(P<0.05)。最高温度出现在2014年7月30日,水温达到33.0 ℃,之后水温开始逐步下降。

各养殖池pH情况见图2。前期各组均稳定在7.8~8.1,后由于温度升高以及泼洒生石灰,导致pH有所上升,到后期,各组pH均有所下降,其中放有泥鳅的试验组pH值为7.4~7.6,未放养泥鳅的试验组pH为7.6~7.9,自然光组和弱光组间pH无显著差异(P>0.05)。

本试验在室内进行,一直不间断曝气,所以溶解氧均大于4 mg/L,符合凡纳滨对虾对溶氧的基本要求。溶解氧从养殖开始至结束均呈下降趋势(图3),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溶解氧下降的速率要快于养殖初期,放养了泥鳅的试验组,其溶解氧含量要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放养鲢鳙鱼的试验组其溶解氧与未放养鲢鳙鱼的试验组,其溶解氧并无显著差异(P>0.05)。

2.2 试验各组水质变化情况

各试验组的总氮、总磷和高锰酸钾指数变化见表2,总氮终末值自然光组中除了虾鳅鲢混养自然光组,其余3组均显著低于弱光组(P<0.05),单养组显著高于混养组(P<0.05),其余弱光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总磷终末值自然光组均显著低于弱光组(P<0.05),自然光组中虾单养组的总磷值显著高于其他自然光组(P<0.05),弱光组中弱光组对虾单养和弱光虾鲢混养显著低于其余弱光组(P<0.05)。高锰酸钾指数,自然光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自然光虾鳅混养>自然光虾单养组>自然光虾鳅鲢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弱光组高锰酸钾指数要显著高于自然光组。弱光组中弱光虾鲢混养与自然光虾单养组和自然光虾鳅鲢混养组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显著低于自然光虾鳅混养组(P<0.05)。

虾单养组硝态氮质量浓度为1.028~6.193 mg/L,虾鳅混养组的硝态氮质量浓度为0.926~6.851 mg/L,虾鲢混养组的硝态氮质量浓度为1.08~6.881 mg/L,虾鳅鲢混养组的硝态氮质量浓度为1.298~5.896 mg/L,自然光各组硝态氮量普遍高于弱光组,各组的硝态氮随着试验的进行逐渐升高,尤其是到了中后期由于投喂量的增加,硝态氮的含量迅速增加,末期因换水导致硝态氮含量有所下降(图4)。

各试验组的亚硝态氮的含量为0.01~0.225 mg/L(图5),亚硝态氮在试验初期都维持在0.1 mg/L以下,到了中后期,亚硝态氮的含量逐渐上升,至9月10日测得弱光虾鳅混养组的亚硝态氮含量到达了最高值,0.225 mg/L,后经换水,其亚硝态氮含量降至0.2 mg/L,弱光组的亚硝态氮含量高于自然光组的含量。其中虾鳅混养组最高,虾鲢混养组最低,始终维持在约0.1 mg/L。

图1试验期间温度变化图2水体pH变化趋势图3水体溶氧的变化

表2 试验期间水质变化情况 mg/L

注: 表中同一列或同一行中标有不同字母的数据表示相互之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氨氮的质量浓度为0.1~0.396 mg/L,弱光组氨氮始终高于自然光组(图6),弱光组氨氮的变化更加剧烈,尤其是到了养殖中期。自然光组中,氨氮平均含量为自然光虾单养组>自然光虾鳅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自然光虾鳅鲢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和自然光虾鳅鲢混养无显著差异,P>0.05)。弱光组的情况与自然光组相似,氨氮平均含量为自然光虾单养组>自然光虾鳅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自然光虾鳅鲢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和自然光虾鳅鲢混养无显著差异(P>0.05)。

2.3 各试验组收获情况

各试验组收获见表3,各试验组收获的对虾的规格为6.67~9.05 cm,各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其中虾规格最大的为自然光虾鳅鲢混养组,最小的为弱光组对虾单养组。自然光组与弱光组始终差异显著(P<0.05),产量方面,自然光组中自然光虾鳅鲢混养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自然光虾鳅混养和自然光虾鲢混养组显著高于自然光虾单养组(P<0.05),弱光组中,弱光虾鳅鲢混养、弱光虾鲢混养、弱光虾鳅混养显著高于弱光组对虾单养组(P<0.05)。存活率为36.96%~64.53%。弱光组存活率均低于50%,自然光组存活率基本均高于50%,其中最高的是自然光虾鳅混养和自然光虾鳅鲢混养组,在60%以上,最低的为自然光虾单养组,仅为49.45%。自然光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弱光组(P<0.05),其中自然光虾鳅混养和自然光虾鳅鲢混养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自然光虾单养组和自然光虾鲢混养(P<0.05),弱光组的饵料系数则全部大于2。泥鳅的产量,弱光虾鳅混养组最高,自然光虾鳅混养组和弱光虾鳅鲢混养组无显著差异(P>0.05),自然光虾鳅鲢混养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泥鳅的饵料系数全部低于1,其中弱光虾鳅混养和弱光虾鳅鲢混养最低,仅为0.43和0.47,自然光虾鳅鲢混养最高为0.76。

图4试验期间各组硝态氮变化图5试验期间各组亚硝态氮变化图6试验期间各组氨氮变化

表3 试验组收获情况

3 讨 论

3.1 泥鳅对于养殖效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放养泥鳅的虾池其水质波动较对照组更为稳定,氨氮含量也较对照组变化小,数值较单养组分别低了0.1 mg/L和0.16 mg/L。混养泥鳅后,其水体的溶解氧平均下降了0.7 mg/L,但保持在凡纳滨对虾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溶解氧之上[18],放养泥鳅的试验组,到试验后期除化学需氧量和硝态氮的水质指标高于单养组,其余水质指标均低于单养组。泥鳅组对虾产量和存活率较单养组分别高出1.93 kg和14.92%,此外所有试验组泥鳅的饵料系数均低于1,可能是与前期未投喂泥鳅饲料、摄食残饵以及粪便和与对虾抢食有关。由于泥鳅在混养过程中会与对虾抢食,在放养泥鳅时需注意放养规格小于对虾规格,其次泥鳅放养密度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本试验中泥鳅投放密度为10 g/m2,实际养殖过程中应低于该密度,以确保泥鳅不会对对虾生长造成影响。

3.2 鲢鳙鱼对于养殖效果的影响

刘剑昭等[19]报道在半精养封闭式环境中养殖中国明对虾后,氨氮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而升高,王岩等[20]报道中国明对虾养殖过程中亚硝态氮随养殖时间延长而升高,这与本试验的情况相同,但其氨氮以及亚硝态氮始终在对虾耐受范围内[21]。此外,放养鲢鳙鱼的试验组溶解氧要普遍高于未放养鲢鳙鱼的试验组。试验结束后,凡纳滨对虾产量较单养组高98.67 g/m2、102 g/m2,存活率高3.33%和10.38%,饵料系数则降低0.06和0.19。 王吉桥等[22]在研究低盐度水体凡纳滨对虾与鲢、鳙鱼混养中发现,混养池中对虾的存活率和产量分别是单养池的2.7倍和3.2倍,此结果与本试验有很大差距,但是总体趋势相似,数据的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温度、养殖场地、养殖环境不同造成的。

3.3 光照对于养殖效果的影响

光照度对甲壳动物的成熟、繁殖的影响已有相关报道[ 23-25],而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在本试验中,弱光组水温较自然光组平均低2 ℃,对虾存活率均小于50%,规格较自然光组低0.13~0.55 g/尾。而自然光组的存活率均超过50%,放养泥鳅的组别达60%以上,自然光组的对虾产量较弱光组增加了24.2%~35%。王芳[26]在研究光照对中国明对虾生长的影响后得出结论,光照对对虾的食物转化率有影响,同时水温的升高和光照度的增加会使得对虾蜕皮周期缩短从而影响对虾的生长和生存,这与本试验结果一致。泥鳅和鲢鳙鱼的产量以及规格上,弱光组要更高,可能与凡纳滨对虾死亡率高,泥鳅和鲢鳙鱼可摄食的饲料增加有关,且泥鳅喜阴,一直保持弱光状态也有利于其摄食。自然光组水质指标要优于弱光组,尤其是在试验中期,弱光组氨氮和亚硝态氮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尤其是弱光组对虾单养,其试验组氨氮达到了0.396 mg/L。

4 结 论

虾池中投放鲢鳙鱼可以有效的改善虾池水质的污染,而放养泥鳅,可以提高池塘的单位养殖收益。适量的光照有助于对虾生长和缩短蜕皮周期,提高对虾的产量和规格,加快水体物质循环,提高水温。

[1] 宋盛宪,郑石轩.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1.

[2] 吴琴瑟.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学养鱼, 2006(10):1-2.

[3] Mishra J K, Samocha T M, Patnaik S, et al. Performance of an intensive nursery system for the Pacific white shrimp,Litopenaeusvannamei, under limited discharge condition [J].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2008, 38(1):2-15.

[4] 宫瑞.凡纳滨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J].中国水产, 2009(2):58-58.

[5] 任卫东.无公害养殖水环境中胁迫因子及管理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 2008(1):22-23.

[6] 宋颀,田相利,王芳,等.不同草鱼池塘混养系统结构优化的试验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4):704-714.

[7] Naylor R L.Nature′s subsidies to shrimp and salmon farming [J]. Science, 1998, 282(5390):883-884.

[8] 王吉桥, 靳翠丽, 张欣, 等.不同密度的石莼与中国对虾的混养试验[J].水产学报,2001,25(1):32-37.

[9] 张根芳, 许式见, 刘其根,等.小型水库不同蚌鱼混养模式排放水的水质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10,25(3):253-259.

[10] 崔志辉, 周小玉, 张根芳, 等. 鲢鳙混养对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水质影响的围隔试验[J].水产学报,2012,36(2):278-283.

[11] 胡梦红,武震,周作强,等.鱼蚌混养对池塘水质藻相结构及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4,38(2):200-206.

[12] 胡胜利,迟丙会.池塘凡纳滨对虾与自繁泥鳅混养技术[J].中国水产, 2013(1):58-59.

[13] 陈潭,利用青虾池混养泥鳅[J].渔业致富指南,2003(5):33.

[14] 梁友英,杭勇.日本沼虾搭养泥鳅生态高产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J].水产养殖,2013(8):41-43.

[15] Wang F, Dong S L, Huang G Q, et al . The effect of light color on the growth of Chinese shrimpFenner-openaeuschinensis[J]. Aquaculture, 2003, 228(1/4):351-360.

[16] 王馨.光照对三疣梭子蟹行为、呼吸代谢和生长影响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17] 郭文学,尹家胜,佟广香,等.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4,45(2):265-273.

[18] 张伟权.世界重要养殖品种—凡纳滨对虾生物学简介[J].海洋科学, 1990,15(3):69-73.

[19] 刘剑昭,李德尚,董双林,等.养虾池半精养封闭式综合养殖的养殖容量试验研究[J].海洋科学,2000,24(7):6-10.

[20] 王岩,齐振雄,张鸿雁.不同单养及混养海水试验围隔水化学的研究[J].水产学报,1999,23(4):350-356.

[21] 孙国铭,汤建华,仲霞铭,等.氨氮和亚硝酸氮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研究[J].水产养殖,2002(1):22-24.

[22] 王吉桥,罗鸣,马成学,等.低盐水体凡纳滨对虾与鲢鳙鱼混养的试验[J].水产科学,2003,22(6):21-24.

[23] Hoang T, Lee S Y, Keenan C P, et al. Ovarian maturation of the banana prawn,Penaeusmerguiensisde Man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J]. Aquaculture, 2002, 208(1):159-168.

[24] Hoang T, Lee S Y, Keenan C P, et al. Effects of light intensity on maturation and spawning of ablated femalePenaeusmerguiensis[J].Aquaculture, 2002,209(1):347-358.

[25] Chamberlain G W, Lawrence A L. Effects of light intensity and male and female eyestalk ablation on reproduction ofPenaeusstyirostrisandP.vannamei[J]. J World Maricult Soc,1981,12(2):357-372.

[26] 王芳.光照对中国明对虾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ImpactofCulturePatternandLightIntensityonGrowthinPacificWhiteLegShrimpandonWaterQuality

YU Zhenjie,ZHANG Wenbo,LIU Qigen

( 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Fishery Germplasm Resourc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

Pacific white leg shrimp (Litopenaeusvannamei) was reared in an indoor tank under conditions of monoculture at natural light (group A1), monoculture at low-light (group A2), loach(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shrimp polyculture at natural light (group B1), loach-shrimp polyculture at low-light (group B2), silver carp(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 bighead carp (Aristichthysnobilis) and shrimp polyculture at natural light (group C1), silver carp, bighead carp, and shrimp polyculture at low-light(group C2), silver carp, bighead carp, shrimp and loach polyculture at natural light (group D1), and silver carp shrimp, bighead carp, and loach polyculture (group D2) at low-light for 70 days. During the experiment,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yield were measured and water quality including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levels of NO3-N, NO2-N, NH3-N,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was determined in a 15 or 20 day interv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rimp in monoculture at natural light had significantly larger size than the shrimp in the other groups (P<0.05), while the shrimp in monoculture under low-light had significantly smaller size than the shrimp in the other groups (P<0.05),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ther group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od conversion ratio (FCR) and survival rate in the monoculture than those in the polyculture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FCR and survival rate under natural light that at low-light (P<0.05). During the experiment, levels of NO3-N, NO2-N, and NH3-N were steady eleva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nitrite level in group A and group B than those in group C and group D (P<0.05),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at natural light than at low-light.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monia level in group A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groups (P<0.05). The findings show that proper light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growth of the shrimp, and that loa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hrimp ponds. Silver carp and bighead carp, howeve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yield of shrimp ponds.

light intensity; indoor; Pacific white leg shrimp(Litopenaeusvannamei); loach; water quality

S968.22

A

1003-1111(2016)04-0321-06

10.16378/j.cnki.1003-1111.2016.04.002

2015-04-02;

2015-11-10.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资助项目(201203083);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资助项目(ZF1206).

俞震颉(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养殖. E-mail:470347279@qq.com通讯作者:刘其根(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渔业和水产养殖生态学.E-mail:qgliu@shou.edu.cn

猜你喜欢

鳙鱼弱光凡纳滨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二)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
三种规格鳙鱼池塘嵌套循环养殖技术研究
拔节期弱光和渍水胁迫对春玉米光合作用、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太阳能联栋温室耐弱光蔬菜养心菜栽培初探
深水钓鲢鳙鱼的优越性
选对钓点钓鲢鳙
凡纳滨对虾与点带石斑鱼的混养模式
拔节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麦秸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的影响
红鳙鱼和黑鳙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